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巩膜袋法人工晶状体固定术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23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反向巩膜袋法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河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共31例(31眼)无完整后囊的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反向巩膜隧道形成结膜巩膜袋复合体,睫状沟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及眼压。

结果

随访期末,所有患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19、16.001,P<0.05)。所有患眼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裸眼视力≥0.5者29例,占93.5%。术后人工晶状体位正、无倾斜,未出现缝线暴露,未出现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或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

反向巩膜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治疗无完整后囊的人工晶状体眼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亲属活体角膜缘移植治疗严重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纳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因热及化学烧伤造成的严重角膜缘干细胞缺乏13例(17眼),获取适量其直系血亲或亲兄弟姐妹的角膜缘组织移植至受眼,术后随访22~26(24.12±1.31)个月。结果17眼中14眼(82.35%)手术成功。末次随访视力(logMAR,BCVA)为0.7(0.
以问卷、走访等方式对四川省×市的医疗纠纷调解实践进行调查。结合调解工作实践,分析该市医疗纠纷调解现状、调解机构组织设置、人员设置与结构、调解流程、调解案件基本情况以及患方最关注的问题和纠纷解决选择路径。提出医疗纠纷调解存在调解机构缺乏宣传、调解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调解形式色彩严重、人员专业背景缺失以及缺乏患者信任等现实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机构知晓程度、调整人员年龄结构、增加有专业背景的调解员,建立调解员继续教育机制、明确告知义务、加强调解实质化建设以及建立事后总结机制等优化路径。
目的探讨玻璃体晶状体切除术手术技巧优化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伴发白内障103例(103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A组,59眼经睫状体平坦部巩膜穿刺口切除晶状体后囊后,先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再用玻切头切除晶状体;B组,对照组,44眼,不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直接用玻切头切除晶状体,观察两组手术耗时及并发症。结果A组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