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11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按是否使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分为试验组(81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标准化疗方案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缓解情况、化疗后骨髓抑制情况、骨髓总体恢复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中完全缓解(CR) 39例(48.15%),
【机 构】
:
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11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按是否使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分为试验组(81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标准化疗方案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缓解情况、化疗后骨髓抑制情况、骨髓总体恢复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中完全缓解(CR) 39例(48.15%),部分缓解(PR)31例(38.27%),未缓解(NR)11例(13.58%),对照组中CR、PR和NR例数分别为10(31.25%)、10(31.25%)和12例(37.50%),试验组总体缓解率高于对照组(x2=8.270,P=0.016).按年龄分层比较,试验组的中、老年患者缓解率较对照组高(x2=6.360,P=0.042;x2 =6.432,p=0.040),而青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29,P=0.401).按疾病分类,试验组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缓解率较对照组高(x2=11.411,P=0.00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39,P=0.419).试验组化疗后粒系及血小板的抑制程度均轻于对照组(Z=-2.142,P=0.032;Z=-2.490,P=0.013),而红系抑制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3,P=0.629).试验组总体骨髓恢复时间为(6.26±1.34)d,短于对照组的(11.33±2.18) d(t=-14.186,P=0.000).结论 标准化疗方案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能提高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且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轻,恢复快。
其他文献
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17是ADAM超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可介导多种膜分子水解脱落,如黏附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通过EGFR-PI3K-Akt途径、Notch传导通路等信号途径,ADAM17在调节肿瘤细胞的黏附、凋亡、转移、增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DAM17靶向药物的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目的 评价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辅助治疗肝癌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检索平台、中国知网数据检索平台和万方数据检索平台有关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辅助治疗肝癌的相关文献.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4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计307例患者.结果显示,
胶质瘤发病率、复发率、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目前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以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过氧化氢(H2O2)是需氧生物普遍具有的细胞氧代谢中间产物,在胶质瘤细胞增殖、浸润、转移的各个阶段都必不可少.研究H2O2的产生及作用、细胞凋亡的机制及H2O2与胶质瘤细胞的关系,可为寻找治疗胶质细胞瘤的靶基因提供相应的指导。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是鼻咽癌发生的重要因素[1].鼻咽上皮细胞的EBV感染是癌变过程中侵袭前的变化,几乎在100%的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存在EBV的基因[2].目前,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浆中EBV-DNA已应用于临床,检出率达96%,而传统的原位杂交方法在鼻
病毒感染是导致机体发生淋巴瘤的主要病因之一.研究发现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等均是通过不同途径及机制感染机体,导致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对于病毒感染所致淋巴瘤的研究将有利于阐明淋巴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并对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内乳淋巴结属于乳腺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临床上对内乳淋巴结是否行放疗还有很大争议.目前认为,对于早期患者,内乳淋巴结照射的疗效并不明确.而对腋窝淋巴结阳性、内侧象限或中央区病变患者,术后对内乳淋巴结进行放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DMBT1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30例乳腺癌旁增生组织和30例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中DMBT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 60例乳腺癌组织中44例DMBT1基因mRNA表达低下或完全不表达(73.3%),16例表达正常(26.7%),癌旁正常组织和乳腺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5年生存率低于5%.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胰腺癌患者症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其预后仍不乐观.近年来,来自于自然界的抗肿瘤植物得到了广泛关注.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姜黄素、异硫氰酸盐类、辣椒辣素、儿茶素等植物相关产品同降低肿瘤发病率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作为内质网重要的分子伴侣,可被各种肿瘤微环境变化(如低糖、低氧等)诱导呈高表达.GRP78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以及血管形成至关重要.肿瘤组织中GRP78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级以及预后等密切相关,并且其表达与肿瘤化疗耐药相关,而敲除GRP78可提高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GRP78不仅是预测肿瘤预后及对治疗反应的良好生物学标志物,针对肿瘤治疗普遍存在的化
目的 探讨血小板增多与胃癌临床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15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统计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小板增多的发生率,比较血小板增多组和血小板不增多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156例胃癌患者初诊时血小板增多32例(20.5%),Ⅰ、Ⅱ、Ⅲ、Ⅳ期患者血小板增多发生率依次为4.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