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学科本身性质决定的。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的语文教师,更应争当语文素质教育的生力军,义不容辞地投身到语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为语文教改稍尽绵薄。本人结合语文教学活动的实际,谈谈自己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三点体会:
一、 讲究“教法”,更注重“学法”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掌握了技能,则使人终身受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要阵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首先,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从初一到初三共有2 015名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基础知识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在学习上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2.学生的阅读面狭窄,不会阅读,阅读速度慢,阅读方法、阅读技巧贫乏。3.阅读理解能力不强。这些问题是我们学校普遍存在的薄弱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实际情况,由低到高制订了系统的教学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基本技能训练阶段,主要针对初一学生,以系统训练为主。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指导学法。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会读、会写,使学生具有初步表达能力。
阅读训练的具体做法是:阅读速度训练,计时快速阅读课文,然后不看原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根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判分,最后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
计算公式:
阅读速度=文章字数÷速度用时;
理解率=卷面得分×100%;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理解率。
第一遍跳读,每分钟1 500字,完成两步任务:记梗概、了解主要人物或观点。
第二遍速读,每分钟1 000字完成三、四步任务:复述内容、理清结构。
第三遍细读,每分钟200字完成五至七步任务:理解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任务:阅读、欣赏综合分析。
第二阶段:能力提高阶段,这是针对初二、初三学生加强综合能力培养。这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实践。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模拟社会实践(新闻发布会、法庭辩论会)等。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阐述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提高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激发创新欲望。从心理学上讲,欲望就是需要,是驱动人行动的内动力。要使学生主动地探求、创造,要使学生相信自身的创新力,就要让学生善于从小的成功中总结经验,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打开想象的大门、持之以恒、保持虚心。
另外要注意及时引入最新资料和最新信息,刺激创新欲望,强化创新意识。如开展课前五分钟讲故事,讲自己的见闻,讲成语故事,有表情地朗诵自己喜欢的散文片段或诗歌、名人名言等等。
2. 教给创新方法。学生进入“我要创新”的境界之后,就应当了解“怎么创新”即创新方法了。实践告诉我们:最能帮助学生在心理上与“创新”形成“近距离”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体会、分析“身边”与“天边”同龄人的、老师的、校友的创新实例,用质疑法、超脱创造法等。如为了教给学生超脱创造法,我先把武汉市初中生王江的作文《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的实例教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分析,学生懂得了:有时超脱自己的身份、环境、生活的时空去想象,去思考,是培养和阐发创造性见解的有效方法。
3. 创造创新机会。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阐发自己的看法。譬如,在作文训练中,可以特地编拟能诱发创新思维的训练题。如《假如我是……》、《二十年后再相会》、《北京申奥,有我一份》、《我最喜欢的游戏》等。面对这样的训练,学生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即使平素“循规蹈矩”的学生也仿佛忽地发现“自我”,从而表现出独特的思想、新颖的见解乃至创造性思维。
三、 掌握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规律,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初一的学生,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还离不开具体的感性材料。初二以后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因此,他们的行为具有模仿性,兴趣广泛,在学习中对老师有相当的依赖性,缺乏自制的能力,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时,以文艺作品来说,应多选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名篇,并利用机械记忆较强的特点,及早积累语言词汇。小说阅读应以现、当代作品为主,一般先短篇后长篇。对于故事性强,适合学生接受的古典和外国名著,要有计划、由浅入深地指导阅读。我们推荐初一读长篇小说《花季雨季》、方方的《十八岁》、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初二读《西游记》、《水浒传》、《国旗手》;初三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烦恼人生》。同时,还指导学生订一些课外读物,如《中学生天地》、《少年博览》、《奥秘》、《世界博览》等,另外,经常组织同学们在学校电教室看一些中外著名的电影及与课本配套的教学片,如《祝福》、《巴黎圣母院》等,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鉴赏等综合能力。
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我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指导的学生官文奇参加沙田镇举办的禁毒演讲比赛获一等奖;陈川同学参加东莞市现场作文比赛获二等奖;多名同学在《少年博览》、《广东第二课堂》、《中学生作文报》发表了习作。今年初三中考,语文考出历年最好成绩,总评分超出市平均2分。
当然,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成效的,但我相信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创新,让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这块沃土上不断成长,就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东莞市沙田广荣中学)
