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戎嘉余,中科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长期从事海洋无脊椎动物及其相关地层学,中国奥陶、志留纪和早泥盆世腕足动物系统分类和群落生态研究,多次作全球腕足类动物地理学的总结。主要根据腕足类生物地层学,修正我国某些奥陶、志留纪地层对比问题,为确立与全球对比、区测填图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还提出华南志留纪海平面的升降规律;为生物大灭绝与辐射的深入研究做出了贡献。戎嘉余院士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各一次、“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等奖励。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南京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
时间:2011年2月21日
地点: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采访对象:戎嘉余院士学地质当初很偶然
为不能:您小时候学习成绩好吗?小时候愿望是什么?
答:中学生时代,我的成绩并不优秀。那时候,我在上海读书,喜欢玩所有“流行”的游戏和运动,并且玩得很精通,如:乒乓球、跳绳、体操等等。但是,我虽然顽皮,却不喜欢捣乱,既没有砸过别人家的玻璃,也没有被人状告到家中,呵呵!
小时候,我对“愿望”一词很模糊。可以说,当时并没有什么愿望。我能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可以说看似偶然,却又显得并不偶然。在我填报高考志愿前,长期从事花岗岩研究的哥哥,恰好从苏联参加地质考察工作后,回到上海,并与我进行了一席长谈。这次长谈让我对“志愿”有了个朦胧而初步的认识。
我们那个时代,年轻人都渴望建设祖国,为祖国效力。从哥哥身上,我朦胧地意识到,地质工作对于祖国经济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决定报考地质院校,学习与地质有关的知识。我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系。在读大二时,地质测量与找矿系分为三个专业,我被学校直接分到了其中一个专业——地质古生物专业。从此,开始了我对地质古生物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生涯。从此,我的成绩也从进大学时的“平淡无奇”,逐渐变得“突飞猛进”,因为我发现我对这个专业、这个学科不但有兴趣,而且深感地质古生物这个专业别有洞天,奥妙无穷。
小编:因为受哥哥的影响,戎院士确定了人生航行的坐标与方向。当放飞理想的时候,戎院士对专业的热爱,对地质古生物的兴趣成就了他一生的精彩诗篇和丰功伟绩。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
问:您第一次独自发现化石是什么时候?如果我们在野外发现一块石头,如何鉴别它是不是一块有研究价值的化石呢?
答:我第一次发现化石是在大学二年级。那时,我开始学习古生物,被安排到有“地层古生物宝库”之誉的贵州省进行野外实习。在许多老师的实地指导和高年级同学的热心帮助下,我在考察古生代地层的实践中,学到了野外工作的一些初步知识和基本方法,慢慢懂得了地质工作一旦离开了野外实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道理。也正是在这次实践中,我第一次发现了化石。
如何判断一块石头是不是一块含有价值的化石,那就得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我们眼前放着的一支笔、一副眼镜,如果我们之前没有学过“笔”和“眼镜”的相关知识,甚至从来就不知道还有“笔”和“眼镜”这样的物品,那么即使它们摆放在我们眼前,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因此,你要想知道一块石头是不是化石,是什么物种留下的化石,就需要去学习与化石有关的专业知识。你需要翻阅大量的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化石的特征,学习化石鉴别方法……当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后,你在野外就能相对容易地寻找到化石,判断出是什么化石。当然,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需要长期像海绵吸水一般地学习、沉淀,和不断地在大自然中探索、深造,最后才能构建起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化石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因为这些地球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学术研究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发现某块对研究工作有促进作用,或能重新论证某些重要理论的化石时,我们会感到兴奋和激动,因为利用它们,我们能更科学、更严谨地探索研究,从中也能享受到一种工作的成就感与乐趣!
小编:学习就像盖高楼,基础挖得深、建得牢,楼房才能建得高。学习也是一样,基础知识也必须牢固,这样才有利于以后更深课程的学习。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有探索与发现的精神,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样才会在知识的海洋中学得“快乐”“幸福”。枯燥的课题,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问:在读研究生时,您主攻的是“早生代地层与腕足动物化石”。之前,您对腕足动物了解吗?感兴趣吗?
