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始终把科技和教育作为兴国的基础方略。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科技教育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高低和综合国力的强弱。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兴亡与发展,所以,搞好教育意义重大。而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发展教育的基石与保证,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与时俱进的必要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势在必行的一项任务。
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正式出台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政策,这项新的教育政策,是众多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对我国的实际教育情况的观察思考而做出的宝贵总结,它针对多年来我国教育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新的补充和修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而制定了这项新政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可以说是这项举措的直接执行人,所以真正了解这项政策实质和具体内容不但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更是办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顺应时代潮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对于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总结了五点内容:基础教育課程改革的实质是对原有教育模式的继承与发展,可以它说是一个在摸索中前进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我反思与吸取借鉴相结合,一步步走向完善;它强调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为主的同时要兼顾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现人生观,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创造能力,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最佳掌握一放眼国际,要将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实现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登上国际教育的舞台。下面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和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与分享。
首先,我们要认清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
我们要知道,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质上是对原有教育模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个过程,是在迎合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做些与时俱进的改进并不断完善,它并非是对原有教育模式的否认和颠覆。
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历史性,都能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教育改革从古至今一路跌趺撞撞的走来,确实在每个阶段都凸显出不少的问题和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基本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广大人民的需要,凝聚了人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很多有效经验和积极成果,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次革命,也不是一次颠覆,而是教育模式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延续。
其次,坚持做到培养学生学习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但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将书本知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逐步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终究要离开学校,但他们永远离不开自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人们必须具备自学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更新,所以,他们必须要学会自我学习。会学习,懂学习,而掌握学习方法可以说是进行其他各种学习的基本需要。《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曾这样说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重中之重、势在必行。
政治学里我们学过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意识的产生是以物质为基础并高于物质的一项精神活动。相同原理,一个人的情感价值观的产生应该是以所学知识为基础,而后建立起的一些其它的方面的价值观。比如责任感、荣辱感、正义感等等。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总结,知识是培养人各方面能力的基础,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并不是仅仅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不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能力的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学习知识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而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与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相呼应。
再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创造性。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弊端,那就是知识的来源于具体实际相脱离。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时往往是老师直接在课堂上讲授的,而不是来自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所以对于很多知识学生只能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也就很难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当然,这样的知识也就很难在其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长期存在。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呢?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实行教学。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立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自我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掌握并运用。
另外,我们要重视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最佳掌握。
教师与学生是实现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因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教师的教是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督促和服务,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就要充分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我们还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取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便不能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起到带领的作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统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尊严,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得到学生的配合,才能将教与学的过程得到很好的实现并取得最佳的效果。
最后,我们要放眼世界,加大文化交流,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国际教育模式看齐。
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舞台稳住脚步,必须放眼世界,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我们既要有自己国家本土化、民族化的特征,又要时刻参考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特点,不断充实改进自己,做到在世界舞台中恒久不衰。
我们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证。所以,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我们也要将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改进、巩固和提高,逐步实现中小学课程与国际接轨。
首先我们要了解西方国家教育课程的特点,然后对我国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深入学习和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深刻反思,通过大量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进行有选择的吸取,并把吸取的东西改造成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切忌不可“脱亚入欧”“中体西用”,将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生硬的套在中国的国情上。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把国家学科知识本身的特点、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未来人才需求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能确定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课程改革道路。
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正式出台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政策,这项新的教育政策,是众多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对我国的实际教育情况的观察思考而做出的宝贵总结,它针对多年来我国教育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新的补充和修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而制定了这项新政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可以说是这项举措的直接执行人,所以真正了解这项政策实质和具体内容不但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更是办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顺应时代潮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对于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总结了五点内容:基础教育課程改革的实质是对原有教育模式的继承与发展,可以它说是一个在摸索中前进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我反思与吸取借鉴相结合,一步步走向完善;它强调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为主的同时要兼顾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现人生观,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创造能力,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最佳掌握一放眼国际,要将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实现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登上国际教育的舞台。下面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和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与分享。
首先,我们要认清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
我们要知道,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质上是对原有教育模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个过程,是在迎合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做些与时俱进的改进并不断完善,它并非是对原有教育模式的否认和颠覆。
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历史性,都能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教育改革从古至今一路跌趺撞撞的走来,确实在每个阶段都凸显出不少的问题和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基本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广大人民的需要,凝聚了人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很多有效经验和积极成果,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次革命,也不是一次颠覆,而是教育模式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延续。
其次,坚持做到培养学生学习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但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将书本知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逐步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终究要离开学校,但他们永远离不开自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人们必须具备自学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更新,所以,他们必须要学会自我学习。会学习,懂学习,而掌握学习方法可以说是进行其他各种学习的基本需要。《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曾这样说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重中之重、势在必行。
政治学里我们学过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意识的产生是以物质为基础并高于物质的一项精神活动。相同原理,一个人的情感价值观的产生应该是以所学知识为基础,而后建立起的一些其它的方面的价值观。比如责任感、荣辱感、正义感等等。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总结,知识是培养人各方面能力的基础,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并不是仅仅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不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能力的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学习知识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而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与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相呼应。
再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创造性。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弊端,那就是知识的来源于具体实际相脱离。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时往往是老师直接在课堂上讲授的,而不是来自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所以对于很多知识学生只能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也就很难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当然,这样的知识也就很难在其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长期存在。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呢?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实行教学。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立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自我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掌握并运用。
另外,我们要重视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最佳掌握。
教师与学生是实现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因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教师的教是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督促和服务,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就要充分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我们还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取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便不能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起到带领的作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统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尊严,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得到学生的配合,才能将教与学的过程得到很好的实现并取得最佳的效果。
最后,我们要放眼世界,加大文化交流,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国际教育模式看齐。
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舞台稳住脚步,必须放眼世界,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我们既要有自己国家本土化、民族化的特征,又要时刻参考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特点,不断充实改进自己,做到在世界舞台中恒久不衰。
我们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证。所以,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我们也要将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改进、巩固和提高,逐步实现中小学课程与国际接轨。
首先我们要了解西方国家教育课程的特点,然后对我国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深入学习和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深刻反思,通过大量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进行有选择的吸取,并把吸取的东西改造成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切忌不可“脱亚入欧”“中体西用”,将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生硬的套在中国的国情上。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把国家学科知识本身的特点、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未来人才需求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能确定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课程改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