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原兵工厂,从创建至今已历经三个世纪、110余年的发展历程。
解放前,饱经沧桑
1898年,受洋务运动的影响,山西巡抚胡聘之报请清政府批准,在太原城北建立了以生产军火为目的的山西机器局,开创了山西以蒸汽机为动力、金属切削机床为手段的兵器生产,成为我国近现代早期的军工厂之一。
开创初期,人员机构、机器设备十分简陋,主要是修理兵器,生产大刀、长矛和火枪。那时没有深孔加工设备,枪筒的制作采用土办法,把盘条缠在1个芯子上,加热后捶打,最后淬火而成。一个枪托就需要一个木工干3、4天,修一支步枪需要1个月。此时的生产无计划可言,每月生产3、5支,8、9支步枪不等,制造出来就算合格,也没有检验。这个时期生产的火枪,又长又笨重,长2.2米,口径25毫米不等,装黑火药发射,发射时还要2个人抬着,俗称“二人抬”。
为加快军火生产和欺瞒朝廷,山西机器局1902年从英国购买回18毫米步枪和57毫米山地火炮的零件,然后步枪配上枪托、火炮配上木车轮和炮架,在枪托和炮架上刻上“晋局庚子年造”,这样就变成了自己生产的武器。
就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延续了数年之久,但也锻炼了一批技术骨干。特别是用外国零部件装配过枪支、火炮后,生产技术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总的来讲,这时兵器生产略具雏形。
辛亥革命后,1912年,阎锡山担任山西都督,加紧军火制造,从日本、德国、英国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械设备,聘用国外军工厂技术人员,逐步扩建山西机器局。到1920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职工由原来的200余人增至800余人,机器设备达到63部,下辖16个分厂,生产的军工产品包括子弹、手榴弹、火炸药、手枪、机枪、山炮和野炮。特别是1917-1920年间,75毫米山炮和88毫米野炮达到年产各12门的能力,年生产步枪3000余支,枪弹不计其数。
1921年开始,山西机器局被改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工厂步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到1926年,职工达到11000余人,设备增至2300台,月产山炮30门、机枪30挺、子弹30万发、手榴弹3万枚。同时,于1923年成立兵工研究会和艺徒学校,专门研究武器制造、改进技术等问题和培养技术人员。1924年建立起飞机制造厂,装配了6架飞机。试飞时,有一架坠入汾河,后因技术原因撤消了飞机制造。
1924年至1930年,阎锡山凭借着强大的军工实力,把势力范围从山西扩充到冀、察、绥和京津等地。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不仅供阎锡山的30万部队使用,还把剩余的卖给桂系李宗仁和西北的马鸿奎、马步芳、杨虎城,从中谋取利益,用于扩大再生产。
太原兵工厂下设17个分厂,包括机械、冲锋枪、火炮、步枪、机枪、枪弹、铁工、炸弹、引信、压药、无烟药、制酸、电气、炮弹、压壳、冶炼、木工等专门军火厂和配套厂,职工达到15000人,机器设备3800台。月产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000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1923年至1930年间,共造出13年式75毫米山炮600余门。此外,还生产17式75毫米山炮、14式75毫米野炮、120毫米重炮和150毫米迫击炮等诸多口径的多种火炮。特别是75、82毫米迫击炮,射程达到3000米以上;13年式75毫米山炮,射程达到7000米,并且精度好、重量轻、运输方便,得到官兵的喜爱,故进行了大量生产。这个时期太原兵工厂的军火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与汉阳、沈阳齐名的三大兵工厂之一。
中原大战后,太原兵工厂走向衰败。国民政府大砍山西军工生产,缩小编制,裁减人员,职工锐减到2000余人,生产处于停顿状态。1931年,阎锡山向国民政府表示“造产救国,建设西北,不造武器,不打内战”。同时,阎锡山把工厂改为壬申制造厂,提出“造产救国10年建设计划”,对外生产社会用品、农用工具和工业用品,以此为掩护,暗地里却大力恢复军火生产,并逐步扩大规模。1933年,职工恢复到6000余人,设备3000余部。
1934年至1937年,阎锡山以太原兵工厂为中心,以民办形式成立西北实业公司,统管起山西所有工矿企业。西北实业公司整合成18个分厂,职工8088人,机器设备4350台。最高时月产65步枪800支,79步枪3000支,冲锋枪3000支,捷克式轻机枪600挺,92重机枪90挺,迫击炮150门,炮弹80000发,手榴弹30万枚,子弹150万发,火炸药123吨:年产17式山炮40门,12式山炮200门,野炮150门,重炮24门。其野炮最大射程达到11千米。这些火炮曾在1937年10月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忻口战役中发挥了作用,但因大部分炮管的钢材是德国克虏伯工厂提供,质量有假,发射几十发后就变形,失去作战能力,所以这些火炮在此次战役中几乎全部损坏。这个时期,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晋造79步枪和仿制美国“汤姆逊”冲锋枪研制成的晋造十一年式冲锋枪,正式成为国民党部队的制式武器,大量装备。
