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共产国际对早期中国革命的积极影响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06318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月革命对世界革命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包括1920年代的中国。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极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视共产国际的积极作用。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地研究梳理,以期对共产国际在早期中国革命中的积极影响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概括。
  [关键词]共产国际;早期中国革命;援助;积极影响
  [作者简介]陈长敏(1992-),男,山东聊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事理论。苏虹元(1986-),女,汉族,四川南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
  [中图分类号] D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8-0018-03
  共产国际,是由列宁领导创立的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共产国际成立后,积极支持、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指导相关国家建立共产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中共早期各方面都缺乏经验,非常需要也确实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导。研究共产国际对早期中国革命的积极影响,对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经验,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重要意义。
  一、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共产国际关注中国革命
  一战以来,世界革命形势发生巨变,在革命和战争问题上,各国分化越来越大。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机会主义的代言人;而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史上首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列宁认为俄国的无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十月革命如果缺少欧洲各国的革命基础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与此同时,全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浪潮正汹涌澎湃。基于此,共产国际于1919年3月成立了。
  1919年3月,共产国际一大在莫斯科召开。刘绍周、张永奎作为中国代表参加本次大会。会后,匈牙利、德国等国革命接连失败,并且意大利、波兰等国的群众运动也日渐低落。然而在东方,中国、印度、朝鲜人民运动却风起云涌,列宁把目光转向了东方。共产国际二大前夕,列宁提出了民族殖民地提纲,列宁认为世界已经形成了殖民地体系,东方殖民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最终将打败压迫他们的帝国主义,这会对西方的革命起到支持作用。当时,刚刚革命成功的俄国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要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需要从东方国家寻找突破口。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让列宁和共产国际开始关注中国革命。俄共(布)西伯利亚区委领导人加蓬建议俄共(布)中央在西伯利亚设立东方局,与远东各国革命力量建立联系并帮他们组建共产党组织。随后,俄共(布)的资深老党员布尔特曼从海参崴动身前往天津接触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并会见了李大钊。1920年3月,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批准建立远东局。与此同时,苏俄成立西伯利亚远东共和国,成为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联系的纽带,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①
  (二)共产国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进程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建党学说还缺少系统性的认知。当时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月刊主编李达在1921年6月《新青年》上发表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一文中,对中国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哪一派学说的问题,表示“不敢说中国应该实行多数主义,却又不敢说中国一定不适宜多数主义”。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创建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思想基础还不牢固。所以,可以说共产国际加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进程,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1、列宁和共产国际为中国创建共产党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是共产国际二大前,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的主要论点成为各国共产党的行动纲领,列宁为大会起草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和他在大会上的发言,阐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并提出了防止、肃清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措施。二是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题上的立场和使命。三是列宁为共产国际二大准备的《土地问题提纲初稿》,初步规定了无产阶级对农民应采取的策略。此外,列宁还阐述了工农联盟以及无产阶级领导权等问题。
  2、共产国际成立了相关机构,指导中国等国家的建党工作
  成立了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等机构,具体指导中国革命和党的创建工作。②同时,还先后召开在华俄共(布)党员会议、共产国际二大、共产国际巴库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共产国际三大、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加强指导中国等国家党的创建工作。
  3、列宁和共产国际派来的人员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了大量工作
  从1920年1月开始,先后有维经斯基、马林等大批共产党员来中国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一是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党原则,统一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二是积极帮助中国组建早期党组织:1920年8月,维经斯基帮助陈独秀在上海组建了共产党组织,同年10月,马迈耶夫帮助李大钊在北京组建了共产党组织。此后,他们还在长沙、广州、武汉等地帮助组建党组织。三是尼科尔斯基、马林等还帮助筹备并具体指导了中共一大,帮助制订党纲等。
  二、共产国际对早期中国革命的积极影响
