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夏王朝留给世人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迷。770多年前,在我国的西北大地上,耸立着一个与宋、辽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语为“大白高国”。因其位于同一时期的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雄踞塞上,立朝189年,先后传位10主,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做出了不朽贡献。
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上长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兴起并日见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首当其中的便是西夏。22年间,蒙古先后6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4次亲征。1227年,成吉思汗包围夏都兴庆府达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虽战无不胜,遇到西夏却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战之局,蒙古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成吉思汗降旨“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四处抢掠、大肆屠杀,铁骑所到之处,白骨敝野。经历189年,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灭亡了,党项族也从此消失。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
由于无法查找到典籍资料,西夏王朝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元人托克托主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时,只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国传》或《党项传》,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但是,后世的研究者们并没有因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弃对它的追寻。人们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中,寻找着这个古老王朝的的踪迹。其中对西夏王陵3号陵园的研究成了考古研究的重点。
在最近对西夏王陵3号陵园遗址考古发掘后发现,整座陵园建筑形制是以塔为中心进行布局的,陵园所有地面建筑形制首次基本清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西夏陵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掀开了。
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位于贺兰山中段东麓,距宁夏银川市城区(西夏都城兴庆府)35公里。陵区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有9座帝陵,约250座陪葬墓。西夏王陵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对5、6、7号陵和3号陵,以及一些陪葬墓进行了局部发掘。
这次历时两年的考古主要是围绕3号陵遗址而展开的,包括月城和陵城。这次发掘是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揭露面积3万多平方米。
从挖掘的情况看,考古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大量的砖、瓦,以及饰以兽面纹的滴水瓦当,还有形象逼真的套兽、脊兽等。其中,以最近在陵城南门、献殿出土的、用于建筑装饰的绿琉璃“妙音鸟”(佛经上称为迦陵频伽)最为重要,其数量之大、外型之完美,实属罕见,神态更是栩栩如生。
据考古专家称,这次考古通过对月城、陵城以及献殿、陵塔(过去称陵台)等遗迹的发掘,基本搞清了陵园的建筑形制。
出土遗迹及文物表明,陵城内建筑从南门、献殿、墓、到陵塔都呈列在由南向北的一条线上,略向西北偏。陵城4个角由群塔组成,其中南边两个城墙角各5座塔形建筑,北边两个城墙角各7座塔形建筑,4座城门两侧各3座塔形建筑,整个塔形建筑高低错落,衬托底部直径约34米的中心陵塔。陵塔为一座圆形密檐塔,内部为夯土结构,外檐有装饰瓦。
从陵园围墙遗迹看,底部宽3.5米的陵城为红色墙体,顶部铺瓦,其滴水、瓦当有完整而精美的兽形等装饰图案。
从出土的建筑遗迹看,陵城东、西、北门均为面阔3间的门屋,没有城门洞。在西门出土了房顶两头用于装饰的残高1米余的鸱吻。南门用于走人,且此门台基长21米、宽12米,墁道上铺有花砖,面阔也比其他城门宽。
陵城每个角阙分别由5个呈近圆形的夯土台基组成,台基外层以青砖包砌。根据周围出土的建筑装饰构件推测,其上面原有塔形装饰性建筑。专家们认为,这种由多个近圆形建筑组成的角阙,目前尚属首次发现。每座建筑物类似亭式塔,并饰以迦陵频伽。
陵城献殿为面阔3间、进深3间八角形台基的方形大殿。从献殿后门到墓道直接进入约20米深的墓室。由此看出这些建筑形制具有西夏佛教的突出特色,但也吸收了中原汉唐文化特色。
东西相距120米、南北相距52米的月城地面遗迹发掘已完成,墙体遗迹清淅可见。专家介绍说,主要墙体以黄土夯筑而成,墙基宽2.45米,夯土之上涂有草秫泥,表面再涂以朱红色染料。在夯土层墙体上还发现了许多柱洞。在墙体两侧发现了大量的、形状比较完整的板瓦、筒瓦和滴水瓦当,瓦当上有完整而精美的兽形图案。