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成为抗战前线之一。阎锡山为保护太原不被占领,表面上积极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但提供给的武器弹药全部是更换下来的旧武器,经过军工厂简单修理后送给八路军,以表现其抗战的决心。
1937年,在太原沦陷前夕,兵工厂迁出设备500余部,半成品1000余吨,材料30万吨,分别迁到山西的晋西南和晋南,陕西和四川的城固、兴平、广元、留坝等地,但大部分设备来不及迁走便落入侵略者手中。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太原后,发现兵工厂生产枪、炮、弹、药所用的专用设备,大多是从英国、德国、美国购入的新设备,便开始了长达2年之久的疯狂掠夺。窃走的物资计有金属切削机床、化工设备、冶炼设备、动力设备等4000余部(台),所有机器几乎拆卸一空,像枪、炮、弹厂的大小设备和厂房无一留存,药厂大部分厂房也被炸毁。据统计,仅设备的损失就达220多亿元,各种材料更不计其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太原兵工厂迁往陕西、四川、晋南的工厂迁回太原。这些返回工厂的领导人、技术工人,都是太原兵工厂多年培养的武器制造专家。他们凭借过硬的技术,自制出深孔膛床、元车、铣车、立旋、钻床、插床、压力机、汽锤、牛头刨、龙门刨等机械加工设备,加上从外部购回的设备,总共达到1200余部,很快恢复了军工生产。到1946年,兵工厂恢复到两个主要武器专业制造厂和一个火炸药厂,分别是西北机车厂、西北修造厂和西北化学厂。西北机车厂专门生产火炮以及修造机车和货车,职工2600人,11个车间,最高时月产36式75山炮(仿日本94式山炮)21门、迫击炮345门、120重炮100门、75飞雷筒1750个。西北修造厂主要生产机枪、步枪、冲锋枪、炮弹、普通机床等,职工3600人,下设15个分厂,最高月产 79轻机枪680挺、79步枪500支、冲锋枪700支、92重机枪90挺、75山炮炮弹3000发、迫击炮弹2000发、手榴弹4000枚、子弹30000发、机床100部。西北化学厂有职工3000余人,最高月产硫酸45吨、黑色火药30吨、硝铵炸药45吨、硝酸15吨、酒精12吨、无烟药10吨、雷汞540千克,还生产铜盂爆发管、信号弹、照明弹,组装山炮弹、野炮弹、加农炮弹、榴弹、迫击炮弹、手榴弹、飞机空投弹以及地雷、飞雷、抛雷等10多个品种,最高月装填各种炮弹7万余发、各种手榴弹130余万枚。
太原兵工厂从1898年创建到1949年太原解放,历经51年,经过了辛亥革命、中原大战、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国民政府禁办,但仍然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山西是阎锡山长期统治的地区,为保证自己的利益,他把发展军工、扩充军队,当作扩大势力范围的最好办法。
二,阎锡山重视军工科研和人才。1917年成立由他亲自领导的造兵会议,定期研究武器生产。1923年成立了专门的研制机构和培训学校,研究武器的品种、技术、理论等问题并培训专门的军工人才。把山西大学毕业的优等生送出国外留学、考察,把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工艺设备、新式武器引进山西。军工厂的厂长、主要管理人员都是大学毕业,多数出国留学或考察过,少数没有出过国的,也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这些措施一直延续到1948年。
三,历史上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阎锡山都注重保存技术骨干,利用技术骨干,自己设计制造机床,自己武装自己,所以在中原大战和抗战胜利后,工厂很快恢复了军工生产。
四,注重军工企业转向民用产品生产。成立的西北实业公司,就是采取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促进企业精打细算,学会管理,为山西的纺织、面粉加工、冶金、机械工业、农业提供了大量设备,促进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民用产品得来的利润,保障了军工生产的资金需求。
