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系列疗法(附532例报告)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fe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1年7月~1990年3月,作者采用系列疗法诊治足跟痛532例,783足。其中跟骨内高压症前期者165例,232足,跟骨内高压症者367例,551足。随访2~8.8年,结果:中医药新疗法的优良率为92.94%,西医疗法的优良率为70.31%。跟骨骨髓穿刺疗法的优良率为60.61%,跟骨钻孔减压术的优良率为94.36%。

其他文献
期刊
经解剖测定正常人体干燥骨骼16具,从T1~L5的共544个椎弓根。椎弓根呈椭圆形,纵径明显大于横径。本组资料将有助于对螺丝钉大小的设计,以及手术中的钉进入点定位和方向控制。同时对椎弓根钢板和螺丝钉强度,进行了生物力学的测试,优于其他脊柱内固定器械。自1987年1月~1989年2月共进行20例拱形椎弓根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年龄21~63岁,包括胸腰椎骨折脱位9例,退行性变腰椎管狭窄4例和腰椎滑脱症7例
本文报告100例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器(PSSF)治疗前后的X线定量分析结果。观测椎弓根螺钉位置、螺钉与连接杆的夹角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程度。提出校正钉杆角概念。结果,上、下校正钉杆角之和与骨折后凸畸形的纠正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001)。因此,可以认为椎弓根螺钉位置是骨折能否复位的基础,而钉杆角是骨折复位中的关键。
期刊
我院1986年6月~1989年12月收治脊柱侧弯54例。根据术前Cobb角的不同,全部病人分成两组。60°~120°为第1组,采用肋骨成形和脊柱融合。40°~60°为第2组,仅采用脊柱融合,不行肋骨成形术。术后随访1~3年,病人的外貌较术前有明显增进(包括剃刀背Cobb角和身高),脊柱融合坚固,肺功能近于或超过术前水平。作者指出在严重畸形的脊柱侧弯治疗中肋骨成形的重要作用,并且术前肺功能有严重障碍
期刊
自1970年以来共施行大块髂骨椎间植骨修复中下胸椎和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后骨缺损32例。适应证为病灶清除后缺损超过1节椎骨,距离大于3cm者,残留上下椎体厚度即植骨床厚度大于1cm。本组32例,随访时间6月~14年,平均3年6月,均在6月内新生骨明显,植骨块位置良好。随访2年以上者25例,部分患者脊柱后凸畸形和侧弯有所矫正,结核无复发。本文对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原则作了详细介绍,并对其效果满意的原因进行
我科自1985年10月以来,对分属Paley氏分型的舌型、中央塌陷型和粉碎型的严重跟骨骨折约30余例,采用距跟关节外侧入路,整复距跟后、中关节面及其外侧间隙,恢复Böhler角和临界角,纠正外伤性平足,恢复原解剖位置的方法治疗。根据临床随访到的15例,19足分析,术后主观症状优良率84.2%,足部外形优良率94.8%,足及踝关节活动优良率63.7%,Böhler角优良率78.9%,临界角优良率61
自1977~1986年手术治疗外翻89例,148足。年龄18~69岁,平均38岁。男15例,女74例,男女之比1:5。随访时间2~10年,平均4.6年。手术类型:单纯骨赘囊切除32足,McBride法74足,Kelier法9足,Mitchell法17足,Simmonds法16足。手术疗效根据评定对比以Mitchell法和Simmonds法最佳,优良率分别为100%和93.7%,术后足功能良好,无1
期刊
期刊
踝关节的塔门型骨折是一种独特的临床和放射学类型,常与三踝骨折相混淆。本文复习了4例塔门型骨折和6例三踝骨折的受伤机制和X线片的特征,比较了二者的异同,揭示了诊断塔门型骨折的5个主要特征,并将其分为Ⅲ度,探讨了此类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以及临床上区别塔门型骨折与三踝骨折的重要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