  (一)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主张实行国共合作,但遭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对。马林对此作出了很大努力,说服中国共产党明白实行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到中共二大之际,中共终于同意和国民党“党外联合”。列宁针对这一问题主持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也发出不少指示文件,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共合作的认识,推动了关于国共合作路线方针的制定。③1922年1月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学习了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这对中国共产党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国共统一战线带来了很大启发。同年11月召开的共产国际四大,深入讨论了反对帝国主义统一战线的问题,制定了共产国际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方针。对于国共合作问题,共产国际先后发出四次指示:一是1922年7月指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加紧进行合作”;二是1922年8月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三是1923年1月指出“中国共产党应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反对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军阀”;四是1923年5月发出《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④另外,共产国际还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民主革命联盟,为国共合作的实现提高可能。⑤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决定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要保持共产党在组织和政治上的独立,从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二)帮助中国培养革命人才
  1、帮助创建黄埔军校
  孙中山领导革命时,对建设自己的军队缺乏认识。对此,共产国际曾多次提醒孙中山,希望他创办军校,但是孙中山没有重视,陈炯明的叛变才使他认识到这个问题。1923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越飞告诉孙中山,共产国际计划对国民党进行援助。主要包括:向国民党进行资助并选派人才,帮助其成立军事院校,培养革命所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等。为此,孙中山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团赴苏联访问,蒋介石提出:希望苏联能够派遣人员帮国民党按红军的模式训练军队。对此,苏联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中国建立军事院校,中国自己培养革命人才,这得到蒋介石的赞同。
  1923年11月26日,在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次会议上,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表示要筹建军事学校。在此背景下,有了共产国际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1925年5月,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共产国际对黄埔军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援助。第一,开办之初,苏联资助200万卢布现款作为开办经费,还援助了8000支俄式步枪、10支手枪并为每支枪配备了500发子弹。⑥此后还援助了多种武器和弹药。第二,为军校派来顾问:吉列夫、贝斯查斯特洛夫、卡拉绰夫、德拉特温、阿赫蔑多夫、沃里金、罗加觉夫、普利贝列夫、科丘别耶夫等。这些顾问具有较高的军事和政治素养,将苏联治军经验和军事理论和技术带到中国。孙中山按照苏联顾问的建议,在黄埔军校实行党代表制度和政治部主任制度。此外,苏联顾问还经常在黄埔军校进行讲演和专题报告,为军校的创办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莫斯科中山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
  1925年10月7日,鲍罗廷宣布莫斯科中山大学正式成立。中山大学成立后,在中国掀起了赴俄学习的热潮,许多国民党成员也将子女派去中山大学学习,如冯洪国、蒋经国等,中国共产党也派遣了很多人到该校学习。另外,中山大学主动成立党组织,吸纳在校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学成回国实际开展革命打牢了实践基础。
  (三)积极援助中国的革命斗争
  1、共产国际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
  国民党“一大”实行扶助农工政策之后,苏联政府就积极支持中国工农运动发展。为此,共产国际召开了太平洋运输工人大会。会后,在广州沙面,几千名工人为了反对英帝国主义限制中国居民自由的“新警律”举行政治大罢工,该罢工持续了一个多月,得到孙中山的大力支持,这让沙面的洋行等外国生意几乎停摆,对帝国主义经济造成很大打击。这次大罢工扭转了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以来工人运动的消沉状况,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转折点。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共产国际的各组织纷纷声援并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同年6月7日,共产国际发表《关于青岛、上海惨案的宣言》,表示中国的工人运动“使西方工人看到更大的希望”,号召全世界的工人阶级“全力支持中国工人的斗争”。在以共产国际为主的国际力量的大力号召下,苏联、法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工人阶级都关注并且纷纷支援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
  1924年3月,国民党决定组建农民自卫军并成立农民协会。同年8月15日,在广州番禺方村成立了第一个区农民协会,同年11月底,广东有10多个县成立农民协会,会员多达18万余人。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农民运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民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取决于四亿中国农民能在多大程度上同中国工人一道,并在工人领导下参加革命斗争。”北伐战争开始后,鲍罗廷给黄埔四期毕业生作的《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的报告中表示: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指出“不解决土地问题,国民革命是不能成功的⑦……所以一切问题,一切工作,都应集中到农民和乡村中去”。随后,农民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逐步兴起。
  2、共产国际积极援助中国革命军事行动
  一是积极援助国民党军队。孙中山时期,共产国际援助国民党的费用超过250万卢布;孙中山去世后,仅1925年对国民党的军事资助就超过530万卢布;三二〇事件后,苏联和共产国际拿出超过320万卢布的费用支持蒋介石。另外,还有很多军事装备、弹药援助:坦克3辆,飞机15架,瞄准炮24门及其炮弹2.4万发,炮弹5000发,掷弹炮50门,步枪15000支及其子弹200万发,俄式机枪100把,手榴弹10000枚,无烟火药弹1000发。⑧
  二是全面帮助中国共产党。第一,指导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军事部。1925年夏天,共产国际要求中国共产党开展军事工作,并建立军事机构。随后,共产国际又从莫斯科红军学校的中国班派一批学员回国,充实党的军事领导力量。在此条件下,1926年1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了中央军事部。第二,共产国际履次告诫中国共产党要注重工农武装力量建设。大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活动和工农运动得到发展,取得了创建人民军队和组织革命斗争的初步经验。在此期间发展起来的武装力量成为了后来武装起义的基础。第三,共产国际还在经济上支援了当时贫穷的中国共产党。随着国民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组织越发壮大,经费需求也越来越多。1924年,中国共产党的日常活动经费约3.6万元,中共中央每月平均得款3000元;1925年,预算每月为2250元,从4月起增加到3650元,平均每月得款3300元;1927年,党的日常活动经费原定每月1.5万元,实际上中共平均每月有3万元以上的经费;7—8月为解决湖南农民运动问题得到援助约5万元;9月为准备秋收起义得援款1万元;12月的廣州起义得到援助接近10万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共产国际给予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援助,长期持续。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早期的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对北方的冯玉祥国民军的援助。共产国际出于苏联国家利益的考虑,还对冯玉祥军实施了相关援助。主要包括:向其派驻军事顾问,帮助其建立兵工厂,帮其培养人才和开展政治工作等。这些援助对中国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产生了良好影响,也促进冯玉祥的思想发生转变,为他走上革命道路打下基础。
  正确认识历史是继续正确前进的保障,必须客观公正地看待过去。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早期发挥的作用,积极与消极并存,在消极影响前贤已详细讨论的情况下,再重论其积极作用,亦有去芜存菁之义,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不无裨益。
  [注释]
  ①田保国.民国时期中苏关系[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9:35.
