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中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乐都县地处青海东部,河湟腹地,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也是青海省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达85%,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乐都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党的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下,在乐都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乐都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大农民阶层对文化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其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健康向上的农村社会文化环境正在形成,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乐都地缘结构复杂,民族习俗各异,城乡差异悬殊,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农村文化建设缺乏观念支撑。我县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交相作用,使我县当前农村文化呈现出贫困与滞后态势。部分农民群众小农意识严重,思想观念偏狭,对先进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理解与深层次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虚无缥缈,建设成果无法为民众享用,只有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才是惠及于民的唯一途径。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甚至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滋生和蔓延。
(二)低俗文化沉渣泛起,先进文化建设阻碍重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益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日益减少甚至缺失,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加之农村民间文化管理的缺失,低俗化、迷信化倾向开始抬头。近年来,乐都山区、川水,甚至城郊地区农民集资建庙、修家族祠堂等现象如火如荼,农村麻将赌博活动日益猖獗,“花儿”会、赛马会、射箭会等一年一度的山区农民赶集盛会往往成为江湖术士、低俗歌舞、假冒伪劣商品表演和推介的平台。这些迷信、低俗文化对我县农村先进文化建设造成了严重侵蚀和阻碍,扰乱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势必阻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文化资金投入有限,文化设施建设保障不力。虽然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文化建设日益繁荣。但由于我县仍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用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少之又少,更主要的是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基层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体单一,经费来源渠道狭窄,仅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专项资金投入,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农村文化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有的村文化活动室仅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用房,缺乏必要的文化活动设施,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困难重重。
(四)人才队伍储备不足,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步履维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人才队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级党政领导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大多调配到经济管理岗位上,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甚至部分山区文化专职干部不抓本职工作,“抓文化不懂文化”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当前,我县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水平偏低、专业知识缺乏、基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加之基层文化管理人才培养力度较弱,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严重影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无法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和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需要。
二、关于加强乐都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上下同心,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特别是要在工作创新上定准目标,拓宽思路,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把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开创农村文化繁荣的新局面。
(一)大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一个地方的发展必然要以文化传播为脉络,以文化繁荣为支撑,以文化实力为基础,以文化影响为标志。我县有着传播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今后农村文化建设中,一要认识创新,要清醒认识到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必需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创新的观念认识新情况,以创新的思路解决新问题;二要目标创新,要按中央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体系的要求,努力实现一乡(镇)一站、一村一室、一院一屋、一人一书、一户一视的目标,彻底解决村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看电影难的四难问题,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规划创新,我们应将文化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与经济同步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布置、同步考核,以便使农村文化建设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大力推进文化投入创新。经费投入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要以创新的思路来解决,形成县、乡、村全体共同办文化的局面和村民广泛参与的新格局。经费投入要根据我县的县情打好“三张牌”,一是打好外力牌,争取外来资金投入;二是打好本级牌,要将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之中;三是打好民间牌,积极动员和鼓励民间资本流入文化领域,实现多方面投资,彻底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瓶颈问题,为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的保障作用。
(三)大力推进队伍建设创新。建设好农村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要改革和完善我县现有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和用人体制,增强文化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文化单位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单位的职能作用,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一是要体制创新,按照公务员法的管理办法,应将县、乡(镇)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纳入公务员参照管理之中,实现以福利留人、实绩用人来稳定队伍;二是要管理创新,实行目标考核管理,以奖励来激励,以惩处来鞭策,并作为评优创新的依据;三要潜力创新,我县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断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开拓性地创建文化实体,发展文化产业,立足挖掘文化队伍中的潜力,让生机与活力迸发。
(四)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内容创新就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其根本是要在观念创新、投入创新、队伍建设创新的基础上,我们要扎实推进文化内容创新,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调动各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农村有益、健康的文化内容与新时代的新特点、新形势紧密联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创造出既能适合农村文化内容又能紧密联系党的文化要求的站得住、有影响、传得开的优秀文化作品,给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
