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白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m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不仅沉重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还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美国为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放弃金本位,向国内外购银,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也造成中国各个行业的大衰退和币制改革。
  关键词: 美国 白银政策 中国经济 冲击
  
  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美国的白银政策,是在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企图实行通货膨胀来解脱困境的一种政策,其目的是要以人为的动力抬高银价来刺激东方用银国已经枯竭的购买力,使其过剩商品与英日竞销于远东市场,摆脱其经济不景气的厄运。
  
  一、美国白银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国际白银协定。
  1933年7月,资本主义各主要国家在伦敦召开国际经济会议,签订了一项旨在由美国等承担稳定世界银价的国际白银协定。协定明确要求中国从1931年1月起的四年间,不得将熔炼货币所得的生银出售。建立该协定的目的,是要维持白银的较高价格,以求稳定国际市场,这和美国国内实行的一系列稳定价格的政策完全一致。因此,该协定由美国主持签定,可以看作是美国的白银政策在国际范围的实施。①
  (二)“购银法案”。
  1934年6月,美国政府颁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国际白银协定签定之时,美国也准备和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一样放弃金本位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随即于1934年初提出了“购银法案”交国会通过。美国政府所有的银条、银币,以及加上流通市场上的所有银币的总额,不过相当于14.5亿美元,还差大约14.17亿美元作准备。②因此,美国以立法的形式决定向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
  (三)白银国有令。
  1934年购银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于同年8月9日又宣布“白银国有令”。该令的主要内容为:美国国内现存白银,均须于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凡交到造币厂的白银,得用于铸造标准银元,或充作通货准备。
  美国白银政策的实施,导致世界银价飞涨。在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中,世界银价本来是呈下降趋势的:1931、1932年下跌至最低点,1933年开始回升。但自美国实行购银法案人为抬高银价后,1934年底世界银价比上年增张了26.7%,1935年上涨至最高峰。据统计,1935年4月26日的伦敦银价,比1931年上涨了三倍;而纽约同一天的银价则比1931年高出3.3倍。③
  
  二、美国的白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历来是一个用银大国,美国抬高银价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据海关报告册记载,1934年中国一年内所流出的白银共计达25990万元以上。特别是西方在华银行更是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大量运出白银,谋取暴利。据统计,1934年1月,上海外商银行库存白银共计有2.75亿元,约占当时上海中外银行存银总数量的49.2%;可到1934年底时,上海外商银行的存量竟下降为0.54亿元,一年内存银减少了2.2亿元。④这笔减少的巨大数额,大部分都是被外商运往世界银行去谋取高利的。
  美国的白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无法估量的,它对中国至少在三个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白银外流是中国贸易入超加剧,国货出口困难。
  1931至1935年之间,中国银元在国际汇兑中增值几近100%,这种增值的后果是把中国经济推向了萧条。本来,在1928至1931年的几年内,因世界银价下跌,加上中国关税自主权的逐步收回,中国在外贸进出口中曾一度受益。而银元增值后这种情况一下子颠倒过来,使中国产品出口遇到了极大困难。例如,1931年中国的出口净值为14.17亿元,但1934年时则降为5.35亿元,三年下降几近2/3。中国历来畅销的出口物资如棉纱、丝织品、茶叶等下降几近1/3。棉纱1929年出口为34.5万担,1935年降为24.1万担;同一时期皮棉则由94.4万担降为52.1万担,生丝从42.2万担降为18万担,茶叶从94.8万担降为63.1万担。⑤当然,中国外贸出口自1931年开始下降有多方面原因,如日本侵占东三省并逼近关内、世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国际商品倾销等,都对中国外贸有一定影响,但银元增值所造成的出口困难则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二)白银外流造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恐慌。
  据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在致美国国务院的一份备忘录中说,中国1934年白银出口量约为5.6亿元,其中5/6是在美国通过“购银法案”之后。至1934年10年15日,中国各大城市中白银流失最多的是居于中国金融中心地位的上海。因此,金融恐慌最严重的也是上海。由于白银价格暴涨,出口利大,致使所有持纸币证券者均在购银法案后向上海各银行钱庄大量挤兑现银,造成上海金融市场的严重混乱与恐慌。上海银行总经理资耀华描述当时的情形说:“金融恐慌由上海波及全国,几十家银行和上百家钱庄倒闭,其他勉强生存的银行、钱庄,有的钞票挤兑应接不暇,有的流动资金周转不灵,以致人心浮动、惶惶不可终日,所以当时上海各大银行的总部都纷纷急电外阜各地分行,命令尽量将现金汇往上海支援总行,先巩固总行基础,否则总行一垮,分行当然不能存在了。因此,各地分行只要有点余利即尽量汇往上海支援总行。”⑥据载,1935年全国银行倒闭或者停业的达20多家,其中上海占12家;全国钱庄倒闭的也不少,上海占10家以上。
  (三)白银外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农业生产。
  白银的外流与银行的挤兑风潮,使流通货币减少,通货呈现紧缩。在此情形之下,银行界一方面尽量减少贷款发放,另一方面又向客户竭力催收借款,于是又造成了信用紧缩,而信用紧缩又使得工商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生产经营不能顺利进行。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给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以沉重打击。1935年6月,全国92家华商纺织厂中,有24家停产,12家在减少生产计划下挣扎着,上海及其附近城市所受的打击最为严重。在这36家停产和半停产的工厂中,有17家设在上海附近的江苏省内。⑦在白银冲击与金融恐慌的影响下,荣宗敬的申新纱厂集团的二、五分厂关了门,第七分厂因无力偿还汇丰银行的贷款而被拍卖,损失惨重。在橡胶行业,中国橡胶厂约30家,有3/5闭了门;丝织厂、面粉厂停工也达半数以上。据估计,上海在金融恐慌中倒闭的各类工厂总数在300家以上,1934年为83家左右,1935年达218家。商业方面的情况更糟,许多商店被迫停业或“大拍卖”,1934年商业企业倒闭254家,1935年倒闭469家,共记倒闭723家,此外,1934年每月平均还有107家改组,1935年改组平均数上升到155家。⑧白银外流对农业生产也有严重影响,由于银根紧缩,农贷几乎停止,农副产品也无钱收购,致使本来就不发达的农业生产出现了“缩减”局面。
  南京政府因采取各种措施都没能阻止白银继续外流,才决定进行币制改革,才有了法币政策的出台,同时也为后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
  
