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德华学堂创建新考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德华学堂,创建,租界,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94-04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条约中规定天津开埠。作为比邻国都的通商口岸城市,天津立刻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争相瓜分的目标。在天津开埠约一个多月后,英、法、美诸国就先后在津设立租界。德国在1895年开始在天津设立租界,1900年后又开辟“新界”,总共占地四千多亩,地点位于现天津市河西区一代。
  各国在设立租界后,都会根据本国特色和发展需要对租界进行建设。其中开办学校是为租界建设中的一个应时之需,以解决租界内侨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随着租界面积不断扩大,租界内人口不断增加,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本国的影响,造就一批为本国服务的中国青年,租界内的各类型学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学校中以中、小学基础教育为主。“天津德华学堂”即为建立在德租界内,由租界当局组织、由德商集资兴建的一所兼有小学的中学学校。
  
  一、德华学堂的创办背景
  
  德华学堂是德租界内设立的教育设施。校址在德租界威廉街(今解放南路),大营门外原北洋西学学堂内(今天津市海河中学旧址)。
  光绪十二年(1886年),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Gustav·Von,Detfing,)和津海关道周馥商妥在天津成立了“博文书院”。德璀琳在外侨和洋务官僚中捐得一笔款项作为办校资金。在天津大营门外梁家园村建立起一片四合院式的大楼及与之相连的楼房、平房作为校舍。拟定校名为“博文书院中西学堂”。但校舍建成后,因为周馥的调任,办学一事中止,这片房舍也空闲下来。直到189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呈请北洋大臣王文韶转奏清廷《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利用此址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西学学堂。
  北洋西学学堂以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制为蓝本,设有法科、矿山科、工木科、机械科等。学堂督办为盛宣怀,聘请美国著名教育家丁家立(chades Daniel Ten—ney)任总教习。开学时因考取的合格新生太少,且多由天津、上海乃至香港各私立学校招来,因此自翌年开始招收预备科生,并将本科称头等学堂,预备科称二等学堂。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之后,因北洋西学堂所在地属德租界,学堂校舍被德军占为兵营。1902年,北洋西学学堂在西沽武库重建,并改名为北洋大学堂。而在原校址上,由德国租界当局出面,采取由德国政府资助和德国在津侨民捐款的方式筹集经费,建立了天津德华普通中学堂。
  
  二、德华学堂的办学性质
  
  关于近代德国在华兴办的学校,现有一张“近代在华德国学校情况表”,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
  从这份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在华所兴办的学校,按照学校的资助和管理者的性质来区分,可以大致分为教会学校、官办学校和商办学校三种。由传教会和传教团体兴办的属于教会学校,由中德政府出资兴办的为官办学校,而由学校董事会出资兴办的属于商办学校。
  天津德华学堂的“资助者和管理者”为“学校委员会”,其性质等同于董事会。在现存的一份《天津德华普通中学校一九一五年年终报告》…中就直接写为“董事会”。这份报告记录了当年该校董事会成员,名单如下:
  董事会Sehulvomtand
  德国领事官文硕:Herr Konsul Dr Wendschuch,Ehrenvorsitzender
  德华银行行长劳禄士:Herr Lauffsch,Vorsitzender
  井徑矿务局长汉尼肯(即汉纳根):Herr v Hanneken
  书记官鲍敖古:Herr Balser,Schrifffflnrer
  李世铭(或李士铭):Herr Li Schih-mlng
  严昭明:HerrYen Sehow-min g
  本校校长博尔克:Herr Berg,Schulleiter
  从这份名单,我们可以看到该校的董事会成员组成为:德国当局的领事馆文员2人,德华银行和德商各1人,其中,汉纳根为当时在天津最有影响的德国商人,经营井径煤矿,是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的女婿,还曾创办《直报》;中国董事2人,均为德租界内的富商大户,其中严昭明曾参与编纂《严氏家谱》,李士铭为天津八大家之一李春城(李善人)的后人,他承前人善举,在宣统末年曾开办专门收容下层妇女的“济良所”等慈善机构,还曾多次于天灾时赈济募捐;最后,还有本校校长博尔克(Gustav Berg,1883—1983),从他女儿的来信证实,他是由德国外交部委任出任天津德华学堂校长。这份名单的组成人员就是该校的资助者和管理者,这充分说明了德华学校的办学性质为德国政府组织下的一所商办学校。此外,因为当时天津属于法国传教区,德国传教势力受此限制没有进入天津,不方便在津创办教会学校,但为解决德国侨民子女上学问题,由德商出资兴办一所学校是简便易行的。
  