  ②黄黎.秘档深处的历史——1926—1927年的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17.
  ③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
  ④田保国.民国时期中苏关系[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9:43.
  ⑤向青,石志夫,刘德喜.苏联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59.
  ⑥向青,石志夫,刘德喜.苏联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76.
  ⑦张注洪.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
  ⑧向青,石志夫,刘德喜.苏联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79.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向青,石志夫,刘德喜.苏联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4]张注洪.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杨俊程恩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14.
  [7]李颖.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J].国民档案,2006.
  [8]黄黎.秘档深处的历史——1926—1927年的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
  [9]张喜德.共产国际与中共独立自主原则的艰难确立[J].中共党史研究,1996.
  [10]田保國.民国时期中苏关系[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2020年辛集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超额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圆满完成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全部完成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目标。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间节点,重温百年党史、回顾光辉历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局机关干部职工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提高优美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7月30—31日,黑龙江大学在牡丹江组织召开“第三届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高层论坛”.本届高层论坛由黑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共牡丹江市委宣传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形势和历史使命,党内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四次集中学习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总结分析几次集中学习活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从中可发现其具有的特征是:鲜明的时代性、明确的针对性、鲜明的创新性、生动的实践性。  [关键词]党内集中教育;主要做法;特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者
[摘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就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出人民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党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之一。纵观历史,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是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指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
[摘要]《红色中华》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报刊,登载了大量反映民生建设的资讯,这无不体现苏区政府为民务实的宗旨以及对民生工作的重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挖掘《红色中华》报的民生建设实践,加强对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研究,切实学习苏区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党的民生建设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红色中华》;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统筹兼顾  [作
随着中俄人文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文学在俄罗斯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也不断扩展和深化。俄罗斯文化生活中的文学中心主义传统和中国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异域元素、东方特质构成了中国文学在俄罗斯青年中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文学所彰显的全人类关注与价值能引起俄罗斯青年读者的共情与共鸣。就中国文学的出版现状而言,中国输出的文学文本肩负一些非文学的外交使命,主要依靠政府支持,官方性色彩鲜明,强调主体性,注重价值观的输出。而俄罗斯主动引进的文学文本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与可读性,注重文学阅读的实用性,迎合俄罗斯青年的阅读兴趣与品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智慧,进一步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磅礴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学党的历史,涤荡心灵启迪智慧  习近平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凝聚
[摘要]恩格斯论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涵盖了社会历史领域、经济政治领域、实践认识关系范围等诸多领域,科学地指出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思想,历史价值观思想,主客观辩证法思想,深刻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诸多科学经典理论,让人们看清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逻辑规律,为正确学习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新时代;中国道路  [作者简介]韩照阳(1993-),男,喀什
[摘要] 2021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回望历史,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事务,呼吁各国和平解决争端,在促进国际社会发展、推动联合国机构改革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伴随大国外交的深入开展,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和责任日益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宏伟蓝图拉开了序幕,并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对2013—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安
[摘要]五四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掀开了中国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序幕,凸显了青年学子的先锋带头作用。青年学子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爱国、自强、革新、务实精神及忧患意识值得后世所弘扬,成为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当今时代,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在改革开放及不断与现代世界接轨的同时也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诸多挑战。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新生力量,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