解放后,创造辉煌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华北兵工局接管太原兵工厂,成为人民的兵工厂。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兵工厂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紧军火生产,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从1949年至1952年,先后生产82迫击炮、94式75毫米山炮、57无后坐力炮,积极地输送到抗美援朝一线。同时,生产各类机床1276台、变压器106部、电动机2000余台等,其中生产的可加14米齿轮的立旋车床受到了重工业部和国家的表扬。这些装备和设备为保家卫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五”建设期间,国家确定太原兵工厂为重点改建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武器装备研制与生产的骨干企业。
从我国“一五”期间到“三线建设”时期,作为我国早期的军工厂,太原兵工厂凭借雄厚的技术势力,先后向全国各地输送包括管理、技术、生产工人等各类人才2163名,援建到四川、重庆、湖北、内蒙、贵州和山西本地的各个企业。援建的项目包括设备、工装、材料等,直到全面投入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的太原兵工厂,和其它军工企业一样经历了相同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为仿制阶段(1953-1959年):第二阶段为自行研制阶段(1959-198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为自行研制为主、借鉴国外为辅的发展实用实战装备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
1953年3月,工厂根据苏联援助的火炮图纸,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时间做了翻译资料,培训人员,编织工艺,制作工装,改装设备等技术准备。
1954年,研制出新中国第一门制式火炮——76.2毫米野炮,经过试验,符合图纸设计要求,报请国家定型。76.2毫米野炮定型后,党中央毛主席于1954年10月25日,亲笔签署嘉勉信,鼓励工厂“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全厂职工一鼓作气、发奋图强,又分别于1955年、1956年研制出新中国第一门57毫米反坦克炮和第一门中口径85毫米加农炮,结束了我国没有制式火炮的历史。
自1958年起,兵工厂进入了自行研制武器装备阶段,先后研制出射程10千米的130毫米火箭炮、牵引榴弹炮和反坦克火炮。
上世纪60年代,根据要求,兵工厂与其它单位合作,开始研制自行火炮。经过几年时间努力,先后研制定型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和8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自行火炮。
8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是兵工厂在研制测绘仿制苏联D30型榴弹炮的基础上,在当时的北方工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于1985年底开始研制。该武器的底盘采用了当时已装备部队的85式履带装甲车,火力部分采用D30型牵引榴弹炮。经过研制单位近一年的努力,该武器总装完成。全炮长6630毫米,宽3068毫米,火线高2850毫米。战斗部为敞开式,行军过程中顶部用帆蓬布遮挡。底盘的发动机前置,车门后置,内部配有电台和通话器。武器全重16吨,火炮的方向射界为左右45°,高低射界为 50°~ 70°。该炮因采用履带式底盘,具有良好的越野性能,行驶速度为60千米/小时,可在江河水系浮渡,每小时可行进8千米。该武器射击精度好,可发射榴弹、破甲弹、燃烧弹、烟幕弹等,最大射程可达18千米,直射时可直接命中1000米内的目标。
这一时期的这些自行火炮底盘都采用履带式底盘,各方面结构较简单,底盘、火炮没有进行较大改变,只是一个火炮与底盘的简单结合,但在操作、性能方面较牵引式火炮有了较大改变,提高了机动性,也满足了当时一些特殊部队的使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陆续研制并大批量生产了第二代自行火炮,典型代表就是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这一代自行火炮提高了机动性,增加了简易火控装置。但由于其火力射程满足不了需求,自动化程度低,反应速度慢,难以满足新时期战场对火炮作战的需求。
上世纪90年代,为紧跟世界同类武器装备发展方向,兵工厂开始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自行火炮。具有代表性的就是PTL02式100毫米轮式自行突击炮,SH2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题图)等。
建国60多年来,兵工厂先后研制生产了山炮、野炮、迫击炮、无后坐力炮、战防炮、加农炮、榴弹炮、坦克炮、反坦克炮、火箭炮、自行火炮、礼炮等10余大类产品,并相继列装部队,先后参加了历次保家卫国以及反侵略战争和国庆阅兵仪式,展示了军威国威。
