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追求高质量的教学公平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WF1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公平始终是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追求高质量的教学公平就是要让学习机会自由生成,让学习资源公平选择,让学习评价悄然发生。
  [关键词]质量;教学公平;自由生成;自由选择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5-0094-02
  教学公平始终是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全面把握教学公平的本质内涵,追求高质量的教学公平,始终站在教学公平的地平线上。
  一、高质量的机会公平:让机会自由生成
  学习机会公平不能局限于课堂的表象,不能拘泥于教师的理解,应更多地从学生积极学习的角度来衡量和判断。以课堂提问为例,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问答,从表面上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均等的,然而当教师指定特定学生回答时却破坏了回答问题的公平性,因为只有指定的那个学生获得了机会,而其他能够回答这一问题的学生却失去了机会。为了增加提问的公平性,有的教师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即谁先思考成熟谁就可以回答,这似乎显得公平了,每个人都有抢答的机会,然而事实上能抢答到的往往都是学优生,这对于学困生来说显然是有失公平的。有的教师为了使回答问题更公平,采用“蓝墨云”等平台中的随机点名工具,学生随机获得回答机会,然而这极可能造成想回答的学生没能回答,不想回答的学生却被随机选上。以上这些情况似乎都拘泥于形式上的追求公平,真正的教学公平并没有实现。
  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机会公平,就是要突破形式公平的思维,以学生的积极思维为出发点,由形式平均向思维公平转变,形成人人有思考、个个有想法、全体能表达的学习环境。还是以学习提问为例,当教师需要提出一个问题时应当思考,问题本身是否适合全体学生回答,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由于每个学生的学力不同,同一问题显然无法激起所有人的思考,有的人可能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有的人可能思考后才能回答,有的人可能思考后也回答不出来,有的人可能就根本无从思考。因此,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通过各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表面上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公平的,实质上隐藏着不公平。要追求学生回答问题的相对公平,唯有将提问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即让每个学生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问并不一定平均,有的可能没有问题,有的可能只有一个问题,有的可能问题较多,然而这并不影响问题的公平性,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汇总这些问题后,可以借助教学平台发布,让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回答,赋予每个学生自由选择问题、自由提出问题的机会,这种机会才是自由的、公平的,这种机会也是动态的、生长的,无须教师控制。
  教师应该是学习机会公平的捍卫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创造学习机会公平的环境,而不是凭自己的理解来阐释学习机会公平、施舍学习机会,只有学生认同的公平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公平。
  二、高质量的资源公平:让资源公平选择
  每个人的学力不同、对资源的喜好度不同、获取资源的方式不同,对学习资源显然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出现的很多课堂教学改革,如“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其根本着眼点就是将教学资源进行相应的分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然而这些教学改革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习资源不公平这一问题。其一,这种选课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这些课程都是学校指定的,学生对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并不存在学生想选什么课程就有什么课程。其二,从资源的传递路径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授受式”的传递链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从根本上被激发。
  追求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公平,从积极学习的角度审视,应该把握教学资源本身和教学资源的传递这两个根本点。从教学资源本身来看,当下的教学资源都是由教师提供的,这些教学资源是教师根据教学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解“采集”而来的,这就注定了教学资源的师本性、单一性和不丰富性,这种单一的教学资源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试问,单一的“菜肴”怎么可能满足越来越挑剔的学生的多种“口味”呢!教学资源多样化是教学资源公平的基本保证,这种教学资源多样化显然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提供者和开发者。笔者在推行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微型游戏项目资源基本都来自学生的建议,这就需要深度推进教学,将学生从教学资源的被动接收者变成教学资源的供给者,從课程的接受者变成课程的参与者。只有形成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甚至形成“教学资源超市”,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获取教学资源,才能使教学资源公平真正落到实处。
  真正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公平不是教学资源的平均分配,而是教学资源的按需分配。如果在课堂上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任何时间、按自己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这就为教学的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质量的评价公平:让评价悄然发生
  学习评价的公平并不体现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上,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不应是判断或诊断,学习评价的核心要义在于持续地激励学生,使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评价方式变革,这些评价方式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表。这些评价量表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判断学习成效的参考依据,有的甚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企图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维、情感、态度等情况数据化和直观化,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学习看得见”越来越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让评价看得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教师应该明白,学习更多的应该是默会,即便我们基于大数据分析能够直观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那也是局部的,因为思维、意识、情感等学习的核心品质是难以量化的。
  追求高质量的学习评价公平,基于积极学习的视角,应该追求评价的“非标化”,实现学习评价的“私人定制”,这需要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将评价由基于标准向恪守原则转变,即评价没有具体的评价量表,没有统一的标准,赋予教师充分的评价自由。当然这种评价自由有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只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评价都是值得提倡的。二是从有形的评价向无形的评价转变,这种无形的评价即将评价隐含在学习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进行微型游戏项目教学评价时,可将评价融入游戏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游戏的自我选择中认识自己,在游戏的自主研发中挖掘自己,在游戏的同伴互玩中审视自己,在完成游戏的项目证书中点醒自己,努力追求教学评价的无形之境。三是从“对学生评价”向“为学生评价”转变,即学生不应该成为评价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才是评价的指向,评价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既然学生的发展成为评价的指向,那评价的主体就应该是多元的,不仅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出相关建议,学生自己的学习感悟更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真正高质量的学习评价公平可能并不在于评价的数据化、精准化,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评价激励。这种评价激励并非是对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熟视无睹,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称赞与表扬,而是将评价融入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心知肚明,只有学生认同的评价才具有切实的意义。
  追求高质量的教学公平,就是要突破教学公平的形式束缚,摆脱统一、平均、标准等惯性思维,以适合每个学生为基本诉求,以促成学生积极学习为基本取向,使每一次学习都成为学生生命中的精彩片段。
  (责任编辑 斯 陌)
其他文献
1987年5月22日,一位老学者溘然长逝,使中国地质界陷入了深沉的悲痛之中。他就是中国地质学先驱袁复礼教授。据守护袁复礼教授的医务工作者说,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是在一种令
儒学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还是宗教,从中国历史上的"礼仪之争"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学者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知识分子对该问题的争论自始至终都与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缠绕在一起
11月20日,第二届中国·重庆国际跨境电商发展峰会上消息:今年1-10月重庆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已突破140亿元,重庆跨境电商步入高速发展期。近年来,跨境电商已成为国际贸易增长
期刊
1991年3月7日,一场多年罕见的大风翻卷着鹅毛大雪扑向中原大地。九三学社河南省委组织的专家却在漫天风雪中乘长途汽车奔赴卢氏县;他们要到那里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卢氏县地处
[摘 要]“问题导学法”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应用“问题导学法”应注意密度、广度、难度和角度的把控,同时遵循目的性、系统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原则。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应将“问题导学法”应用于各项教学活动中。[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生物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18)17-009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公开发表,标志着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经过40年风风雨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中共和各民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初中德育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所以在初中生教学工作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应分析初中生德育现状,创新工作方法,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促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其具有健康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 初中生;德育工作;身心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我走进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徐采栋同志的办公室,道明来意。“我说过,那么多人值得介绍,不要急于介绍我嘛!”他认真地对我说。真挚坦诚、声音浑厚。然而在我的坚持下,采访
百年老校——白沙中学有这么一位老师:倾情教育事业35年,同事称他“老况”“老黄牛”;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却亏欠孩子和家庭的太多;
解释人的社会,治理人的社会,都必须从人本身出发。否则,既不会有学问,也不会有盛世。法是人定的,故人的本质必然影响着法的本质。所以解释法的本质一定要从考虑到人的本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