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五0年(绍兴二十年)春,南宋理学家朱熹第一次返乡祭扫祖墓。朱熹虽然生于闽北,但他的祖籍却在徽州婺源。在婺源,他拜会了宗族长老,还写下了《祭远祖墓文》等。当时,县城五通庙香火旺盛,相传极为灵验。邑人出门,必带上香纸入庙祈求平安;士人到达婺源,也必以名纸入庙,自称门生叩拜以求吉祥。朱熹初来乍到,邻里族戚出于好意,也劝他前往拜谒,不料却遭到断然拒绝。当晚,族人宴请朱熹,因酒受了污染,饮后闹起肚子;翌日,又在台阶旁遭逢毒蛇,险被噬咬。接连的意外,让大家都认为此乃神灵之警示,意在警告他必须承担拒绝拜谒五通庙的后果。于是,亲朋好友纷纷再度苦口规劝。对此,朱熹表现得颇为坦然,他认为,拉肚子是由食物不洁所引起,与自己是否谒庙无关。据说,当时有位学者也竭力怂恿他应当从众前去拜谒五通庙。朱熹听罢极不高兴,他反问道:做人为什么要从众?想不到一个有学问的人也会说这种话!我现在婺源,此处离祖墓不远,若真是因此而遭祸害,请将本人埋葬在祖墓旁边,那样不是很方便吗?……
朱熹时年二十一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不谒五通庙”,成了婺源当地世代流传的故事。
一般认为,大约自唐代起,婺源的五通庙就相当著名。据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唐朝光启二年(八八六),婺源有位叫王喻的人,某天晚上,其人所处园中忽然红光烛天,不一会儿就见有五位神人自天而降,从其前呼后拥的架势来看,俨然是王侯的排场。神人坐定之后,对王喻说:“吾当庙食此方,福佑斯民。”说罢,就升天而去。于是,王喻就以其宅立庙,从此凡有祈祷,所求必应。此一情况传到朝中,官方遂多次褒封该庙。北宋大观三年(一一0九),官府赐其庙额曰灵顺。宣和五年(一一二三),将庙中所祀的五位神人,敕封为通贶侯、通祐侯、通泽侯、通惠侯和通济侯,合称“五通”。南宋淳熙元年(一一七五)改封五通神的侯爵为公,曰显应公、显济公、显祐公、显灵公、显宁公,后又加封王爵。因五人封号中的首字皆为“显”,五通遂与逐渐盛行的“五显”相混淆。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南宋时期的五通神嗜利重欲且多兽性,它吸纳了共同发源自婺源、德兴一带,名号又与五通近似的五显信仰,被世人形塑成欲念甚重同时又知悉、掌握人间诸事的五通神格,在崇拜上形成了近于契约签订的特殊法式—许多当事人经由入梦、魂游或对答等方法,直接与五通神商谈并确认契约内容,立下约定。因此,在五通神人格建构中,立约中代价与收益间的对等关系,成了此类故事的主要思维及中心内容(黄东阳:《利益算计下的崇奉—由〈夷坚志〉考述南宋五通信仰之生成及内容》,载《新世纪宗教研究》第九卷第四期)。也正因为这一点,五通和五显,也与民间传说中的财神密切相关。
婺源是传统时代徽州木业经营最为发达的地区,五通神出现于此,并随着木材的流动而传播于四面八方,似乎并非偶然的巧合。对此,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江南的五通,可能是崇拜岩石树木而得以广泛流行。盛夏时,木客将木材运至江湖贩易,大概与此有关。宋代徽州婺源的五通庙年市,可能就是以山村为地盘的商人们所举行的祭市。
(二)
在当代,徽州旧属的一府六县中,唯有江西婺源县迄今仍保存著众多昔日的民间信仰。数年前,笔者曾走访婺源的“傩舞之乡”长径村。其间,在长径附近的吴戈坑,就看到一座修建得颇为气派的五显庙。