解放前,饱经沧桑
1898年,受洋务运动的影响,山西巡抚胡聘之报请清政府批准,在太原城北建立了以生产军火为目的的山西机器局,开创了山西以蒸汽机为动力、金属切削机床为手段的兵器生产,成为我国近现代早期的军工厂之一。
开创初期,人员机构、机器设备十分简陋,主要是修理兵器,生产大刀、长矛和火枪。那时没有深孔加工设备,枪筒的制作采用土办法,把盘条缠在1个芯子上,加热后捶打,最后淬火而成。一个枪托就需要一个木工干3、4天,修一支步枪需要1个月。此时的生产无计划可言,每月生产3、5支,8、9支步枪不等,制造出来就算合格,也没有检验。这个时期生产的火枪,又长又笨重,长2.2米,口径25毫米不等,装黑火药发射,发射时还要2个人抬着,俗称“二人抬”。
为加快军火生产和欺瞒朝廷,山西机器局1902年从英国购买回18毫米步枪和57毫米山地火炮的零件,然后步枪配上枪托、火炮配上木车轮和炮架,在枪托和炮架上刻上“晋局庚子年造”,这样就变成了自己生产的武器。
就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延续了数年之久,但也锻炼了一批技术骨干。特别是用外国零部件装配过枪支、火炮后,生产技术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总的来讲,这时兵器生产略具雏形。
辛亥革命后,1912年,阎锡山担任山西都督,加紧军火制造,从日本、德国、英国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械设备,聘用国外军工厂技术人员,逐步扩建山西机器局。到1920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职工由原来的200余人增至800余人,机器设备达到63部,下辖16个分厂,生产的军工产品包括子弹、手榴弹、火炸药、手枪、机枪、山炮和野炮。特别是1917-1920年间,75毫米山炮和88毫米野炮达到年产各12门的能力,年生产步枪3000余支,枪弹不计其数。
1921年开始,山西机器局被改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工厂步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到1926年,职工达到11000余人,设备增至2300台,月产山炮30门、机枪30挺、子弹30万发、手榴弹3万枚。同时,于1923年成立兵工研究会和艺徒学校,专门研究武器制造、改进技术等问题和培养技术人员。1924年建立起飞机制造厂,装配了6架飞机。试飞时,有一架坠入汾河,后因技术原因撤消了飞机制造。
1924年至1930年,阎锡山凭借着强大的军工实力,把势力范围从山西扩充到冀、察、绥和京津等地。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不仅供阎锡山的30万部队使用,还把剩余的卖给桂系李宗仁和西北的马鸿奎、马步芳、杨虎城,从中谋取利益,用于扩大再生产。
太原兵工厂下设17个分厂,包括机械、冲锋枪、火炮、步枪、机枪、枪弹、铁工、炸弹、引信、压药、无烟药、制酸、电气、炮弹、压壳、冶炼、木工等专门军火厂和配套厂,职工达到15000人,机器设备3800台。月产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000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1923年至1930年间,共造出13年式75毫米山炮600余门。此外,还生产17式75毫米山炮、14式75毫米野炮、120毫米重炮和150毫米迫击炮等诸多口径的多种火炮。特别是75、82毫米迫击炮,射程达到3000米以上;13年式75毫米山炮,射程达到7000米,并且精度好、重量轻、运输方便,得到官兵的喜爱,故进行了大量生产。这个时期太原兵工厂的军火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与汉阳、沈阳齐名的三大兵工厂之一。
中原大战后,太原兵工厂走向衰败。国民政府大砍山西军工生产,缩小编制,裁减人员,职工锐减到2000余人,生产处于停顿状态。1931年,阎锡山向国民政府表示“造产救国,建设西北,不造武器,不打内战”。同时,阎锡山把工厂改为壬申制造厂,提出“造产救国10年建设计划”,对外生产社会用品、农用工具和工业用品,以此为掩护,暗地里却大力恢复军火生产,并逐步扩大规模。1933年,职工恢复到6000余人,设备3000余部。
1934年至1937年,阎锡山以太原兵工厂为中心,以民办形式成立西北实业公司,统管起山西所有工矿企业。西北实业公司整合成18个分厂,职工8088人,机器设备4350台。最高时月产65步枪800支,79步枪3000支,冲锋枪3000支,捷克式轻机枪600挺,92重机枪90挺,迫击炮150门,炮弹80000发,手榴弹30万枚,子弹150万发,火炸药123吨:年产17式山炮40门,12式山炮200门,野炮150门,重炮24门。其野炮最大射程达到11千米。这些火炮曾在1937年10月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忻口战役中发挥了作用,但因大部分炮管的钢材是德国克虏伯工厂提供,质量有假,发射几十发后就变形,失去作战能力,所以这些火炮在此次战役中几乎全部损坏。这个时期,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晋造79步枪和仿制美国“汤姆逊”冲锋枪研制成的晋造十一年式冲锋枪,正式成为国民党部队的制式武器,大量装备。