  三、德华学堂的创办时间
  
  在中文资料的记载中,关于德华学堂的成立时间有“1907年说”和“1910年说”两种。如:《天津通志·大事记》上记载: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十六日,德商德华学
  校(初名普通学校)成立,以传习德语和西学,发展德
  华贸易为目的。
  而在《津门校史百汇》,《天津教育大事记(1840-1948)》,《天津通志·基础教育志》,以及《天津教育史(上册)》等有关天津近代教育史的资料上记载的德华学堂创办时间均为1910年。
  同是地方志的记载就出现了矛盾之处,这说明德华学堂的创办时间有做进一步探究的必要。虽然,现在无法查考到德国的原始档案,但笔者在查找近代报刊、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档案和图书馆馆藏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现仅就这些新发现作浅显的论述。
  
  首先,从前文提及的“近代在华德国学校情况表”分析人手。原论文的作者在论述德国基督教传教团在中国的教育活动时引用了这张“情况表”,该表引自库尔特·丢维尔(Kun Duewell)著《德国对外文化政策,1918—1932》(Deutschlands Auswaertlge Kuhurpolitik.1918—1932,Boehlau Vedag,Kodn,Wien,1976)一书,是丢维尔对德国政府、民间和传教团在华办学情况所做的统计表,按照学校创办时间排列。这份表格出自德国学者,他应该是考证了德国的原始资料。另外,通过将该表中记录的德国在青岛、汉口、上海等地创办学校情况与中文资料比照,这些地方的德国学校在创办时问上都是一致的,因此,这份表格的统计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而这张表格中所 记天津德华学堂的成立时间是1907年,是在学校委员会资助下成立的德国人在天津创办的唯一一所中等以上的学校。(其他地方,如广东、汕头等地曾办过不同性质的多所学校。)
  第二,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三十日的《大公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内容如下:
  德商公立普通学堂招生广告
  天津德商公立普通学堂兼授汉文、算法、德文及普通各科学,拟先招生四十名,定于三月十六日开学。愿来学者,请先期到海大道老青年会旧楼阅看章程,报名可也。
  报名时刻,每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二点至六点止,过时不候。
  这则招生广告从二月三十日到三月初八日,连续刊登了九天,在三月初十日又补登了一次,共登载了十天。学校如果按期开学,那么这所“德商公立普通学堂”的创建时间就可以选取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西历1907年4月28日。这与《天津通志·大事记》中记载的“德商德华学校”的开办时间一致(可能为“大事记”的资料来源),这个开学时间与近代学校多在春季开学的特点相吻合。广告标题中的“德商公立普通学堂”,这也与前文所述的德华学堂的办学性质相吻合,因此,这则广告应该是德国在津开办的这唯一一所德华学堂的招生广告。
  此外,这则广告中记载的报名地点又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证明。广告中的报名地点为“海大道老青年会旧楼”,这个地点经考证就位于现河西区大营门一带(南京路56号,旧建筑现仍存在),距德华学堂校址很近。在刘海岩先生的《天津青年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一文中就写道:“1896年,青年会募得捐银585两,在靠近北洋大学堂的英租界大营门购置地基一块。同年4月,美国克里夫兰的富商泰勒尔夫人访问天津,当即捐赠美金1万元用于建造会所。1897年6月,天津青年会的第一幢会所建成。”可见,青年会旧楼靠近当时的“北洋大学堂”,而“北洋大学堂”的校址就是后来德华学堂的校址,即现在海河中学的校址。青年会最初的成员大多来自北洋大学堂的学生,后青年会随北洋大学堂的搬迁也迁址别处,这幢青年会的第一个會所也就改为他用。可以推想,德华学堂选择在此办理招生报名手续,可能是因为学校内部正在整修、布置(因之前该地被用作德军的兵营),就暂借了距学校很近的老青年会旧楼。
  第三,其他报刊资料提供的旁证。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现珍藏了大批史料,其中又有所发现。基督教青年会在天津曾出版过一份《星期报》,在宣统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910年)刊载了一篇题为“德文夜馆新章”的报道,报道了这所学校新的章程,原文如下:
  迩来通商日广,方言因之扩充,愿学德文者逐渐增多,本会有见于此,特筹一最当之时间施教授之要术,俾学者偿其素志达其目的焉。
  班次,往岁德文学生同归一班,惟因程度不齐,进步较难,教授殊多不便,本学期特分两班教授,非但初学者可循序渐进,即稍有基础者亦可大获裨益。
  课程:初级课程不外学习拼音、配字各法,以德文进阶为善本,高级课程为德文读本、文法、习字、作论及谈话,本学期考试后定当立收其效也。
  教员:总教员格来君系德国大学堂毕业者,长于教授,煞费心力,以期德文发达,兼请德华中学堂教员尔君,系德国北方著名之士,每礼拜助授两次,又特请德领事署翻译员杜方洲君乘机教授
  文凭:上学期本会公同议定夜课生于学期考毕,分数及格,即授以修业文凭以示鼓励,本学期仍照章发予。学期学费与英文同。
  从新闻报道的时间分析,青年会是在1910年之前创办的这所教授德文的夜校,因文中有“往岁德文学生同归一班”之语。在1910年,学校在教学等各个方面有所改进,如分班施教、细化课程、聘请高级教师等。其中在“教员”方面提到“兼请德华中学堂教员尔君,系德国北方著名之士”,即聘请了德华学堂的老师来做兼职教师。从行文看,聘请之事已经落实,是作为吸引学生的一个条件予以报道的,而这位兼职教师“尔君”在此前,即宣统二年正月(1910年年初)之前,必然已经是德华中学堂的教师,有过一段在华教学的经历才被聘用的。由此,可以说明德华学堂在这则报道之前,即1910年之前应已经成立了。
  德华学堂创办于1910年之前的观点,在《京津泰晤士报》(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上一篇题为“Opening ofthe New German School”(一所新德国小学开办)的报道中再次得到佐证。新闻的及时性决定了其所报道事件的时间应该是较为准确的。现将报道原文翻译照录如下,以资考证。
