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文坛传奇 ,时代注脚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o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贤亮对当代文学的意义,无须赘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名作就为几代人所熟知。张贤亮说:“我好像从来就没有成熟过,也没有老过,也没有幼稚过。什么青春期,什么中年危机,这些词对我来说都很陌生。”在张贤亮逝世后,他在文坛的价值以及他对其他领域的贡献更值得我们探讨。
  【作家路·一生传奇】
  他是80年代影响了一代人的重要作家,对整个新时期文学来说,张贤亮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80年代的中国,他的作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T素材一 对写作的坚持
  张贤亮19岁便开始发表作品,却因为诗歌《大风歌》被强制“劳改”22年之久。在这22年间张贤亮并没有放纵自己颓废,他反复啃读《资本论》,与穷苦人民的亲身接触中积累了不少写作题材。1978年,被平反后的第二年他便创作了《绿化树》,并因此一举成名。此后他迎来了写作的“井喷期”。即使转行做商人,张贤亮也没有因为繁忙的工作放弃写作。
  素材点拨:出名前,写作的路再曲折、再狭窄张贤亮都在坚持;成功后,张贤亮没有把成功当作终点,而是在成功的路上坚定前行。
  T素材二 敢为人先
  在大陆文坛,张贤亮是当之无愧的拓荒者:他是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第一个写知识分子的没落感、第一个写关于男欢女爱的小说,也是第一个写“无厘头”闹剧的作家。特立独行的文风,标新立异的主题,毫不掩饰地披露人性,张贤亮的写作手法让很多传统作家觉得不堪入眼,但张贤亮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想法。
  素材点拨:有评论家说:“没有张贤亮的作品,中国作家大概到现在还不敢理直气壮地谈情说爱。”张贤亮的这许多“第一个”是他敢为人先,勇于在文学创作上开辟新道路的证明。在这条文学拓荒的路上,虽荆棘遍布,张贤亮却始终不曾退缩。
  T素材三 慧眼识才
  2002年,书法家牛尔惠到宁夏西部影视城应聘做苦力,张贤亮却认为他是奇才,专门为他修建了工作室。从此牛尔惠的艺术造诣和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名人。后来,当有人建议牛尔惠修改略带方言的诗句时,张贤亮却说:“牛尔惠就是牛尔惠,民族文化就应该是原汁原味的,改了,反倒不好。”这让牛尔惠非常敬佩,也满怀感激。
  素材点拨: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张贤亮便是当代伯乐,他没有因牛尔惠落魄而看低他,反而独具慧眼,挖掘牛尔惠艺术上的潜能,保留牛尔惠诗作的闪光点,从而造就了牛尔惠这匹千里马。
  【商人才·牵头影城】
  我进内地拍的第一部电影《东邪西毒》就是在西部影视城拍的。当时张贤亮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张贤亮老师去世了,我觉得非常遗憾。中国电影需要张老师这样优秀的人才,这样中国电影才有希望。
  ——著名导演 王家卫
  ≥≥作家的商业头脑
  如果说,我创作的小说是“平面文学”的话,那么,西部影视城就是我创作的“立体文学”。
  ——张贤亮
  1993年,张贤亮57岁,在可以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弃文从商,牵头创办了宁夏西部影视城——银川镇北堡。荒凉了几百年的镇北堡在张贤亮的带动下逐渐繁华。张贤亮改变了这里,也在这里成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现在的宁夏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是国家5A级景区,是西部最著名的影视城,《大话西游》《红高粱》等50多部知名电影作品都在这儿拍摄完成。
  核心点评:张贤亮曾笑言自己永远都在青春期。他总是在尝试着新的东西,从作家到文化产业的商人,他给自己选择了又一个挑战。“活到老学到老”,这不只是生活方式,也是张贤亮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
  话题拓展:不断尝试/活到老学到老/追求理想
  ≥≥商人的慈悲心肠
  我不是最有钱的中国作家,但一定是做慈善最多的作家!
  ——张贤亮
  2008年,张贤亮获得“中国十大慈善人物”的头衔。他说:“为什么大家把钱花在奢侈品上就叫时尚?做慈善就不叫呢?我就是要开这个先河!”张贤亮在有生之年高调做慈善,就是想把慈善做成一种时尚的文化,让更多人关注慈善,践行慈善。
  核心点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说:“影响群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给每一个人树立慈善观念是困难的,但塑造慈善行为却是简单的。当慈善与时尚相结合,势必会产生一群以追随时尚为己任的人追随慈善。
  话题拓展:树立慈善观念/塑造慈善行为/慈善与时尚相结合
  【政协员·多面魅力】
  在真理的天堂里寻找并试图解答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体现了一个人道主义作家高尚的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心。
  ——宁夏文联原副主席 冯剑华
  ﹛民生情﹜替民发声
  张贤亮不仅在他的小说中体现民生,作为政协委员,他更是关注民生。2004年的“两会”,张贤亮的两个提案其中之一是《关于对拖欠民工(员工)工资的雇主和用人单位在法律上应制定相应的惩罚条款》,这对今天的社会仍有借鉴价值。他的好友哲夫曾回忆说:“他批评户籍制度,说户籍制度其实是把农民绑在那一小块地上,广种薄收,对农民来说,不能自由迁徙,对土地来说,不能休养,结果地越来越薄。”
  亮点剖析:作为作家,他用笔反映人们的艰苦;作为政协委员,他努力为人们争取利益。人们不会忘记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的人,2014年,张贤亮葬礼上群众的哭泣便证明了他的生前身后名。
  ﹛文化意﹜文化建设
  如何在建设一个经济强国的同时争取将我国建成一个文化大国?20世纪90年代的政协会议曾讨论过相关问题。张贤亮根据他在创办和经营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上的经验,提出了文化是第二生产力,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带动作为共享资源、公共产品的文化事业发展等建议。张贤亮对文化建设的见解,为我国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另一类范例。
  亮点剖析:张贤亮的镇北堡影视城的企业文化理念一个是:人人学文化,文化人人学;另一个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张贤亮以作家、以商人、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无处不在地弘扬我国的文化。这种境界,非一般作家所有;这种贡献,也非一般作家能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