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经济引擎高起之后,中央政府最近对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进行了决策部署,这一战略的意义在于以闽连台,以期进一步实现“海峡经济区”。在此,《华人世界》率先提出“中国经济引擎第三极”的概念。
向全球华人圈传播此一“中国经济引擎第三极”概念,诠释其中蕴含的商机,向海内外华商提供资讯,是为本特别策划的主旨所在。
—— 编 者
打开中国的经济版图,可以发现,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从最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到最北的环渤海湾的京津塘地区,已经先后崛起了三个经济发达地带,就是人们经常提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经济带。这三个经济带,几乎涵盖了中国沿海的所有省、市。而惟有福建,这个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省份,成为一个经济上的“断裂地带”,它在沿海各省中的经济地位,也日渐被“边缘化”。
“相对落后”的帽子使坚信“爱拼才会赢”的福建人心急如焚。当他们最终认识到,1990年代的中国经济呈现出来的城市竞争格局,现在正在让位于区域协作与竞争的格局,一个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便横空出世。
当前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把福建及周边这些地区的资源和优势整合起来,构筑有利于发展的大平台。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恰好可以使福建“两面开弓,左右逢源”,成为连接两大三角洲的重要战略要地,成为中国沿海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其次,有利于形成区域性市场,使福建成为全球统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死死守住行政区划,将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更大的障碍。再次,有利于整合海峡两岸经济资源,为将来全面实现“三通”乃至建立“海峡经济区”迈出重要一步。
按照福建省政府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规划,到2010年,福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形成6至8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这样的一个总体规划,必定需要大量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支撑,以及更重要的,关系到全局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