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居住过一个小区,房屋老旧,管理混乱,就居住环境来说,真是乏善可陈。可偏偏这个小区,每天看房者络绎不绝,无论何种“新政”出台,小区的房价永远只涨不跌,甚至有价无市。原因很简单,小区内有重点幼儿园和重点小学。联想到最近媒体报道某地学区房已达每平方米近30万元,且“一房难求,甚至一平难求”,笔者也就见怪不怪,淡定处之了。
学区房之天价,表面上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与其等孩子找工作时再“拼爹”,不如在起跑线上就“拼房”——铆足力气购置一套学区房,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多的成才機会和发展空间;从教育部门的角度来看,推行划片就近入学,初衷是为了解决择校难、择校贵的问题。毕竟通过购买学区房择校,是用市场化手段让择校规则变得简单和透明,避免交纳赞助费所带来的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斩断择校问题上寻租腐败的利益链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名校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划片就近入学必然刺激学区房价格的畸形上涨,这是政策无法避免的;从开发商、售房者的角度来看,既然学区房如此稀缺,那么随行就市,推波助澜,助长学区房价格疯长,也是“在商言商”的本性使然。总而言之,家长望子成龙的苦心,教育部门希望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择校问题的好心,开发商逐利的贪心,共同支撑了学区房之天价。
然而,学区房之长盛不衰,深层次上折射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同样是公立学校,非重点与重点相比,无论是教学设施的硬件,还是师资力量的软件,甚至向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推荐保送名额的隐性机会,都是一在平地一在天。而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和稀缺,教育部门似乎缺乏改革的信心与勇气。无论是之前的赞助费择校,还是当前的学区房择校,本质上都是遵循“价高者得”的市场化逻辑,并未体现教育公平作为基本国策的远见与魄力。如果说,“拼爹”一词的诞生,还只是基层民众对权贵阶层的艳羡与无奈,那“拼房”的疯狂冲动,则是政府不作为下普罗大众力图提升下一代命运的自我救赎。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让学区房不再天价难求,必须消除学区房产生的市场基础,即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这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考虑到目前名校的布局有其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要采取“乾坤大挪移”方式,将名校重新搬迁,均匀布局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既不现实,更劳民伤财。可行之策是在现有教育资源的追加中,实现分配均等化。一方面要痛改“锦上添花”,多用“雪中送炭”,向资源配置相对落后的地方倾斜,加大落后地区的教师培训和教育经费投入补贴,逐步缩小差距;另一方面用好用活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教师,鼓励优质师资向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地区流动,实现优秀骨干教师的普遍轮换,使其成为撬动教育改革的生力军。此外,通过名校与普通学校合作办学、结对帮扶的方式,形成帮带机制,帮助普通学校尽快提升教育质量;还应适时鼓励合格的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市场,通过市场化机制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与流动。最后,还应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让升重点、进名校不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真正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长此以往,学区房的价格必将回归理性,社会希冀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敏感神经也不再会被刺痛。
学区房之天价,表面上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与其等孩子找工作时再“拼爹”,不如在起跑线上就“拼房”——铆足力气购置一套学区房,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多的成才機会和发展空间;从教育部门的角度来看,推行划片就近入学,初衷是为了解决择校难、择校贵的问题。毕竟通过购买学区房择校,是用市场化手段让择校规则变得简单和透明,避免交纳赞助费所带来的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斩断择校问题上寻租腐败的利益链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名校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划片就近入学必然刺激学区房价格的畸形上涨,这是政策无法避免的;从开发商、售房者的角度来看,既然学区房如此稀缺,那么随行就市,推波助澜,助长学区房价格疯长,也是“在商言商”的本性使然。总而言之,家长望子成龙的苦心,教育部门希望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择校问题的好心,开发商逐利的贪心,共同支撑了学区房之天价。
然而,学区房之长盛不衰,深层次上折射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同样是公立学校,非重点与重点相比,无论是教学设施的硬件,还是师资力量的软件,甚至向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推荐保送名额的隐性机会,都是一在平地一在天。而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和稀缺,教育部门似乎缺乏改革的信心与勇气。无论是之前的赞助费择校,还是当前的学区房择校,本质上都是遵循“价高者得”的市场化逻辑,并未体现教育公平作为基本国策的远见与魄力。如果说,“拼爹”一词的诞生,还只是基层民众对权贵阶层的艳羡与无奈,那“拼房”的疯狂冲动,则是政府不作为下普罗大众力图提升下一代命运的自我救赎。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让学区房不再天价难求,必须消除学区房产生的市场基础,即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这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考虑到目前名校的布局有其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要采取“乾坤大挪移”方式,将名校重新搬迁,均匀布局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既不现实,更劳民伤财。可行之策是在现有教育资源的追加中,实现分配均等化。一方面要痛改“锦上添花”,多用“雪中送炭”,向资源配置相对落后的地方倾斜,加大落后地区的教师培训和教育经费投入补贴,逐步缩小差距;另一方面用好用活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教师,鼓励优质师资向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地区流动,实现优秀骨干教师的普遍轮换,使其成为撬动教育改革的生力军。此外,通过名校与普通学校合作办学、结对帮扶的方式,形成帮带机制,帮助普通学校尽快提升教育质量;还应适时鼓励合格的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市场,通过市场化机制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与流动。最后,还应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让升重点、进名校不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真正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长此以往,学区房的价格必将回归理性,社会希冀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敏感神经也不再会被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