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根椐实际需要充分利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教学,呈现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动作直观,增强学习趣味
低年级孩子学习数学时,注意力不易集中。而让他们做一些游戏化的动作,能增强其趣味性,让学习更快乐。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5的组成”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拍手游戏来巩固知识:一只盲小白兔要把萝卜装进篮子里。5个萝卜装满一个小篮子,每个篮子里都已经装进一些萝卜了,你能帮它把萝卜装满吗?由于盲兔子眼睛看不到,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拍手的办法告诉它,老师拍几下代表已有的萝卜,小朋友们拍几下代表要装进几个萝卜:
首先,师生对拍。师:我拍1,生:我拍4,1和4组成5。师:我拍2,生:我拍3,2和3组成5……然后,学生同桌对拍。甲:我拍1,乙:我拍4……。整个环节,学生都兴味盎然地拍手帮助小兔子装萝卜,直至下课铃声响了,还沉浸于拍手游戏的快乐之中。
二、实物直观,丰富感性材料
在小学数学课堂里,经常需要呈现实物来帮助教学。以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促进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进而发现规律。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可以先向学生提供诸如粉笔盒,牙膏盒,包装纸箱、长方体教具之类的一些实物。让学生看一看,唤起对这些物品的感性特征的回忆与重新认识,知道长方体的大体样子。再让他们摸一摸,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认识面、棱、顶点等部分的一些本质属性。最后,与一些长方形的实物(如长方形纸张)相比较,让学生感性区分“长方体”和“长方形”的不同。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才更加透彻、深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图形直观,功不可没
几乎每一个数学老师都离不开图形的辅助教学。图形在数学课堂自始至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它应用得最为广泛。
1 组图——对比归纳本质属性。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可以出示几组图形:
让学生将圆与第一组图形对比,得出它们有角,是直线图形,而圆没有角,是曲线图形。再将圆与第二组图形对比得出圆是匀称、均衡而美观的图形。这样,圆的本质特点就在对比中明晰了。
2 情境图——创设探究情境。在一年级数学“9+2”一节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的火花,我画了一幅简笔画帖在黑板上:9、只蚂蚁抬着一只毛毛虫走来了,毛毛虫太重了,蚂蚁们抬得累坏了,这时又有2只蚂蚁赶来帮忙。那么,现在一共有多少只蚂蚁才把毛毛虫抬回家?(我一边说一边又贴出另两张单只蚂蚁图)学生学习的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在后面算法指导时我又引导学生把2只蚂蚁移过1,只与9只凑成10只,再加上另1只得11只(凑十法:9+2=9+1+1=11),学生自然容易理解了。
3 简图——简化问题。小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思维仍然易走直路而出错,这时要鼓励他们画出简图以纠正。如,将一根铁丝平均分成6段,要剪几次,有个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6次”。画出图后,他马上恍然大悟:只要剪5次!