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成为抗战前线之一。阎锡山为保护太原不被占领,表面上积极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但提供给的武器弹药全部是更换下来的旧武器,经过军工厂简单修理后送给八路军,以表现其抗战的决心。
1937年,在太原沦陷前夕,兵工厂迁出设备500余部,半成品1000余吨,材料30万吨,分别迁到山西的晋西南和晋南,陕西和四川的城固、兴平、广元、留坝等地,但大部分设备来不及迁走便落入侵略者手中。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太原后,发现兵工厂生产枪、炮、弹、药所用的专用设备,大多是从英国、德国、美国购入的新设备,便开始了长达2年之久的疯狂掠夺。窃走的物资计有金属切削机床、化工设备、冶炼设备、动力设备等4000余部(台),所有机器几乎拆卸一空,像枪、炮、弹厂的大小设备和厂房无一留存,药厂大部分厂房也被炸毁。据统计,仅设备的损失就达220多亿元,各种材料更不计其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太原兵工厂迁往陕西、四川、晋南的工厂迁回太原。这些返回工厂的领导人、技术工人,都是太原兵工厂多年培养的武器制造专家。他们凭借过硬的技术,自制出深孔膛床、元车、铣车、立旋、钻床、插床、压力机、汽锤、牛头刨、龙门刨等机械加工设备,加上从外部购回的设备,总共达到1200余部,很快恢复了军工生产。到1946年,兵工厂恢复到两个主要武器专业制造厂和一个火炸药厂,分别是西北机车厂、西北修造厂和西北化学厂。西北机车厂专门生产火炮以及修造机车和货车,职工2600人,11个车间,最高时月产36式75山炮(仿日本94式山炮)21门、迫击炮345门、120重炮100门、75飞雷筒1750个。西北修造厂主要生产机枪、步枪、冲锋枪、炮弹、普通机床等,职工3600人,下设15个分厂,最高月产 79轻机枪680挺、79步枪500支、冲锋枪700支、92重机枪90挺、75山炮炮弹3000发、迫击炮弹2000发、手榴弹4000枚、子弹30000发、机床100部。西北化学厂有职工3000余人,最高月产硫酸45吨、黑色火药30吨、硝铵炸药45吨、硝酸15吨、酒精12吨、无烟药10吨、雷汞540千克,还生产铜盂爆发管、信号弹、照明弹,组装山炮弹、野炮弹、加农炮弹、榴弹、迫击炮弹、手榴弹、飞机空投弹以及地雷、飞雷、抛雷等10多个品种,最高月装填各种炮弹7万余发、各种手榴弹130余万枚。
太原兵工厂从1898年创建到1949年太原解放,历经51年,经过了辛亥革命、中原大战、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国民政府禁办,但仍然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山西是阎锡山长期统治的地区,为保证自己的利益,他把发展军工、扩充军队,当作扩大势力范围的最好办法。
二,阎锡山重视军工科研和人才。1917年成立由他亲自领导的造兵会议,定期研究武器生产。1923年成立了专门的研制机构和培训学校,研究武器的品种、技术、理论等问题并培训专门的军工人才。把山西大学毕业的优等生送出国外留学、考察,把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工艺设备、新式武器引进山西。军工厂的厂长、主要管理人员都是大学毕业,多数出国留学或考察过,少数没有出过国的,也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这些措施一直延续到1948年。
三,历史上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阎锡山都注重保存技术骨干,利用技术骨干,自己设计制造机床,自己武装自己,所以在中原大战和抗战胜利后,工厂很快恢复了军工生产。
四,注重军工企业转向民用产品生产。成立的西北实业公司,就是采取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促进企业精打细算,学会管理,为山西的纺织、面粉加工、冶金、机械工业、农业提供了大量设备,促进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民用产品得来的利润,保障了军工生产的资金需求。