  一所新德国小学开办
  一所新德国小学(school)于昨天上午11点钟正式开学。德国领事,Knipping博士主持了一个盛大的由该校的学生和家长参加的集会。
  一间在德华学堂(German Chinese School)大楼中已整修好的大屋子被保证用于小学的使用。这间教室享有独立的入口。教室中已经布置好课桌和通常的教学用具。
  Dr.Knipping向家长和孩子们发表了一篇精彩的开学致词,并感谢德国侨民积极资助了这所小学的成立。他说,主持这样一个开学典礼令他感到非常 高兴。
  Dr.Knipping提议家长和孩子们向皇帝陛下致以三次欢呼。欢呼声热情洋溢。
  德华学堂(German Chinese College)的Aring先生负责管理这所新小学。Beyer先生是助教。除了普通的课程外还将增加运动(Athletics)、唱歌(singing)和图画(drawing)课。
  Erhhardt女士仁慈地同意不取酬劳的承担图画课教学。
  总教习Aring先生做了一个简短的讲话,感谢所有嘉宾的出席,并请家长们谅解在学校建立之初能存在和不可避免的不足之处。任何的不足将随着学校组织机构的完善而改善。
  最后,大家排好队,由Franz Scholz先生为大家 合影拍照。
  学校开学时共有11名学生。学习已于昨天下午开始。学校委员会成员是:Knipping博士(主席)。Schell先生和Woleken(名誉财务主管)
  祝贺我们的德国友邻的新的机构的建立和组织的快速。考虑到在这里的德国孩子的数量的增长,这所小学将满足本地德国家长们的要求。
  因为这则报道的时间是1909年1月5日,报道中说这所新德国小学校是在“昨天上午11点钟正式开学”,所以这所小学的设立时间就是1909年1月4日。这所德国小学从很多史料记载来看,应该是本文所论述的德华学堂的附属小学。对这所小学校与中学校的关系还发现了另一条证据:
  天津市图书馆珍藏了一份《德华学校的章程》(德文),其中第一条关于“学校的建立”即开宗明义的写到“天津德国学校是为男女儿童设立的一所中学(ReMsehe)。‘普鲁士高级中学教学计划准则’及其附则 是该校课程设置所依据的基础,并兼有一所小学。”这份是德华学堂,即中学的学校章程。学校的章程是兴办一所学校的根本依据,或者可以说是学校的“宪法”。而这条章程就可以证明在德华学堂内部确实兼有一所德华小学。
  同时,在《一所新德国小学开办》报道的第二段也写到这所德国小学校起初是设立在德华学堂内的,它占用了德华学堂的一间“大屋子”,并为了方便出人,开辟了一个独立的人口。从文中看,这所小学校的设立当然要晚于德华学堂,是为了满足“在这里的德国孩子的数量的增长”之需而后来增办的。所以,如果德华小学开办于1909年1月4日,那么德华学堂的创办时间就必然在1909年之前。
  从以上这些新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天津德华学堂的创建时间选取“1907年说”论据更为确实。经采访,“1910年说”缘起于张绍祖先生对德华学堂的介绍,张先生从1911年《天津县志》的记载中发现了天津曾建有一所德华学堂,进而推断德华学堂的创办时间应早于1911年。但如果因此说德华学堂就创办于1910年似乎就过于牵强了。
  德华学堂初办时只是为解决德租界内侨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发展到1909年,这所学校历经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扩充,主要是由于增收了很多非德籍学生,除中国的学生之外,当时学校还招收了很多因被日本占领而移民到中国的朝鲜籍学生,因此造成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并增设了一所附属小学。
  时至1913年,德华学堂再次扩展。在1913年12月29日的《京津泰晤士报》上又刊登了一篇题为《天津德国小学周三举行结业典礼》(The German School in TientsinClosing Exercises on Wednesday)的报道,内容是该校校长Aring先生在典礼上所致开幕词。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典礼是在新建成的教学楼的体育馆中举行的,因此可以推断:德华小学校的新校舍在1913年建成,由此德华小学从德华中学堂中独立出来。从这篇报道中还可以了解到德华小学的学生人数到1912年已经增加到55人,在1913年伊始又有3名新生,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增加了非德國籍学生(the non—German children),这是德华小学最终从德华中学堂分离出去的原因之一。
  天津是我国创办近代新式教育的重地,当时或由国人中的有识之士、或由洋人兴办的各类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些新式学校均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授数理化等科学课程,打破了中国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客观上把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内容传播到天津,甚至影响到全国。从1895年创办博文书院开始,海河中学现在的校址就成为近代天津兴办新式教育的沃土之一。1918年德国战败后,德租界收回,在华德国人纷纷被遣返,德华学堂也难以维系。1919年,由天津教育界著名人士李金藻出面,将该校接管,并于1919年1月7日举行交接仪式,德华学堂遂改组为大营门中学,李金藻任校长,1924年停办。1924年4月,开始筹建“直隶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后因省名的变更,随之改为“河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之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动乱,几易校名,但学校仍顽强地生存和延续了下来,直至1949年解放后改名为“天津市立第一女子中学”。1968年正式定名为海河中学,这所中学应该已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了。
  
