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加强青少年行为的正确引导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范畴。本文就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现状及其产生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引导下,针对如何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的偏差行为的具体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 青少年 偏差行为 预防 和谐社会
青少年由于处在生理上的快速发育与心理上的欠成熟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的问题多发期,而且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青少年又是比较容易受到新思潮新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新变化若不能被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会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现在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大量偏差行为已经对社会的和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如何预防和引导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更应该被看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中之重。
一、我国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现状
偏差行为即越轨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种种活动,或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非常态表现。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轨,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1]对于青少年的偏差行为的标定,是以社会为准绳,以是否符合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为尺度,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正在寻求和谐发展的前景方向,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前提下,标定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重要依据主要是看其行为是否扰乱社会秩序的稳定或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否不遵守或扰乱社会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造成危害。
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2]这表明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职责,需要调节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其中青少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因素,一方面,从青少年群体来看,整个同辈群体的人数在全国总人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一支积极有生气的力量。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可见青少年群体自身孕育着强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力量。另一方面,作为青少年本身具备着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生理的迅速发育和心理尚未成熟,以及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使其在行为过程中容易产生异常行为或是偏差行为。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异常行为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病态行为;(2)超常行为;(3)逆反心理行为;(4)违纪行为;(5)违法犯罪行为。其中表现突出的实际行为:青少年学生的不良求知欲——对学习表现出错误的“装潢求知欲”、“热点式求知欲”和“消遣性求知欲”;另外还大量存在青少年参赌行为,实际上是社会不良因素和个人不良心理交互的结果;更为严重的是青少年吸毒、自杀行为,以及其它社会违法犯罪行为,这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青少年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的深入,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引起对青少年的偏差行为的具体原因分析也更加的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
青少年的成长处于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当中,必定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引导上以及社会管理体制上。当今社会存在着一些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导向问题。而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的熏陶,即表现为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无意识适应。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青少年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辨别和区分,容易受其影响,并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
2.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是每个人诞生之后面临的第一个成长教化的环境,对青少年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的结构模式,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将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同的影响;另外,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将作为青少年的成长范式,其教育方式也会将青少年引向不同的价值取向,造成不同的行为模式。
3.同龄群体原因
所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3]对于青少年同龄群体来说,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认同感下,自发形成群体亚文化意识。这样的群体意识将会对青少年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当今的青少年同龄群体的形式多样化,如网友群体、社区群体、博客群体等,其中像网友群体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各种不良的社会文化,这也是引起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重要因素。
4.自身原因
作为青少年个体本身来说,无论在认知方面、情绪情感方面、道德认识方面都还不完善,认知能力低,对道德、法纪的认识欠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质和行为,思想简单,行为盲目,极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暗示而产生偏差行为。[4]其中社会适应不良、个性发展障碍与心理失常、生理病变以及需求畸形是导致青少年异常行为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第一,青少年个体对社会文化、社会机制的关系失调,无法承受社会过于激烈和强大的变化,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和矛盾冲突,表现出行为的偏差;第二,青少年心理过程具有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特征,在自律过程中,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此时青少年的行为可能表现出过度的主体性,并以极端的自我中心体现出来。
三、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和引导
青少年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群体,是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现阶段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行为方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和指导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
1.创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青少年的行为和人类的行为一样,是人和社会交互的产物,其行为表现受制于社会,即从社会获得规定性。因此整个社会需要加强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等各方面的建设,为青少年的交互实践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加强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和引导。
首先,在价值引导上,以和谐社会为建设目标,应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加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建设,控制非健康和非和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意识的传播,以免造成对青少年行为的误导。同时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其次,对青少年来说,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因此需要对这些具体环境结构加以调整和改善。从家庭环境因素考虑,需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子女感情和爱的培养,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和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有半强制性,并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因此学校在管理和引导手段和价值趋向上必须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和趋时性。同时学校应积极配合政府管理部门对校园周边秩序加大整治力度,使其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健康社会化。在社区管理层面上,加大对娱乐设施、各商业活动、媒体传播等方面的调整和控制,从而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青少年 偏差行为 预防 和谐社会
