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采用增强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策略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效果.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南方医院血液科确诊2例BPDCN,例1患者以皮肤浸润起病,经皮肤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CD+4CD+56LCA+TdT+ CD+43 BPDCN侵犯皮下及真皮层,移植前经联合化疗处于完全缓解;例2患者以骨髓浸润起病,先后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后经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诊断CD+4CD+56CD+123BDCA-1+BPDCN,移植前未缓解.接受以全身放疗联合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增强预处理allo-HSCT,供者均来源于同胞;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短疗程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单倍体相合移植加用兔抗人类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移植后2个月开始快速减停免疫抑制剂,采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微小残留病(MRD)指导或采用预防性DLI防治复发.结果 移植后2例患者均获完全供者植入及完全缓解,其中例1处于持续缓解,+6个月行DLI诱发Ⅳ度皮肤及肠道急性GVHD,经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后控制,+243天死于血栓性微血管病、弥漫性肺泡出血;例2患者+60天复发,经化疗联合DLI、白细胞介素-2治疗后未缓解,+101天死于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论 BPDCN以CD+4CD+56CD+123CD+43TdT+树突状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浸润皮肤和(或)骨髓、临床进程呈高度侵袭为典型特征,增强预处理的allo-HSCT联合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MRD监测指导DLI对早期BPDCN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但对于难治复发患者仍需更多研究。

其他文献
把市场营销意识引入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去,是创新就业指导的重要举措.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指导下,文章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应用的市场营销原则和市场营销模式进行
目的:探讨何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桡骨远端骨患者采用何氏瞬间复位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中立托板固定并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结果:68例患
摘要:本文围绕怎样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主题展开了讨论。从转变教师观念、改变课堂模式和评价机制以及抓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众多方法。  关键词: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抓学困生;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22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英语越来越被社会和个人重视,学生们的求知欲也越来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不少难题.根据典型的组织学表现和CD3+(E)、CD56+、EBER+可确定诊断,同时需检查与预后相关的指标.建议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PET-CT)检查基础上仍采用Ann Arbor分期系统.早期患者宜化疗+放疗,晚期患者建议联合化疗,化疗可采用含有左旋门冬酰胺酶的方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应
目的 鉴定血液肿瘤细胞耐药相关膜抗原,探讨其在血液肿瘤细胞膜易位表达的普遍性.方法 以蛋白电泳和免疫共沉淀法分离并沉淀细胞膜抗原,以质谱分析鉴定抗原信息,通过siRNA基因干扰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确证抗原信息及其易位细胞膜的鉴定结果,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在多种血液肿瘤细胞膜的易位表达.结果 免疫共沉淀和质谱等实验证实白血病耐药相关单抗——5D12在HL-60细胞膜抗原为细胞核因子富含脯氨酸和谷
目的 进一步认识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DCS)的生物学属性和临床特征.方法 以迄今所报道的第一例IDCS合并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结果 该例患者有前驱肿瘤病史及放化疗史,考虑为治疗相关性树突细胞肉瘤,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考虑两种肿瘤同为髓系来源.患者对连续4次化疗反应不佳.数据库检索到的62例IDCS患者中,17%曾有恶性肿瘤及放化疗治疗史,此
目的研究201Tl(铊)心肌灌注静息-再分布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9例患者,冠心病73例(分别为心肌梗死恢复期24例、心绞痛19例、胸闷30例)、其他16例(分别为原因不
目的 探讨中国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BL)临床病理学特征、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确诊的LBL病例105例,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观察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105例LBL患者,男女比例67:38.发病年龄0~73岁,中位年龄13岁.以淋巴结发病常见(53/105,50.48%),其中颈部淋巴结最为常见(34/53,64.15%);结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