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的金融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针对广西地方高校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如何根据广西金融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再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当前广西各地方高校的头等任务。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 课程体系 合理设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都定期在南宁举行。东南亚及其他很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陆续在南宁开设分支机构,截至2008年底,已有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和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南宁分行进驻南宁。再加上2006年底我国的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外金融机构均按同一监管标准开展业务,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了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外,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变化在给广西的金融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如何根据广西金融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再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广西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
1.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呈扩大化趋势。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呈扩大化的趋势,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成为吸收金融人才的主要需求方。
2.金融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由于金融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证券化、复杂化、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需求方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对人才的要求各有特点,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也呈现扩展趋势:比如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需要的是熟悉金融法令与法规、能参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懂管理、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能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善营销、精于财务分析、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人才;证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必须懂得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股票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手段等必备的金融学知识外,还要懂得会计学、法学等知识;企业财务公司则需要通晓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相应制定融资策略和目标的人才。由此可见,经济、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懂营销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适应广西金融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由于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本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该领域基本的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应强调专业通才教育。因此本科层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立足于大金融的需要,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要以适应社会需要,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为明确导向,结合广西和周边省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区靠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广西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立足广西,面向西南,辐射东南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会外语,善交往,能合作,守信用,掌握基本边缘学科,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具体来说,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金融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
1.深厚的理论功底。要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既要熟悉传统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又要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了然于胸;既要注意掌握宏观金融理论,又要重视微观金融理论的学习。拥有系统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会计财务知识、投资知识、营销知识、法律知识等,成为从事金融行业的基本条件。
2.熟练的外语技能。精通国际、国内金融业务,通晓国际“游戏规则”,国际视野宽广,开放意识强烈,能够实现与国际社会的顺利沟通,也是我国当前金融业人才急需培养的素质。广西毗邻东南亚及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行的优势,使广西与东盟十国的金融合作必然增多,因此,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除了应熟练掌握英语外,还应掌握至少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
3.拥有过硬的计算机技能。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广泛融合,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工具所取代。高科技含量的现代金融业务,决定了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的技能十分重要。
4.良好的人际协调与合作能力。金融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精神,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客户、政府部门以及同业交往,取得有关各方的信任和合作。
5.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金融业应注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树立起正确的金融理念,具备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行为操守,能够坦然面对金融领域中的种种诱惑,能够真正将金融作为展现自己才华的一个领域,而不是实现自己诸多私欲的手段。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确保金融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质素的重要基础,也是各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针对广西高校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各高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金融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如此才能满足金融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对本科生的培养,应前两年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后两年加强专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因此,可把金融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四个课程系列;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大模块,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来满足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
1.公共基础课程系列。这类课程包括数理分析(具体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外语、经济应用写作等。一方面,随着金融活动日趋电子化,金融市场将是被网络覆盖的技术性市场,能否把握数字信息所反映的市场变化,特别是一些非常精微的变化,将成为未来金融家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可见,大量的数理知识和统计分析工具将在金融活动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金融的国际化趋势要求金融人才具备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这类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在今后走入社会接触复杂的经济金融问题时提供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由于金融学是数量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现代金融学的诸多领域,如资产定价、期限结构、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都需要数量辅以表达和推演。现代的金融分析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因此,可要求适当增加金融数学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将来工作中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2.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系列。这类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财政学、营销学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是通才培养,要求学生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所有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与金融相关的各专业的原理性知识。这类课程是学生进入主干课程学习之前的前导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先打下充分扎实的理论基础,确保以后专业课程的授课质量,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其公共服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专业主干课程系列。大学本科属于打基础阶段,专业口径不宜过窄,应该使学生了解我国习惯采用的宽口径金融概貌,把握宽口径金融学的大体内容。金融专业应是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的财务部门等培养人才,因而用于解决金融领域的运作与决策的理论体系:货币理论、信用理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证券行业一系列相关业务运作、保险业的经营、国际金融等各种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都是金融学研究的对象。在这个模块可开设金融学、保险学、金融营销学、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投资学、证券投资学、金融企业会计这些专业主干课程。这类课程是基础理论金融学课程的拓展,更多的是理论深入应用和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在具体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上,根据几门主干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使得学生一边巩固一边学到新的知识。当前金融机构业务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竞争不断加剧,传统业务的利润逐步下降,金融机构只有实行差异化经营,加大中间业务的比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中间业务的推出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此现在金融机构都非常注重市场营销。根据这一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应加大金融营销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力度,并把它作为金融学大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以凸显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当代金融活动的自由化趋势,加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成为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添加金融风险管理这一课程的学习。
4.专业选修课程系列。根据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按照金融学专业方向的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可采取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完金融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后,根据本人兴趣和志向进行分流培养,各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按模块设置的选修课的差异上。考虑到宽口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金融学科各专业方向之间没有设置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力求打通和相互融合,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
5.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系列。这类课程主要是为学生积累各类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增强适应性,提高对科学、艺术的欣赏品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实践教学课程系列。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经济金融知识的能力。课程实践是根据专业各方向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模拟实习,主要有:会计实务模拟、外汇交易模拟、银行业务模拟、股票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和保险业务模拟等。学生在银行、保险、证券金融实验室里,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既要保证专业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又要尽量避免专业课之间的交叉重复而造成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应统筹兼顾,一些为了保持课程的完整性确实有必要重复的内容,可通过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在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的深浅程度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张亦春.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5,(2):6-8.