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自2005年11月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已引起人们对农民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将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单位和工作,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一定会发挥乐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作用,一定会把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时代特点的乐都农村文化形象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乐都县地处青海东部,河湟腹地,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也是青海省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达85%,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乐都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党的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下,在乐都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乐都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大农民阶层对文化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其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健康向上的农村社会文化环境正在形成,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乐都地缘结构复杂,民族习俗各异,城乡差异悬殊,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农村文化建设缺乏观念支撑。我县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交相作用,使我县当前农村文化呈现出贫困与滞后态势。部分农民群众小农意识严重,思想观念偏狭,对先进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理解与深层次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虚无缥缈,建设成果无法为民众享用,只有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才是惠及于民的唯一途径。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甚至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滋生和蔓延。
(二)低俗文化沉渣泛起,先进文化建设阻碍重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益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日益减少甚至缺失,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加之农村民间文化管理的缺失,低俗化、迷信化倾向开始抬头。近年来,乐都山区、川水,甚至城郊地区农民集资建庙、修家族祠堂等现象如火如荼,农村麻将赌博活动日益猖獗,“花儿”会、赛马会、射箭会等一年一度的山区农民赶集盛会往往成为江湖术士、低俗歌舞、假冒伪劣商品表演和推介的平台。这些迷信、低俗文化对我县农村先进文化建设造成了严重侵蚀和阻碍,扰乱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势必阻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文化资金投入有限,文化设施建设保障不力。虽然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文化建设日益繁荣。但由于我县仍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用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少之又少,更主要的是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基层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体单一,经费来源渠道狭窄,仅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专项资金投入,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农村文化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有的村文化活动室仅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用房,缺乏必要的文化活动设施,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困难重重。
(四)人才队伍储备不足,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步履维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人才队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级党政领导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大多调配到经济管理岗位上,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甚至部分山区文化专职干部不抓本职工作,“抓文化不懂文化”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当前,我县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水平偏低、专业知识缺乏、基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加之基层文化管理人才培养力度较弱,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严重影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无法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和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需要。
二、关于加强乐都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上下同心,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特别是要在工作创新上定准目标,拓宽思路,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把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开创农村文化繁荣的新局面。
(一)大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一个地方的发展必然要以文化传播为脉络,以文化繁荣为支撑,以文化实力为基础,以文化影响为标志。我县有着传播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今后农村文化建设中,一要认识创新,要清醒认识到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必需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创新的观念认识新情况,以创新的思路解决新问题;二要目标创新,要按中央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体系的要求,努力实现一乡(镇)一站、一村一室、一院一屋、一人一书、一户一视的目标,彻底解决村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看电影难的四难问题,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规划创新,我们应将文化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与经济同步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布置、同步考核,以便使农村文化建设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大力推进文化投入创新。经费投入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要以创新的思路来解决,形成县、乡、村全体共同办文化的局面和村民广泛参与的新格局。经费投入要根据我县的县情打好“三张牌”,一是打好外力牌,争取外来资金投入;二是打好本级牌,要将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之中;三是打好民间牌,积极动员和鼓励民间资本流入文化领域,实现多方面投资,彻底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瓶颈问题,为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的保障作用。
(三)大力推进队伍建设创新。建设好农村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要改革和完善我县现有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和用人体制,增强文化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文化单位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单位的职能作用,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一是要体制创新,按照公务员法的管理办法,应将县、乡(镇)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纳入公务员参照管理之中,实现以福利留人、实绩用人来稳定队伍;二是要管理创新,实行目标考核管理,以奖励来激励,以惩处来鞭策,并作为评优创新的依据;三要潜力创新,我县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断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开拓性地创建文化实体,发展文化产业,立足挖掘文化队伍中的潜力,让生机与活力迸发。
(四)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内容创新就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其根本是要在观念创新、投入创新、队伍建设创新的基础上,我们要扎实推进文化内容创新,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调动各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农村有益、健康的文化内容与新时代的新特点、新形势紧密联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创造出既能适合农村文化内容又能紧密联系党的文化要求的站得住、有影响、传得开的优秀文化作品,给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
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自2005年11月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已引起人们对农民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将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单位和工作,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一定会发挥乐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作用,一定会把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时代特点的乐都农村文化形象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