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问题进行教学是开放式地理教学的需要,也是极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
【关键词】地理教学 开放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8-0080-01
地理学研究的五个圈层系统都是呈开放、综合的状态,每时每刻都与外界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地理学科的此特点使其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与高中其它各学科都紧密地相互联系着。因而开放性问题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有广阔的思路和视野,对日常生活、时政热点、最新科技动态等领域及除了地理之外的其它各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课本需求及教学需要将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趣味问题,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一、提出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发散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各学科的答案不再是单一标准的,可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尽情发挥其思考能力。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条件可有多个并可不断变化,对同一知识点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设计成问题,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鼓励学生全方位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这样就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更不会使学生在某个框架内打转提不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地理学科中,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如在讲完“恒星日与太阳日”后反向质疑:如果说地球反向自转,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则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长度如何?如果说地球反向公转,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则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长度如何?通过这样多方向质疑,学生若没有明白相关的地理知识,自然没办法做出正确答案。而真正掌握好相关地理知识的学生可利用其已有知识点,尽情思考做出正确答案,既增强他们地理学习的成就感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使地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设计开放性答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设计问题时别过分拘泥于某一个答案,而是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一题多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发散状态,可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法、思考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时,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经纬线同时确定两个方向,此时教师不防换个方式,根据纬线或经线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推出其他方向,或根据经纬度间接推算方向,这样就可发散学生思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交通运输业》时先不急着讲解知识点,而是根据当今学生都热衷暑期旅游这一特征,提问学生:一位同学计划高考后利用暑假时间准备把中国北方进行一番考察,我们该怎样为他设计路线呢?问题一抛出,出于对旅游需求不同的考虑,基本上人手一份答案而且绝对不会有雷同,有部分旅游经验比较足的学生可给出既经济又实惠的路线。通过同学们对此旅游线路的不同设计的思考,既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还为需要旅游的学生提供了实用的线路,真可谓是一举三得。
开放性问题的最主要特征是探究性,其目标不是只要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侧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教师不提供权威性答案参考教材中也没有答案可循,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验证来解决问题。这样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训练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才
三、改变教学方式,提问方式开放化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不容易,提出好问题更不容易。现存的教学模式下,基本上都是教师问,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被老师牵着走,因而教师的提问显得非常重要。教师提问要注意其科学性并适合学生的知识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最好能通过教师提问来激起学生的疑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能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创新。因此,我们可改变单一的“我来问,你来答”的提问方式,提问形式多样化:可以师问生答,也可以生问师答;可以同桌互相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或开展提问接力竞赛,比一比哪位同学(或哪组)提的问题多、水平高。总之,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真正贯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四、问题答案开放化,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标准化答案会导致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和书本,禁锢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惟一或无固定答案,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得出不同乃至于相反的结论和观点;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又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从而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开放性问题打破了课堂上优等生“一统天下”的局面,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问题,按照自己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提出见解,使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弘扬了个性,满足了学生的参与需要、成功需要与合作需要,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 开放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8-0080-01
地理学研究的五个圈层系统都是呈开放、综合的状态,每时每刻都与外界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地理学科的此特点使其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与高中其它各学科都紧密地相互联系着。因而开放性问题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有广阔的思路和视野,对日常生活、时政热点、最新科技动态等领域及除了地理之外的其它各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课本需求及教学需要将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趣味问题,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一、提出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发散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各学科的答案不再是单一标准的,可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尽情发挥其思考能力。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条件可有多个并可不断变化,对同一知识点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设计成问题,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鼓励学生全方位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这样就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更不会使学生在某个框架内打转提不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地理学科中,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如在讲完“恒星日与太阳日”后反向质疑:如果说地球反向自转,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则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长度如何?如果说地球反向公转,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则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长度如何?通过这样多方向质疑,学生若没有明白相关的地理知识,自然没办法做出正确答案。而真正掌握好相关地理知识的学生可利用其已有知识点,尽情思考做出正确答案,既增强他们地理学习的成就感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使地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设计开放性答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设计问题时别过分拘泥于某一个答案,而是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一题多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发散状态,可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法、思考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时,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经纬线同时确定两个方向,此时教师不防换个方式,根据纬线或经线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推出其他方向,或根据经纬度间接推算方向,这样就可发散学生思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交通运输业》时先不急着讲解知识点,而是根据当今学生都热衷暑期旅游这一特征,提问学生:一位同学计划高考后利用暑假时间准备把中国北方进行一番考察,我们该怎样为他设计路线呢?问题一抛出,出于对旅游需求不同的考虑,基本上人手一份答案而且绝对不会有雷同,有部分旅游经验比较足的学生可给出既经济又实惠的路线。通过同学们对此旅游线路的不同设计的思考,既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还为需要旅游的学生提供了实用的线路,真可谓是一举三得。
开放性问题的最主要特征是探究性,其目标不是只要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侧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教师不提供权威性答案参考教材中也没有答案可循,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验证来解决问题。这样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训练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才
三、改变教学方式,提问方式开放化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不容易,提出好问题更不容易。现存的教学模式下,基本上都是教师问,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被老师牵着走,因而教师的提问显得非常重要。教师提问要注意其科学性并适合学生的知识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最好能通过教师提问来激起学生的疑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能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创新。因此,我们可改变单一的“我来问,你来答”的提问方式,提问形式多样化:可以师问生答,也可以生问师答;可以同桌互相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或开展提问接力竞赛,比一比哪位同学(或哪组)提的问题多、水平高。总之,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真正贯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四、问题答案开放化,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标准化答案会导致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和书本,禁锢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惟一或无固定答案,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得出不同乃至于相反的结论和观点;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又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从而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开放性问题打破了课堂上优等生“一统天下”的局面,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问题,按照自己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提出见解,使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弘扬了个性,满足了学生的参与需要、成功需要与合作需要,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