合:大学快毕业时,我的老师特地找我谈了一次话。他对我说:“戎嘉余,你去考研究生,继续学习下去吧!”当时,我爽快地回答:“好!”于是,我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始研究生学习。之所以选择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是因为这里是古生物学术殿堂,老专家声望很高,专业资源丰富,学术领先;同时,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学术环境给我印象极深,我觉得这里是读研究生得天独厚,非常难得的地方。
攻读研究生时,我师从著名的王钰教授,研究方向是“早古生代地层与腕足动物化石”。王钰教授在召见我的第一天,就给我定下了毕业论文题目——《华南小达尔曼虫层的腕足动物群》,还将多年采集收藏的化石标本无私地赠予我研究。
之前,我对腕足动物几乎毫无了解,但是我并不畏惧这个难题,而是一头扎入其中,开始了向腕足动物方向的“进攻性研究”。腕足动物分布很广,科属也很多,现代仍有7个超科、84个属、近300种的腕足动物生活着。从6亿年前的寒武纪到1万年前的第四纪都有化石记录,截止到1979年,已经被科学家描述过的属就有3377个,种数则超过了32000个。这些林林总总的腕足动物化石,在地质时期海洋里是很丰富的,对于确定地质时代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将这篇毕业论文写好,对初入门的我来说,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想,只要肯努力,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于是,我开始将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和查阅资料、研究化石等工作中,即使是晚上,我也常常坐在研究室里学习和研究。虽然之前王钰教授将多年采集收藏的化石标本无私地赠予我研究,但对于我来说,这些化石资料还远远不够。我又主动要求去野外搜集补充化石资料,去图书馆查大量文献资料等,忘乎所以地在腕足动物研究的课题中“驰骋”“奔跑”。在别人看来很枯燥的课题,却让我获得无穷的乐趣。
小编:我们常常听同学们抱怨,“对学习不感兴趣”“不喜欢做这个,不喜欢做那个”。其实,学习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你不刻意培养自己的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你怎么能学好呢?对知识的追寻,我们需要执着、毅力和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扬起学习之
戎嘉余,中科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长期从事海洋无脊椎动物及其相关地层学,中国奥陶、志留纪和早泥盆世腕足动物系统分类和群落生态研究,多次作全球腕足类动物地理学的总结。主要根据腕足类生物地层学,修正我国某些奥陶、志留纪地层对比问题,为确立与全球对比、区测填图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还提出华南志留纪海平面的升降规律;为生物大灭绝与辐射的深入研究做出了贡献。戎嘉余院士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各一次、“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等奖励。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南京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
时间:2011年2月21日
地点: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采访对象:戎嘉余院士学地质当初很偶然
为不能:您小时候学习成绩好吗?小时候愿望是什么?
答:中学生时代,我的成绩并不优秀。那时候,我在上海读书,喜欢玩所有“流行”的游戏和运动,并且玩得很精通,如:乒乓球、跳绳、体操等等。但是,我虽然顽皮,却不喜欢捣乱,既没有砸过别人家的玻璃,也没有被人状告到家中,呵呵!
小时候,我对“愿望”一词很模糊。可以说,当时并没有什么愿望。我能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可以说看似偶然,却又显得并不偶然。在我填报高考志愿前,长期从事花岗岩研究的哥哥,恰好从苏联参加地质考察工作后,回到上海,并与我进行了一席长谈。这次长谈让我对“志愿”有了个朦胧而初步的认识。
我们那个时代,年轻人都渴望建设祖国,为祖国效力。从哥哥身上,我朦胧地意识到,地质工作对于祖国经济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决定报考地质院校,学习与地质有关的知识。我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系。在读大二时,地质测量与找矿系分为三个专业,我被学校直接分到了其中一个专业——地质古生物专业。从此,开始了我对地质古生物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生涯。从此,我的成绩也从进大学时的“平淡无奇”,逐渐变得“突飞猛进”,因为我发现我对这个专业、这个学科不但有兴趣,而且深感地质古生物这个专业别有洞天,奥妙无穷。
小编:因为受哥哥的影响,戎院士确定了人生航行的坐标与方向。当放飞理想的时候,戎院士对专业的热爱,对地质古生物的兴趣成就了他一生的精彩诗篇和丰功伟绩。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
问:您第一次独自发现化石是什么时候?如果我们在野外发现一块石头,如何鉴别它是不是一块有研究价值的化石呢?