庙的上方挂有“财神庙”的匾额,两侧对联分别是“五显感应化育万民”“财神济世有求必应”。庙外左侧立有一块功德碑,上书重修五显财神庙之缘起,大意为台湾某人受基隆天显宫主神五显大帝嘱托,前来大陆寻觅五显大帝庙,几经周折,得知长径吴戈坑有五显帝庙,与基隆天显宫所祀为同一主神,遂号召捐资重修。庙门左侧,还贴有一张红纸:
捐助灯笼款二佰元整。
安徽省安庆市信士弟子程□□、陈□□。
灵丹妙药。
长径吴戈坑五显财神爷。
看来,此处财神庙的影响并不仅及于婺源一隅。
当时正好有两家善男信女前来还愿,其中一家来自附近的坑头村,一位老妪带着儿子、媳妇和两岁多的孙子。只见老妪手上抱着一只活公鸡,公鸡外面用红色的网兜兜住,仅露出脖子以上的部分。想来是山间散养,平日里无拘无束,公鸡显透出气宇轩昂的神态。稍后,庙祝点烛焚香,开始杀鸡。但见他先是用力揪下公鸡脖子上的几根毛,待露出泛白的部分后,用刀在上面麻利地割一下,鲜血顿时涌出。是时,庙祝赶紧将鸡血对准神坛及供桌喷洒,随后则将那只公鸡往台阶下一抛。接着,庙祝点燃了鞭炮……
在浓烈的硝烟和震耳的噼里啪啦声中,原先神气活现的那只公鸡,此时尚未断气,它还挣扎地在地上奔跑,在它身后,留着一条鸡血的断续轨迹。在此类祭祀的场合,对于作为祭品的家禽或家畜,老练的庙祝或屠夫,下手必须轻重适宜,既要一刀切中要害,又不能让公鸡或肥猪马上断气,而要让它们在割破喉管后还能跑上一会儿,让鲜血洒成一圈,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但见那位两岁多的孙子,站在大人身旁,好奇地看着杀鸡、焚香放炮。当他看到公鸡在地上拼命地扑腾,虽然显得有点吃惊,但还是兴奋得手舞足蹈……
(三)
长径村位于婺源东部五珠山南麓的小溪旁,距离县城紫阳镇不过数十里,村落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唐代。据当地人讲述,该村是徽州著名的“傩舞之乡”,每逢跳傩时,家家户户争相迎请傩神。届时,跳傩者会以斩妖祛邪的铜斧朝其家门劈去,借此逐疫禳鬼祓邪除祟。同样,他们还会以铜斧在牛栏、猪舍上猛地一剁,以期六畜兴旺……
眼前的庙宇是近年新修的,附属于长径村。同行的一位文化干部提醒我,虽然是新修的庙宇,但神龛背后的那块碑,却是很早以前就有的。经他提醒,我仔细一看,果真在神龛后壁,嵌有一块石碑,其上刻着:

朱熹时年二十一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不谒五通庙”,成了婺源当地世代流传的故事。
一般认为,大约自唐代起,婺源的五通庙就相当著名。据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唐朝光启二年(八八六),婺源有位叫王喻的人,某天晚上,其人所处园中忽然红光烛天,不一会儿就见有五位神人自天而降,从其前呼后拥的架势来看,俨然是王侯的排场。神人坐定之后,对王喻说:“吾当庙食此方,福佑斯民。”说罢,就升天而去。于是,王喻就以其宅立庙,从此凡有祈祷,所求必应。此一情况传到朝中,官方遂多次褒封该庙。北宋大观三年(一一0九),官府赐其庙额曰灵顺。宣和五年(一一二三),将庙中所祀的五位神人,敕封为通贶侯、通祐侯、通泽侯、通惠侯和通济侯,合称“五通”。南宋淳熙元年(一一七五)改封五通神的侯爵为公,曰显应公、显济公、显祐公、显灵公、显宁公,后又加封王爵。因五人封号中的首字皆为“显”,五通遂与逐渐盛行的“五显”相混淆。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南宋时期的五通神嗜利重欲且多兽性,它吸纳了共同发源自婺源、德兴一带,名号又与五通近似的五显信仰,被世人形塑成欲念甚重同时又知悉、掌握人间诸事的五通神格,在崇拜上形成了近于契约签订的特殊法式—许多当事人经由入梦、魂游或对答等方法,直接与五通神商谈并确认契约内容,立下约定。因此,在五通神人格建构中,立约中代价与收益间的对等关系,成了此类故事的主要思维及中心内容(黄东阳:《利益算计下的崇奉—由〈夷坚志〉考述南宋五通信仰之生成及内容》,载《新世纪宗教研究》第九卷第四期)。也正因为这一点,五通和五显,也与民间传说中的财神密切相关。

