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并引导学生按不同题材的诗歌所关联的意象、运用的表达技巧和抒发的情感进行鉴赏,以达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题材;意象;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10
诗歌的创作以含蓄凝炼见长,即用简洁形象的语言通过特定的人事景物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抒发特定的情感。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就得将诗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还原出来,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
诗歌的题材大致分为如下几种:咏物抒怀诗、伤别离情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游子诗、闺怨思妇诗、咏史怀古诗、哲理诗等。不同题材的诗所选取的意象,运用的表达技巧和抒发的情感也各有所异;同一题材的诗在意象选择,技巧运用和情感抒发上有类似之处。因而依题材所关联的各方面因素来鉴赏诗歌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依题材鉴赏诗歌,首先应确定所鉴赏诗歌的题材,明了诗人的写作方向;其次关注诗人的创作技巧;再次分析诗中的意象所传达出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咏物抒怀诗是诗人以自己的主观视角描绘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内心之情。咏物就会写其形、色、声等特征,以求形似;咏物也会由物及人,由实而虚,求其神似。咏物抒怀诗可分为借物抒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几大类。
咏物抒怀题材的诗多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标榜志向高远、清雅脱俗的气节,表达厌恶官场、醉心田园的志趣,流露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其所选用的意象多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其表达技巧多以描写和托物言志为主,兼有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手法。
借物抒怀是借事物的特征来寄寓诗人的情怀,但因诗人笔下描写的事物有所差异,所寄寓的情情感的也有所不同。同是写蝉,虞世南笔下的蝉是诗人超脱世俗,志向高远的情怀表现,而李商隐笔下的蝉是诗人怀才不遇,感伤无奈的际遇体现。再如骆宾王借蝉之高洁来抒写自身虽有蝉之品行却身陷缧绁的哀怨悲伤之情。
借物喻人是通过所借之物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状态来喻指人的性情特征,表达诗人的情感倾向。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来表明心迹,抒写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伤别离情题材的诗主要体现在恋人之别、家人之别、友人之别和家国之别等方面。多是抒写眷恋不舍或凄苦无奈的离别之情,或是对离人的担忧关切之情,或是表达对离人的劝慰勉励之意,或是借离别来阐发诗人的志趣,或是在离别之中寄寓诗人的感慨。其所选的意象多为寓意着离情别意的客观事物。
恋人之别以女子送别男子或游学或求官或出征为内容,来抒写哀怨、缠绵、眷恋之情。
家人之别体现在与亲人离别的方面,表达凄苦无奈之情。
友人之别多是叙写友人间的出仕、辞官、迁谪、征戍、赴考离别时的离情别意,抒写或感伤眷恋,或劝勉激励,或关切担忧之情,或阐述心志,寄寓感慨之意。
家国之别的内容多为诗人心系国家却遭遗弃,情感沉痛哀伤却又凄苦无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诗人寓情于景,抒写被遗弃后的想要超脱物外却又囿于现实之中的矛盾无奈之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田园题材的诗以描写山川景物、田园风光及隐居生活为主要内容,抒发对祖国山河及乡村风情的喜爱之情,描写远离官场,回归田园或闲适淡然或不满现实的心态,阐发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其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中的花鸟虫鱼、山林水月为主,表达技巧上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白描、工笔、比喻、夸张等手法。
山川景物历来受众多诗人的青睐,借以抒发对祖国山川的先赞美喜爱之情。无论是入仕的艰难,还是厌恶红尘,田园无疑是诗人最佳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寄托自身,寄托心态,寄托情感的理想所在,从而田园风光便是诗人抒写心绪的最佳选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诗人本真的体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淡泊明志的写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诗人对人生发展变化的感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边塞诗题材的诗以描写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戍边将士的生活为主要内容,体现边塞风光之美,表现战士杀敌卫国的思想,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无奈之情,反映战争苦难,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多以意寓着苍凉悲壮的客观景物为意象,如烽火、狼烟、孤城、大漠、羌笛、胡雁、杨柳、胡天等,表达技巧上以描写,对比,衬托,夸张,用典,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手法。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游子题材的诗以旅居他乡的游子的所见所感为内容,来抒发羁旅的愁苦及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其意象多以归帆,驿旅,孤灯,鸿雁等凄清冷寂的景物为主,表达技巧以借情抒情,寓情于景,衬托,对比,比喻,虚实结合,换位等手法为主。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闺怨思妇题材的诗抒写独守空房的女子的或凄苦生活,或哀怨感伤的心绪,或浓浓的思念之情。其意象以征衣,明月,画楼,栏杆,杨柳,黄鹂等为主,多采用借景抒情,衬托,描写等手法。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咏史怀古题材的诗以古代历史人物或古代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为写作内容,达到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或表达时代兴替的写作目的。其意象多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景物,多采用对比,用典等手法。如《石头城》:借“故国”“空城”“旧时月”来营造凄凉冷清的环境氛围,暗含今昔对比,抒写昔日的繁华不再,向统治者提出劝诫。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哲理题材的诗主要通过描写一定的景、事、物来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其意象不固定,表达技巧多为描写、比喻等。
以诗歌的题材为关联鉴赏诗歌只是鉴赏的一种方法,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以期达到以鉴赏为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第五中学 022150)