在月城门两侧还发现柱洞,由此推断月城门为等级很高的木质乌头门。月城内东西向50米内排列两排石像身座,石像不到2米高。专家认为,把文臣武将集中摆列在月城,突出了皇家陵园的威严和气势。同时这样的陵园建筑形制还模仿了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当然,对于真正解开西夏王陵神秘面纱,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上长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兴起并日见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首当其中的便是西夏。22年间,蒙古先后6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4次亲征。1227年,成吉思汗包围夏都兴庆府达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虽战无不胜,遇到西夏却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战之局,蒙古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成吉思汗降旨“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四处抢掠、大肆屠杀,铁骑所到之处,白骨敝野。经历189年,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灭亡了,党项族也从此消失。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
由于无法查找到典籍资料,西夏王朝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元人托克托主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时,只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国传》或《党项传》,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但是,后世的研究者们并没有因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弃对它的追寻。人们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中,寻找着这个古老王朝的的踪迹。其中对西夏王陵3号陵园的研究成了考古研究的重点。
在最近对西夏王陵3号陵园遗址考古发掘后发现,整座陵园建筑形制是以塔为中心进行布局的,陵园所有地面建筑形制首次基本清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西夏陵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掀开了。
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位于贺兰山中段东麓,距宁夏银川市城区(西夏都城兴庆府)35公里。陵区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有9座帝陵,约250座陪葬墓。西夏王陵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对5、6、7号陵和3号陵,以及一些陪葬墓进行了局部发掘。
这次历时两年的考古主要是围绕3号陵遗址而展开的,包括月城和陵城。这次发掘是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揭露面积3万多平方米。
从挖掘的情况看,考古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大量的砖、瓦,以及饰以兽面纹的滴水瓦当,还有形象逼真的套兽、脊兽等。其中,以最近在陵城南门、献殿出土的、用于建筑装饰的绿琉璃“妙音鸟”(佛经上称为迦陵频伽)最为重要,其数量之大、外型之完美,实属罕见,神态更是栩栩如生。
据考古专家称,这次考古通过对月城、陵城以及献殿、陵塔(过去称陵台)等遗迹的发掘,基本搞清了陵园的建筑形制。
出土遗迹及文物表明,陵城内建筑从南门、献殿、墓、到陵塔都呈列在由南向北的一条线上,略向西北偏。陵城4个角由群塔组成,其中南边两个城墙角各5座塔形建筑,北边两个城墙角各7座塔形建筑,4座城门两侧各3座塔形建筑,整个塔形建筑高低错落,衬托底部直径约34米的中心陵塔。陵塔为一座圆形密檐塔,内部为夯土结构,外檐有装饰瓦。
从陵园围墙遗迹看,底部宽3.5米的陵城为红色墙体,顶部铺瓦,其滴水、瓦当有完整而精美的兽形等装饰图案。
从出土的建筑遗迹看,陵城东、西、北门均为面阔3间的门屋,没有城门洞。在西门出土了房顶两头用于装饰的残高1米余的鸱吻。南门用于走人,且此门台基长21米、宽12米,墁道上铺有花砖,面阔也比其他城门宽。
陵城每个角阙分别由5个呈近圆形的夯土台基组成,台基外层以青砖包砌。根据周围出土的建筑装饰构件推测,其上面原有塔形装饰性建筑。专家们认为,这种由多个近圆形建筑组成的角阙,目前尚属首次发现。每座建筑物类似亭式塔,并饰以迦陵频伽。
陵城献殿为面阔3间、进深3间八角形台基的方形大殿。从献殿后门到墓道直接进入约20米深的墓室。由此看出这些建筑形制具有西夏佛教的突出特色,但也吸收了中原汉唐文化特色。
东西相距120米、南北相距52米的月城地面遗迹发掘已完成,墙体遗迹清淅可见。专家介绍说,主要墙体以黄土夯筑而成,墙基宽2.45米,夯土之上涂有草秫泥,表面再涂以朱红色染料。在夯土层墙体上还发现了许多柱洞。在墙体两侧发现了大量的、形状比较完整的板瓦、筒瓦和滴水瓦当,瓦当上有完整而精美的兽形图案。
在月城门两侧还发现柱洞,由此推断月城门为等级很高的木质乌头门。月城内东西向50米内排列两排石像身座,石像不到2米高。专家认为,把文臣武将集中摆列在月城,突出了皇家陵园的威严和气势。同时这样的陵园建筑形制还模仿了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当然,对于真正解开西夏王陵神秘面纱,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