  [作者简介]胡滨(1976—),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西关系史。
  卞永海(1963—),男,天津市海河中学校长,历史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蔡世华]
其他文献
目前世界上有1/3的人感染有结核菌,但有90%没有临床症状。感染结核菌后巨噬细胞分泌IL-12,激活Ⅰ型反应淋巴细胞分泌IL-2、ITF-γ。适当的Ⅰ型反应对于有效地消灭结核菌是很
为了解尖锐湿疣(CA)患者合并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情况,本组实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31例CA患者和17例有泌尿生殖道炎症的非CA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
今年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发表15周年。过去的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也是我国多
象山县石浦镇有77个行政村。该镇为了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造就适合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要求45周岁以下的村干部都要参加继续教育:高中学历的参加大专学习,初中学历的
目前,北京正式启动“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工程。该工程投资6000多万元。可使北京市民能够用雨水冲洗卫生间、喷洒路面、灌溉绿地、洗车、涵养地下水,另外该工程还可自动将自
创新是企业家最深刻的职业特征人们常常将自主性、风险性、盈利性、竞争性作为企业家的职业特征来描述。显然,这些认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我们对问题再作深层次探讨,则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不断上升,犯罪手段越来越残忍,而且呈低龄化趋势,以西宁市城东法院为例,2002年该院审理少年犯罪案件17件,今年上升到32件,上升了近一倍,涉案人数44人
省委、省政府决定,增补董志文同志(省委常委、副省长)为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排第一)。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add Comrad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人文性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教育评估要实现人本化,也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课程目标是所有教
批转市档案局《关于全市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工作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的通知穗府[1990]1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直府属各单位:现将市档案局《关于全市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