答:我第一次发现化石是在大学二年级。那时,我开始学习古生物,被安排到有“地层古生物宝库”之誉的贵州省进行野外实习。在许多老师的实地指导和高年级同学的热心帮助下,我在考察古生代地层的实践中,学到了野外工作的一些初步知识和基本方法,慢慢懂得了地质工作一旦离开了野外实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道理。也正是在这次实践中,我第一次发现了化石。
如何判断一块石头是不是一块含有价值的化石,那就得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我们眼前放着的一支笔、一副眼镜,如果我们之前没有学过“笔”和“眼镜”的相关知识,甚至从来就不知道还有“笔”和“眼镜”这样的物品,那么即使它们摆放在我们眼前,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因此,你要想知道一块石头是不是化石,是什么物种留下的化石,就需要去学习与化石有关的专业知识。你需要翻阅大量的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化石的特征,学习化石鉴别方法……当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后,你在野外就能相对容易地寻找到化石,判断出是什么化石。当然,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需要长期像海绵吸水一般地学习、沉淀,和不断地在大自然中探索、深造,最后才能构建起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化石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因为这些地球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学术研究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发现某块对研究工作有促进作用,或能重新论证某些重要理论的化石时,我们会感到兴奋和激动,因为利用它们,我们能更科学、更严谨地探索研究,从中也能享受到一种工作的成就感与乐趣!
小编:学习就像盖高楼,基础挖得深、建得牢,楼房才能建得高。学习也是一样,基础知识也必须牢固,这样才有利于以后更深课程的学习。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有探索与发现的精神,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样才会在知识的海洋中学得“快乐”“幸福”。枯燥的课题,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问:在读研究生时,您主攻的是“早生代地层与腕足动物化石”。之前,您对腕足动物了解吗?感兴趣吗?
合:大学快毕业时,我的老师特地找我谈了一次话。他对我说:“戎嘉余,你去考研究生,继续学习下去吧!”当时,我爽快地回答:“好!”于是,我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始研究生学习。之所以选择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是因为这里是古生物学术殿堂,老专家声望很高,专业资源丰富,学术领先;同时,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学术环境给我印象极深,我觉得这里是读研究生得天独厚,非常难得的地方。
攻读研究生时,我师从著名的王钰教授,研究方向是“早古生代地层与腕足动物化石”。王钰教授在召见我的第一天,就给我定下了毕业论文题目——《华南小达尔曼虫层的腕足动物群》,还将多年采集收藏的化石标本无私地赠予我研究。
之前,我对腕足动物几乎毫无了解,但是我并不畏惧这个难题,而是一头扎入其中,开始了向腕足动物方向的“进攻性研究”。腕足动物分布很广,科属也很多,现代仍有7个超科、84个属、近300种的腕足动物生活着。从6亿年前的寒武纪到1万年前的第四纪都有化石记录,截止到1979年,已经被科学家描述过的属就有3377个,种数则超过了32000个。这些林林总总的腕足动物化石,在地质时期海洋里是很丰富的,对于确定地质时代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将这篇毕业论文写好,对初入门的我来说,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想,只要肯努力,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于是,我开始将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和查阅资料、研究化石等工作中,即使是晚上,我也常常坐在研究室里学习和研究。虽然之前王钰教授将多年采集收藏的化石标本无私地赠予我研究,但对于我来说,这些化石资料还远远不够。我又主动要求去野外搜集补充化石资料,去图书馆查大量文献资料等,忘乎所以地在腕足动物研究的课题中“驰骋”“奔跑”。在别人看来很枯燥的课题,却让我获得无穷的乐趣。
小编:我们常常听同学们抱怨,“对学习不感兴趣”“不喜欢做这个,不喜欢做那个”。其实,学习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你不刻意培养自己的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你怎么能学好呢?对知识的追寻,我们需要执着、毅力和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扬起学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