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品属性的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car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绿色技术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使其具有比工业绿色技术更强的公共品属性.这种公共品属性使得构建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面临着缺乏研发激励、运行管理失效和公共资源投入不足等困境与挑战.基于公共品属性视角构建有效的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应通过强化政府的财政激励、优化创新的市场激励、改进专利保护制度等构建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通过建立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引导机制、评审机制、奖励机制、推广机制和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机制完善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通过加强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育、构建技术合作联盟、强化政府财政投入责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健全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
其他文献
农食系统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的重点环节.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高效化、高新化和生态化四方面考察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情况,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空间差异的程度和来源,并通过多种收敛方法检验空间差异的收敛性.研究发现,农业产业结构高效化、高新化和生态化都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农业产业结构高效化和高新化东部内部差异最大;地区间交叉重叠程度是农业产业结构高效化和高新化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地区间差异是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新化在个别地区具
一百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完成这一千秋伟业的必然选择.其必然性就在于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现实和未来也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带领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黄河流域是“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水平,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提高黄河流域治理水平;其次,基于污染前置管理理念,促进产业绿色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围绕黄河生态功能区,设计合理政策措施,提升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测度不同贫困线标准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及其最优指数区间,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结构性差异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既存在“数字红利”效应也存在“数字鸿沟”效应,二者呈现出倒“U”型关系,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最优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区间位于108~160之间.分结构看,较低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加明显,但较高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大,且呈小幅递增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