一、 讲究“教法”,更注重“学法”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掌握了技能,则使人终身受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要阵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首先,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从初一到初三共有2 015名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基础知识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在学习上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2.学生的阅读面狭窄,不会阅读,阅读速度慢,阅读方法、阅读技巧贫乏。3.阅读理解能力不强。这些问题是我们学校普遍存在的薄弱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实际情况,由低到高制订了系统的教学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基本技能训练阶段,主要针对初一学生,以系统训练为主。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指导学法。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会读、会写,使学生具有初步表达能力。
阅读训练的具体做法是:阅读速度训练,计时快速阅读课文,然后不看原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根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判分,最后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
计算公式:
阅读速度=文章字数÷速度用时;
理解率=卷面得分×100%;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理解率。
第一遍跳读,每分钟1 500字,完成两步任务:记梗概、了解主要人物或观点。
第二遍速读,每分钟1 000字完成三、四步任务:复述内容、理清结构。
第三遍细读,每分钟200字完成五至七步任务:理解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任务:阅读、欣赏综合分析。
第二阶段:能力提高阶段,这是针对初二、初三学生加强综合能力培养。这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实践。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模拟社会实践(新闻发布会、法庭辩论会)等。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阐述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提高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激发创新欲望。从心理学上讲,欲望就是需要,是驱动人行动的内动力。要使学生主动地探求、创造,要使学生相信自身的创新力,就要让学生善于从小的成功中总结经验,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打开想象的大门、持之以恒、保持虚心。
另外要注意及时引入最新资料和最新信息,刺激创新欲望,强化创新意识。如开展课前五分钟讲故事,讲自己的见闻,讲成语故事,有表情地朗诵自己喜欢的散文片段或诗歌、名人名言等等。
2. 教给创新方法。学生进入“我要创新”的境界之后,就应当了解“怎么创新”即创新方法了。实践告诉我们:最能帮助学生在心理上与“创新”形成“近距离”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体会、分析“身边”与“天边”同龄人的、老师的、校友的创新实例,用质疑法、超脱创造法等。如为了教给学生超脱创造法,我先把武汉市初中生王江的作文《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的实例教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分析,学生懂得了:有时超脱自己的身份、环境、生活的时空去想象,去思考,是培养和阐发创造性见解的有效方法。
3. 创造创新机会。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阐发自己的看法。譬如,在作文训练中,可以特地编拟能诱发创新思维的训练题。如《假如我是……》、《二十年后再相会》、《北京申奥,有我一份》、《我最喜欢的游戏》等。面对这样的训练,学生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即使平素“循规蹈矩”的学生也仿佛忽地发现“自我”,从而表现出独特的思想、新颖的见解乃至创造性思维。
三、 掌握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规律,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初一的学生,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还离不开具体的感性材料。初二以后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因此,他们的行为具有模仿性,兴趣广泛,在学习中对老师有相当的依赖性,缺乏自制的能力,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时,以文艺作品来说,应多选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名篇,并利用机械记忆较强的特点,及早积累语言词汇。小说阅读应以现、当代作品为主,一般先短篇后长篇。对于故事性强,适合学生接受的古典和外国名著,要有计划、由浅入深地指导阅读。我们推荐初一读长篇小说《花季雨季》、方方的《十八岁》、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初二读《西游记》、《水浒传》、《国旗手》;初三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烦恼人生》。同时,还指导学生订一些课外读物,如《中学生天地》、《少年博览》、《奥秘》、《世界博览》等,另外,经常组织同学们在学校电教室看一些中外著名的电影及与课本配套的教学片,如《祝福》、《巴黎圣母院》等,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鉴赏等综合能力。
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我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指导的学生官文奇参加沙田镇举办的禁毒演讲比赛获一等奖;陈川同学参加东莞市现场作文比赛获二等奖;多名同学在《少年博览》、《广东第二课堂》、《中学生作文报》发表了习作。今年初三中考,语文考出历年最好成绩,总评分超出市平均2分。
当然,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成效的,但我相信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创新,让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这块沃土上不断成长,就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东莞市沙田广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