青少年由于处在生理上的快速发育与心理上的欠成熟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的问题多发期,而且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青少年又是比较容易受到新思潮新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新变化若不能被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会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现在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大量偏差行为已经对社会的和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如何预防和引导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更应该被看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中之重。
一、我国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现状
偏差行为即越轨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种种活动,或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非常态表现。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轨,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1]对于青少年的偏差行为的标定,是以社会为准绳,以是否符合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为尺度,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正在寻求和谐发展的前景方向,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前提下,标定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重要依据主要是看其行为是否扰乱社会秩序的稳定或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否不遵守或扰乱社会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造成危害。
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2]这表明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职责,需要调节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其中青少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因素,一方面,从青少年群体来看,整个同辈群体的人数在全国总人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一支积极有生气的力量。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可见青少年群体自身孕育着强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力量。另一方面,作为青少年本身具备着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生理的迅速发育和心理尚未成熟,以及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使其在行为过程中容易产生异常行为或是偏差行为。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异常行为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病态行为;(2)超常行为;(3)逆反心理行为;(4)违纪行为;(5)违法犯罪行为。其中表现突出的实际行为:青少年学生的不良求知欲——对学习表现出错误的“装潢求知欲”、“热点式求知欲”和“消遣性求知欲”;另外还大量存在青少年参赌行为,实际上是社会不良因素和个人不良心理交互的结果;更为严重的是青少年吸毒、自杀行为,以及其它社会违法犯罪行为,这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青少年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的深入,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引起对青少年的偏差行为的具体原因分析也更加的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
青少年的成长处于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当中,必定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引导上以及社会管理体制上。当今社会存在着一些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导向问题。而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的熏陶,即表现为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无意识适应。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青少年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辨别和区分,容易受其影响,并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
2.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是每个人诞生之后面临的第一个成长教化的环境,对青少年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的结构模式,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将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同的影响;另外,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将作为青少年的成长范式,其教育方式也会将青少年引向不同的价值取向,造成不同的行为模式。
3.同龄群体原因
所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3]对于青少年同龄群体来说,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认同感下,自发形成群体亚文化意识。这样的群体意识将会对青少年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当今的青少年同龄群体的形式多样化,如网友群体、社区群体、博客群体等,其中像网友群体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各种不良的社会文化,这也是引起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重要因素。
4.自身原因
作为青少年个体本身来说,无论在认知方面、情绪情感方面、道德认识方面都还不完善,认知能力低,对道德、法纪的认识欠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质和行为,思想简单,行为盲目,极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暗示而产生偏差行为。[4]其中社会适应不良、个性发展障碍与心理失常、生理病变以及需求畸形是导致青少年异常行为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第一,青少年个体对社会文化、社会机制的关系失调,无法承受社会过于激烈和强大的变化,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和矛盾冲突,表现出行为的偏差;第二,青少年心理过程具有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特征,在自律过程中,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此时青少年的行为可能表现出过度的主体性,并以极端的自我中心体现出来。
三、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和引导
青少年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群体,是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现阶段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行为方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和指导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
1.创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青少年的行为和人类的行为一样,是人和社会交互的产物,其行为表现受制于社会,即从社会获得规定性。因此整个社会需要加强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等各方面的建设,为青少年的交互实践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加强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和引导。
首先,在价值引导上,以和谐社会为建设目标,应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加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建设,控制非健康和非和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意识的传播,以免造成对青少年行为的误导。同时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其次,对青少年来说,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因此需要对这些具体环境结构加以调整和改善。从家庭环境因素考虑,需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子女感情和爱的培养,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和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有半强制性,并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因此学校在管理和引导手段和价值趋向上必须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和趋时性。同时学校应积极配合政府管理部门对校园周边秩序加大整治力度,使其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健康社会化。在社区管理层面上,加大对娱乐设施、各商业活动、媒体传播等方面的调整和控制,从而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