[3]徐芸芸.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新构建.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06-108.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 课程体系 合理设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都定期在南宁举行。东南亚及其他很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陆续在南宁开设分支机构,截至2008年底,已有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和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南宁分行进驻南宁。再加上2006年底我国的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外金融机构均按同一监管标准开展业务,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了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外,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变化在给广西的金融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如何根据广西金融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再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广西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
1.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呈扩大化趋势。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呈扩大化的趋势,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成为吸收金融人才的主要需求方。
2.金融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由于金融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证券化、复杂化、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需求方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对人才的要求各有特点,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也呈现扩展趋势:比如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需要的是熟悉金融法令与法规、能参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懂管理、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能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善营销、精于财务分析、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人才;证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必须懂得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股票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手段等必备的金融学知识外,还要懂得会计学、法学等知识;企业财务公司则需要通晓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相应制定融资策略和目标的人才。由此可见,经济、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懂营销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适应广西金融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由于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本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该领域基本的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应强调专业通才教育。因此本科层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立足于大金融的需要,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要以适应社会需要,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为明确导向,结合广西和周边省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区靠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广西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立足广西,面向西南,辐射东南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会外语,善交往,能合作,守信用,掌握基本边缘学科,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具体来说,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金融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
1.深厚的理论功底。要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既要熟悉传统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又要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了然于胸;既要注意掌握宏观金融理论,又要重视微观金融理论的学习。拥有系统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会计财务知识、投资知识、营销知识、法律知识等,成为从事金融行业的基本条件。
2.熟练的外语技能。精通国际、国内金融业务,通晓国际“游戏规则”,国际视野宽广,开放意识强烈,能够实现与国际社会的顺利沟通,也是我国当前金融业人才急需培养的素质。广西毗邻东南亚及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行的优势,使广西与东盟十国的金融合作必然增多,因此,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除了应熟练掌握英语外,还应掌握至少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
3.拥有过硬的计算机技能。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广泛融合,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工具所取代。高科技含量的现代金融业务,决定了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的技能十分重要。
4.良好的人际协调与合作能力。金融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精神,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客户、政府部门以及同业交往,取得有关各方的信任和合作。
5.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金融业应注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树立起正确的金融理念,具备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行为操守,能够坦然面对金融领域中的种种诱惑,能够真正将金融作为展现自己才华的一个领域,而不是实现自己诸多私欲的手段。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确保金融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质素的重要基础,也是各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针对广西高校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各高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金融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如此才能满足金融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对本科生的培养,应前两年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后两年加强专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因此,可把金融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四个课程系列;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大模块,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来满足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
1.公共基础课程系列。这类课程包括数理分析(具体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外语、经济应用写作等。一方面,随着金融活动日趋电子化,金融市场将是被网络覆盖的技术性市场,能否把握数字信息所反映的市场变化,特别是一些非常精微的变化,将成为未来金融家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可见,大量的数理知识和统计分析工具将在金融活动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金融的国际化趋势要求金融人才具备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这类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在今后走入社会接触复杂的经济金融问题时提供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由于金融学是数量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现代金融学的诸多领域,如资产定价、期限结构、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都需要数量辅以表达和推演。现代的金融分析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因此,可要求适当增加金融数学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将来工作中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2.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系列。这类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财政学、营销学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是通才培养,要求学生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所有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与金融相关的各专业的原理性知识。这类课程是学生进入主干课程学习之前的前导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先打下充分扎实的理论基础,确保以后专业课程的授课质量,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其公共服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专业主干课程系列。大学本科属于打基础阶段,专业口径不宜过窄,应该使学生了解我国习惯采用的宽口径金融概貌,把握宽口径金融学的大体内容。金融专业应是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的财务部门等培养人才,因而用于解决金融领域的运作与决策的理论体系:货币理论、信用理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证券行业一系列相关业务运作、保险业的经营、国际金融等各种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都是金融学研究的对象。在这个模块可开设金融学、保险学、金融营销学、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投资学、证券投资学、金融企业会计这些专业主干课程。这类课程是基础理论金融学课程的拓展,更多的是理论深入应用和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在具体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上,根据几门主干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使得学生一边巩固一边学到新的知识。当前金融机构业务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竞争不断加剧,传统业务的利润逐步下降,金融机构只有实行差异化经营,加大中间业务的比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中间业务的推出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此现在金融机构都非常注重市场营销。根据这一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应加大金融营销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力度,并把它作为金融学大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以凸显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当代金融活动的自由化趋势,加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成为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添加金融风险管理这一课程的学习。
4.专业选修课程系列。根据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按照金融学专业方向的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可采取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完金融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后,根据本人兴趣和志向进行分流培养,各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按模块设置的选修课的差异上。考虑到宽口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金融学科各专业方向之间没有设置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力求打通和相互融合,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
5.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系列。这类课程主要是为学生积累各类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增强适应性,提高对科学、艺术的欣赏品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实践教学课程系列。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经济金融知识的能力。课程实践是根据专业各方向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模拟实习,主要有:会计实务模拟、外汇交易模拟、银行业务模拟、股票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和保险业务模拟等。学生在银行、保险、证券金融实验室里,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既要保证专业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又要尽量避免专业课之间的交叉重复而造成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应统筹兼顾,一些为了保持课程的完整性确实有必要重复的内容,可通过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在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的深浅程度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张亦春.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5,(2):6-8.
[3]徐芸芸.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新构建.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