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它能深刻地反映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的本质属性,是提高“双基”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掌握这些概念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只有遵循其特定的心理机制和教学规律,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通常是从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的事实及现象出发,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实验、实物、模型、图表、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例如,要使学生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概念,关键是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实验2—5、2—6]所发生的现象。
[实验2—5]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木条没有复燃;然后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实验2—6]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再重复[实验2—6]多次。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速率,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不完”的结论。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顺利地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并明确催化剂概念中的“一变二不变”。再如分子、原子的教学时,可通过FLASH动画模拟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原子(如氢、氦)的原子结构,提供学生不能直接感受到的微观知识,以实现微观世界的“宏观化”,刺激学生的思维,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通过对比,理清概念间的异同
在教学、复习的过程中,对相似、接近或相反的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分子与原子、元素与原子、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液质量分数)如下表将单质与化合物进行有目的的比较,可让学生理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防止概念间的混淆,又能启发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三、通过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本质属性,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而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适用范围,即某一概念所包括的一切对象,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例如,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的内涵:“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溶质的质量。”定义的外延是指“一切可以在溶剂中的能溶解的物质”。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剖析概念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弄清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的温度”、“溶剂的量为100g”、“溶液达到饱和”是这一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2)把握概念中的数量词、副词等的含义。例如,化合反应概念中的“几种变一种”,分解反应概念中的“一种变几种”等。(3)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如催化剂的概念要抓住“改变”、“不变”二词,学习“溶液”的概念时,注意几个重点词汇:“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学生就不难理解“溶液”的概念了。
明确概念的外延,是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为基础的。只有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概念的外延。如果在概念的内涵中不仅包括事物的本质特性,还包括事物的非本质特性,如分析溶液时,常直观地以食盐或蔗糖溶液为例,学生很容易将“无色透明”理解为溶液的本质特征,扩大了概念的内涵,就缩小了溶液“有色”的范围。
四、通过运用,强化巩固概念
概念形成之后,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组织练习,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教师应有目的、适量精选习题,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如对溶液质量分数概念的教学后,让学生思考:将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质量分数是20%,对吗?为什么?假如将此溶液倒掉60克,剩下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类似这样紧扣概念本质的习题,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二、要分析错误及时改正。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三、要形成网络,化学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关键是要理顺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可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按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化学计量与化学用语分成六个板块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网络化。
总之,对于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概念理解由枯燥变活泼,抽象变生动形象,让学生觉得化学好学、易学,激发他们乐学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地成为乐学、会学、善学之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施庄初级中学)
一、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通常是从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的事实及现象出发,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实验、实物、模型、图表、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例如,要使学生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概念,关键是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实验2—5、2—6]所发生的现象。
[实验2—5]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木条没有复燃;然后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实验2—6]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再重复[实验2—6]多次。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速率,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不完”的结论。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顺利地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并明确催化剂概念中的“一变二不变”。再如分子、原子的教学时,可通过FLASH动画模拟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原子(如氢、氦)的原子结构,提供学生不能直接感受到的微观知识,以实现微观世界的“宏观化”,刺激学生的思维,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通过对比,理清概念间的异同
在教学、复习的过程中,对相似、接近或相反的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分子与原子、元素与原子、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液质量分数)如下表将单质与化合物进行有目的的比较,可让学生理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防止概念间的混淆,又能启发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三、通过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本质属性,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而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适用范围,即某一概念所包括的一切对象,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例如,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的内涵:“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溶质的质量。”定义的外延是指“一切可以在溶剂中的能溶解的物质”。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剖析概念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弄清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的温度”、“溶剂的量为100g”、“溶液达到饱和”是这一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2)把握概念中的数量词、副词等的含义。例如,化合反应概念中的“几种变一种”,分解反应概念中的“一种变几种”等。(3)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如催化剂的概念要抓住“改变”、“不变”二词,学习“溶液”的概念时,注意几个重点词汇:“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学生就不难理解“溶液”的概念了。
明确概念的外延,是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为基础的。只有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概念的外延。如果在概念的内涵中不仅包括事物的本质特性,还包括事物的非本质特性,如分析溶液时,常直观地以食盐或蔗糖溶液为例,学生很容易将“无色透明”理解为溶液的本质特征,扩大了概念的内涵,就缩小了溶液“有色”的范围。
四、通过运用,强化巩固概念
概念形成之后,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组织练习,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教师应有目的、适量精选习题,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如对溶液质量分数概念的教学后,让学生思考:将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质量分数是20%,对吗?为什么?假如将此溶液倒掉60克,剩下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类似这样紧扣概念本质的习题,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二、要分析错误及时改正。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三、要形成网络,化学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关键是要理顺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可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按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化学计量与化学用语分成六个板块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网络化。
总之,对于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概念理解由枯燥变活泼,抽象变生动形象,让学生觉得化学好学、易学,激发他们乐学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地成为乐学、会学、善学之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施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