关键词:题材;意象;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10
诗歌的创作以含蓄凝炼见长,即用简洁形象的语言通过特定的人事景物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抒发特定的情感。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就得将诗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还原出来,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
诗歌的题材大致分为如下几种:咏物抒怀诗、伤别离情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游子诗、闺怨思妇诗、咏史怀古诗、哲理诗等。不同题材的诗所选取的意象,运用的表达技巧和抒发的情感也各有所异;同一题材的诗在意象选择,技巧运用和情感抒发上有类似之处。因而依题材所关联的各方面因素来鉴赏诗歌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依题材鉴赏诗歌,首先应确定所鉴赏诗歌的题材,明了诗人的写作方向;其次关注诗人的创作技巧;再次分析诗中的意象所传达出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咏物抒怀诗是诗人以自己的主观视角描绘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内心之情。咏物就会写其形、色、声等特征,以求形似;咏物也会由物及人,由实而虚,求其神似。咏物抒怀诗可分为借物抒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几大类。
咏物抒怀题材的诗多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标榜志向高远、清雅脱俗的气节,表达厌恶官场、醉心田园的志趣,流露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其所选用的意象多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其表达技巧多以描写和托物言志为主,兼有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手法。
借物抒怀是借事物的特征来寄寓诗人的情怀,但因诗人笔下描写的事物有所差异,所寄寓的情情感的也有所不同。同是写蝉,虞世南笔下的蝉是诗人超脱世俗,志向高远的情怀表现,而李商隐笔下的蝉是诗人怀才不遇,感伤无奈的际遇体现。再如骆宾王借蝉之高洁来抒写自身虽有蝉之品行却身陷缧绁的哀怨悲伤之情。
借物喻人是通过所借之物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状态来喻指人的性情特征,表达诗人的情感倾向。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来表明心迹,抒写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伤别离情题材的诗主要体现在恋人之别、家人之别、友人之别和家国之别等方面。多是抒写眷恋不舍或凄苦无奈的离别之情,或是对离人的担忧关切之情,或是表达对离人的劝慰勉励之意,或是借离别来阐发诗人的志趣,或是在离别之中寄寓诗人的感慨。其所选的意象多为寓意着离情别意的客观事物。
恋人之别以女子送别男子或游学或求官或出征为内容,来抒写哀怨、缠绵、眷恋之情。
家人之别体现在与亲人离别的方面,表达凄苦无奈之情。
友人之别多是叙写友人间的出仕、辞官、迁谪、征戍、赴考离别时的离情别意,抒写或感伤眷恋,或劝勉激励,或关切担忧之情,或阐述心志,寄寓感慨之意。
家国之别的内容多为诗人心系国家却遭遗弃,情感沉痛哀伤却又凄苦无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诗人寓情于景,抒写被遗弃后的想要超脱物外却又囿于现实之中的矛盾无奈之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田园题材的诗以描写山川景物、田园风光及隐居生活为主要内容,抒发对祖国山河及乡村风情的喜爱之情,描写远离官场,回归田园或闲适淡然或不满现实的心态,阐发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其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中的花鸟虫鱼、山林水月为主,表达技巧上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白描、工笔、比喻、夸张等手法。
山川景物历来受众多诗人的青睐,借以抒发对祖国山川的先赞美喜爱之情。无论是入仕的艰难,还是厌恶红尘,田园无疑是诗人最佳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寄托自身,寄托心态,寄托情感的理想所在,从而田园风光便是诗人抒写心绪的最佳选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诗人本真的体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淡泊明志的写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诗人对人生发展变化的感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边塞诗题材的诗以描写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戍边将士的生活为主要内容,体现边塞风光之美,表现战士杀敌卫国的思想,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无奈之情,反映战争苦难,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多以意寓着苍凉悲壮的客观景物为意象,如烽火、狼烟、孤城、大漠、羌笛、胡雁、杨柳、胡天等,表达技巧上以描写,对比,衬托,夸张,用典,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手法。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游子题材的诗以旅居他乡的游子的所见所感为内容,来抒发羁旅的愁苦及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其意象多以归帆,驿旅,孤灯,鸿雁等凄清冷寂的景物为主,表达技巧以借情抒情,寓情于景,衬托,对比,比喻,虚实结合,换位等手法为主。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闺怨思妇题材的诗抒写独守空房的女子的或凄苦生活,或哀怨感伤的心绪,或浓浓的思念之情。其意象以征衣,明月,画楼,栏杆,杨柳,黄鹂等为主,多采用借景抒情,衬托,描写等手法。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咏史怀古题材的诗以古代历史人物或古代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为写作内容,达到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或表达时代兴替的写作目的。其意象多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景物,多采用对比,用典等手法。如《石头城》:借“故国”“空城”“旧时月”来营造凄凉冷清的环境氛围,暗含今昔对比,抒写昔日的繁华不再,向统治者提出劝诫。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哲理题材的诗主要通过描写一定的景、事、物来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其意象不固定,表达技巧多为描写、比喻等。
以诗歌的题材为关联鉴赏诗歌只是鉴赏的一种方法,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以期达到以鉴赏为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第五中学 02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