4 线段图——理解题意。学生常为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而伤透脑筋。当学生无法理解数量关系时,那么借助线段图将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如:服装厂计划做590套服装,已经做了5天,每天70套,剩下的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在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后,就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画出图后,一切条件问题集于一图,十分直观:
四、操作直观,探求数学规律
一个精明的老师知道学生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将终生牢记,受用无穷,“乐做闲人”,只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效果却能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这样做:①学完圆柱体积后,课前先照课本后所附的图样制作一空心圆柱和一空心圆锥(二者等底等高,都留一个底面不粘上,其余的要粘牢),自备一些细沙。②推导体积公式时,问学生怎么才能知道这个圆锥和这个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呢?请大家做个实验,将空心圆锥体装满细沙,倒入空心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③学生经过实验发现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因为它们等底等高,所以,圆锥体积=1/3圆柱体积=底面积×高÷3,即v=1/3sh。④引导将公式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去量量手中的圆锥的高和底面直径(师只提示测量方法)。再求出这个圆锥体积。至此,学生自行操作实验、测量计算。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我也解决了教学难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动作直观,增强学习趣味
低年级孩子学习数学时,注意力不易集中。而让他们做一些游戏化的动作,能增强其趣味性,让学习更快乐。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5的组成”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拍手游戏来巩固知识:一只盲小白兔要把萝卜装进篮子里。5个萝卜装满一个小篮子,每个篮子里都已经装进一些萝卜了,你能帮它把萝卜装满吗?由于盲兔子眼睛看不到,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拍手的办法告诉它,老师拍几下代表已有的萝卜,小朋友们拍几下代表要装进几个萝卜:
首先,师生对拍。师:我拍1,生:我拍4,1和4组成5。师:我拍2,生:我拍3,2和3组成5……然后,学生同桌对拍。甲:我拍1,乙:我拍4……。整个环节,学生都兴味盎然地拍手帮助小兔子装萝卜,直至下课铃声响了,还沉浸于拍手游戏的快乐之中。
二、实物直观,丰富感性材料
在小学数学课堂里,经常需要呈现实物来帮助教学。以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促进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进而发现规律。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可以先向学生提供诸如粉笔盒,牙膏盒,包装纸箱、长方体教具之类的一些实物。让学生看一看,唤起对这些物品的感性特征的回忆与重新认识,知道长方体的大体样子。再让他们摸一摸,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认识面、棱、顶点等部分的一些本质属性。最后,与一些长方形的实物(如长方形纸张)相比较,让学生感性区分“长方体”和“长方形”的不同。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才更加透彻、深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图形直观,功不可没
几乎每一个数学老师都离不开图形的辅助教学。图形在数学课堂自始至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它应用得最为广泛。
1 组图——对比归纳本质属性。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可以出示几组图形:
让学生将圆与第一组图形对比,得出它们有角,是直线图形,而圆没有角,是曲线图形。再将圆与第二组图形对比得出圆是匀称、均衡而美观的图形。这样,圆的本质特点就在对比中明晰了。
2 情境图——创设探究情境。在一年级数学“9+2”一节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的火花,我画了一幅简笔画帖在黑板上:9、只蚂蚁抬着一只毛毛虫走来了,毛毛虫太重了,蚂蚁们抬得累坏了,这时又有2只蚂蚁赶来帮忙。那么,现在一共有多少只蚂蚁才把毛毛虫抬回家?(我一边说一边又贴出另两张单只蚂蚁图)学生学习的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在后面算法指导时我又引导学生把2只蚂蚁移过1,只与9只凑成10只,再加上另1只得11只(凑十法:9+2=9+1+1=11),学生自然容易理解了。
3 简图——简化问题。小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思维仍然易走直路而出错,这时要鼓励他们画出简图以纠正。如,将一根铁丝平均分成6段,要剪几次,有个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6次”。画出图后,他马上恍然大悟:只要剪5次!
4 线段图——理解题意。学生常为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而伤透脑筋。当学生无法理解数量关系时,那么借助线段图将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如:服装厂计划做590套服装,已经做了5天,每天70套,剩下的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在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后,就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画出图后,一切条件问题集于一图,十分直观:
四、操作直观,探求数学规律
一个精明的老师知道学生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将终生牢记,受用无穷,“乐做闲人”,只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效果却能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这样做:①学完圆柱体积后,课前先照课本后所附的图样制作一空心圆柱和一空心圆锥(二者等底等高,都留一个底面不粘上,其余的要粘牢),自备一些细沙。②推导体积公式时,问学生怎么才能知道这个圆锥和这个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呢?请大家做个实验,将空心圆锥体装满细沙,倒入空心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③学生经过实验发现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因为它们等底等高,所以,圆锥体积=1/3圆柱体积=底面积×高÷3,即v=1/3sh。④引导将公式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去量量手中的圆锥的高和底面直径(师只提示测量方法)。再求出这个圆锥体积。至此,学生自行操作实验、测量计算。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我也解决了教学难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