解放后,创造辉煌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华北兵工局接管太原兵工厂,成为人民的兵工厂。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兵工厂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紧军火生产,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从1949年至1952年,先后生产82迫击炮、94式75毫米山炮、57无后坐力炮,积极地输送到抗美援朝一线。同时,生产各类机床1276台、变压器106部、电动机2000余台等,其中生产的可加14米齿轮的立旋车床受到了重工业部和国家的表扬。这些装备和设备为保家卫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五”建设期间,国家确定太原兵工厂为重点改建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武器装备研制与生产的骨干企业。
从我国“一五”期间到“三线建设”时期,作为我国早期的军工厂,太原兵工厂凭借雄厚的技术势力,先后向全国各地输送包括管理、技术、生产工人等各类人才2163名,援建到四川、重庆、湖北、内蒙、贵州和山西本地的各个企业。援建的项目包括设备、工装、材料等,直到全面投入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的太原兵工厂,和其它军工企业一样经历了相同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为仿制阶段(1953-1959年):第二阶段为自行研制阶段(1959-198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为自行研制为主、借鉴国外为辅的发展实用实战装备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
1953年3月,工厂根据苏联援助的火炮图纸,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时间做了翻译资料,培训人员,编织工艺,制作工装,改装设备等技术准备。
1954年,研制出新中国第一门制式火炮——76.2毫米野炮,经过试验,符合图纸设计要求,报请国家定型。76.2毫米野炮定型后,党中央毛主席于1954年10月25日,亲笔签署嘉勉信,鼓励工厂“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全厂职工一鼓作气、发奋图强,又分别于1955年、1956年研制出新中国第一门57毫米反坦克炮和第一门中口径85毫米加农炮,结束了我国没有制式火炮的历史。
自1958年起,兵工厂进入了自行研制武器装备阶段,先后研制出射程10千米的130毫米火箭炮、牵引榴弹炮和反坦克火炮。
上世纪60年代,根据要求,兵工厂与其它单位合作,开始研制自行火炮。经过几年时间努力,先后研制定型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和8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自行火炮。
8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是兵工厂在研制测绘仿制苏联D30型榴弹炮的基础上,在当时的北方工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于1985年底开始研制。该武器的底盘采用了当时已装备部队的85式履带装甲车,火力部分采用D30型牵引榴弹炮。经过研制单位近一年的努力,该武器总装完成。全炮长6630毫米,宽3068毫米,火线高2850毫米。战斗部为敞开式,行军过程中顶部用帆蓬布遮挡。底盘的发动机前置,车门后置,内部配有电台和通话器。武器全重16吨,火炮的方向射界为左右45°,高低射界为 50°~ 70°。该炮因采用履带式底盘,具有良好的越野性能,行驶速度为60千米/小时,可在江河水系浮渡,每小时可行进8千米。该武器射击精度好,可发射榴弹、破甲弹、燃烧弹、烟幕弹等,最大射程可达18千米,直射时可直接命中1000米内的目标。
这一时期的这些自行火炮底盘都采用履带式底盘,各方面结构较简单,底盘、火炮没有进行较大改变,只是一个火炮与底盘的简单结合,但在操作、性能方面较牵引式火炮有了较大改变,提高了机动性,也满足了当时一些特殊部队的使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陆续研制并大批量生产了第二代自行火炮,典型代表就是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这一代自行火炮提高了机动性,增加了简易火控装置。但由于其火力射程满足不了需求,自动化程度低,反应速度慢,难以满足新时期战场对火炮作战的需求。
上世纪90年代,为紧跟世界同类武器装备发展方向,兵工厂开始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自行火炮。具有代表性的就是PTL02式100毫米轮式自行突击炮,SH2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题图)等。
建国60多年来,兵工厂先后研制生产了山炮、野炮、迫击炮、无后坐力炮、战防炮、加农炮、榴弹炮、坦克炮、反坦克炮、火箭炮、自行火炮、礼炮等10余大类产品,并相继列装部队,先后参加了历次保家卫国以及反侵略战争和国庆阅兵仪式,展示了军威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