婺源是传统时代徽州木业经营最为发达的地区,五通神出现于此,并随着木材的流动而传播于四面八方,似乎并非偶然的巧合。对此,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江南的五通,可能是崇拜岩石树木而得以广泛流行。盛夏时,木客将木材运至江湖贩易,大概与此有关。宋代徽州婺源的五通庙年市,可能就是以山村为地盘的商人们所举行的祭市。
(二)
在当代,徽州旧属的一府六县中,唯有江西婺源县迄今仍保存著众多昔日的民间信仰。数年前,笔者曾走访婺源的“傩舞之乡”长径村。其间,在长径附近的吴戈坑,就看到一座修建得颇为气派的五显庙。
庙的上方挂有“财神庙”的匾额,两侧对联分别是“五显感应化育万民”“财神济世有求必应”。庙外左侧立有一块功德碑,上书重修五显财神庙之缘起,大意为台湾某人受基隆天显宫主神五显大帝嘱托,前来大陆寻觅五显大帝庙,几经周折,得知长径吴戈坑有五显帝庙,与基隆天显宫所祀为同一主神,遂号召捐资重修。庙门左侧,还贴有一张红纸:
捐助灯笼款二佰元整。
安徽省安庆市信士弟子程□□、陈□□。
灵丹妙药。
长径吴戈坑五显财神爷。
看来,此处财神庙的影响并不仅及于婺源一隅。
当时正好有两家善男信女前来还愿,其中一家来自附近的坑头村,一位老妪带着儿子、媳妇和两岁多的孙子。只见老妪手上抱着一只活公鸡,公鸡外面用红色的网兜兜住,仅露出脖子以上的部分。想来是山间散养,平日里无拘无束,公鸡显透出气宇轩昂的神态。稍后,庙祝点烛焚香,开始杀鸡。但见他先是用力揪下公鸡脖子上的几根毛,待露出泛白的部分后,用刀在上面麻利地割一下,鲜血顿时涌出。是时,庙祝赶紧将鸡血对准神坛及供桌喷洒,随后则将那只公鸡往台阶下一抛。接着,庙祝点燃了鞭炮……
在浓烈的硝烟和震耳的噼里啪啦声中,原先神气活现的那只公鸡,此时尚未断气,它还挣扎地在地上奔跑,在它身后,留着一条鸡血的断续轨迹。在此类祭祀的场合,对于作为祭品的家禽或家畜,老练的庙祝或屠夫,下手必须轻重适宜,既要一刀切中要害,又不能让公鸡或肥猪马上断气,而要让它们在割破喉管后还能跑上一会儿,让鲜血洒成一圈,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但见那位两岁多的孙子,站在大人身旁,好奇地看着杀鸡、焚香放炮。当他看到公鸡在地上拼命地扑腾,虽然显得有点吃惊,但还是兴奋得手舞足蹈……
(三)
长径村位于婺源东部五珠山南麓的小溪旁,距离县城紫阳镇不过数十里,村落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唐代。据当地人讲述,该村是徽州著名的“傩舞之乡”,每逢跳傩时,家家户户争相迎请傩神。届时,跳傩者会以斩妖祛邪的铜斧朝其家门劈去,借此逐疫禳鬼祓邪除祟。同样,他们还会以铜斧在牛栏、猪舍上猛地一剁,以期六畜兴旺……
眼前的庙宇是近年新修的,附属于长径村。同行的一位文化干部提醒我,虽然是新修的庙宇,但神龛背后的那块碑,却是很早以前就有的。经他提醒,我仔细一看,果真在神龛后壁,嵌有一块石碑,其上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