  注释:
  ①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6页.
  ②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7-268页.
  ③周伯棣编.白银问题与中国货币政策.第8-9页.
  ④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十年来中国金融史略.第40-41页.
  ⑤刘大钧.上海工业化研究.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314-315页.
  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法币、金元券与黄金风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⑦中国经济评论简报,第18期,1936年3月版,第321-322页.
  ⑧[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民国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2007级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巨大任务;探求课堂上培养学生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条培养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代,面对社会人才不断更新的需求,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代教师肩负的神
摘要: 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班干部”制度本应是班级管理的主要方法。但是却逐渐演变成一种评优的方式,“班干部”变成一种对学生评优后的奖励。因此,这种错误思想的形成,就在班集体中产生了“官”即“权”、“官”即“荣誉”的消极影响。这种思想对学生、学校教育乃至社会风气都产生深刻影响,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根本上深刻反思学校教育中这些消极影响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 “班干部”制度 班集体学生 影响    一、“
摘要: “去括号法则”是各种版本初中数学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时会经常出现错用法则的现象。通过“去括号法则”和“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号法则” 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不同方法 思考问题 去括号法则 乘法分配律    一、运用“去括号法则”,要把去掉的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是统一体   
Arts’ formal rule tells us such a law, there will be a new form when another form tends to become a saturated state, and style is a symbol used by artists who with unique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inf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关键词: 美语文课堂兴趣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在语文课堂中,语文老师要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下学习到丰富的知识。    一、用“美”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摘 要: 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仅限于英美文化的学习而不注重本土文化已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本文通过一个本土文化教学案例,就中国节日习俗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节日习俗 本土文化 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在实际的高职英语文化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
摘要: 本文对如何使地理教材“活化”,实现教学活动多维互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地理教材“活化”互动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它是有助于教师教、适宜学生学的材料。教学过程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尽量用学生的眼光理解和应用教材,发掘教材中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按照教学的三维目标,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及增删处理,“活化”教材,赋予教材以生
摘 要: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当前世界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是现代教师教育的新理念。而要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首先需要的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本文从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的角度,探讨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关键词: 教师专业成长 从教能力 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包括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前者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成长,
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难学。特别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学习物理上存在较大障碍,不适应新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寻找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物理的困难。  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教材因素。  高中和初中的物理教材有较大的坡度,不能很好衔接。另外,数学知识与物理教材内容衔接不当,例如,学生尚未学习极限的概念,在物理上就很难理解瞬时速度和加速
摘 要: 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学生和老师的集合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时刻都在进行着。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更是归宿。因此,我们必须冲破屏障,和学生一起体验快乐;回归生命,陪学生一起寻找共鸣;寻找契机,跟学生一起探索改变。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 室外课 教学反思    一、案例背景  五年制高职英语课上到第三年,给人的感觉就是已经爬了四分之三的山,好累。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