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城竞逐

来源 :中国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wang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的秦淮灯会、杭州的诗情画意、苏州的吴侬软语、金华的横店影视……这些历史人文特点,构成了一个个城市品牌在人们心中的印记。时至今日,一座城市的品牌内涵远不止这些。城市既要有文化底蕴的软实力,又要有经济腾飞的强态势。
  南京、杭州、苏州、金华,这四个长三角区域城市,其城市经济、人才吸引力方面经历了哪些改变?这些变化又给城市增添了哪些最新的靓丽标签?
  各领风骚
  一直在上海工作的姜先生家住在昆山南站附近,未来他打算把房子就买在昆山,每天乘坐早上7点24分的“复兴号”列车从昆山南站到上海站,再换乘一趟地铁,上班全程仅需要40分钟左右。“比住在上海的很多同事还方便。”姜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高铁快生活。


  2018年年初,长三角地区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万公里,其中高铁3667.8公里,位居全国铁路网第一。依托密集的高铁网络,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1小时、2小时生活圈”,为区域经济发展搭建了新动脉,“同城效应”和“双城生活”变为现实。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十年前的人们很难想象,买上一张高铁票,从上海出发1小时到达苏州、杭州,2小时就可以到达南京、金华。如今,这几个城市形成了“长三角生活圈”。长三角密集的高铁网络,正有力推动着区域融合发展。
  2018年4月10日,中国高铁再次提速,带动一座座新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些城市就是其中发展迅猛的代表,高铁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潜力,也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协调发展。
  2018年,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排头兵”,设立了“发挥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专题会议,这无疑显示着长三角是我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体化发展理应成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不是‘一样化’,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应各有优势特色。”这是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给出的发展论点,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品牌特点,一个城市品牌背后体现的是这个城市的经济和生活。
  不仅上海,杭州也如是。40年前,杭州江干区距离杭州市中心解百商场约20公里,彼时的江干,是杭州有名的“菜篮子”基地,当地人俗称“城边皮”。2018年,杭州江干区是杭州市政府的所在地,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在杭州的集中地,更是杭州的城市新中心。
  一场G20盛会,让江干区第一次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已然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的新地标,网友更是用“陆家嘴”“曼哈顿”与之相比较。回顾2017年的杭州经济,质效持续提升是发展核心。杭州市生产总值达到12556亿元,增长8.0%;财政总收入2921.3亿元,增长14.2%。


  时至今日,杭州江干区已经集聚了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浙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40余家金融机构,相继落户了微软、宝马等众多世界名企的区域总部,还有万象城、来福士等商业综合体。江干区已成为杭州市民的潮人打卡地。
  与杭州同在浙江省的,还有金华市。2018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創新型城市建设,全国17座城市入选,金华市名列其中。金华市市长尹学群称金华是一块“双创”热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来金华大展身手。
  阿里、腾讯、京东、新浪、科大讯飞等一批互联网巨头纷纷落户金华。而电子商务正在为“浙江制造”插上飞翔的翅膀,也是金华市的全新名片。2017年,金华电商网络零售额2346亿元,平均每天有700多万件快递发往全世界。金华市依托市场体系,与22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其中出口额超10亿元的对象国家和地区达69个。为此金华市被评为中国“一带一路”最具活力城市。
  城市品牌核心实力的另一个考量标准就是区域内规模型企业的数量,在这方面江苏省不甘落后。来自苏州市工商局大数据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至2018年2月底,苏州拥有的注册资本超1亿元内资企业达6322户,其中,5亿元及以上的企业1218户,10亿元及以上的576户,南京的“亿元级”企业拥有量为全省第一。
  南京市近几年积极培育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规模型企业。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8》报告中,在除了北上广深外的其他样本城市中,南京综合积分位列第三,已崛起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势力。
  当下的南京,正在从“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等头衔中挖掘新的品牌传播力。“南京不缺名片和可挖掘的资源,缺的是利用这些资源打造出城市品牌的方式。南京城市品牌的未来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影响,努力塑造创新形象。”知名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家郭凡礼如是评价。
  南京到2022年预计将打造完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力争新增上市公司达到500家,重点上市培育企业达到300家,工业强县(市、区)上市公司数量力争翻番。
  郭凡礼表示,一个地区的创新程度直接决定着城市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升对长三角地区创新的投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产品和管理等要素不断进步,长三角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变强。
  何处是梧桐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是评价一个城市品牌力最直观的考量因素之一。面对各地争夺顶尖人才的现象,城市纷纷拿出浑身解数。
  外地高校应届毕业生来南京面试,享受人均1000元“面试补贴”;研究生以上学历、40岁以下的本科学历以及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允许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吸引人,也需要吆喝。“从路费到户口,我们把这些门槛都砍掉了。”2018年3月,身为南京市市长的蓝绍敏不失时机地为南京的人才新政奋力鼓与呼。   推出“宁聚计划”、人才落户新政等人才组合拳的南京捷报频传。2018年第一季度,南京全市新增社保缴费人员突破10万人,其中有6.88万人是大学毕业生;人才落户政策实施1个多月来,截至2018年4月18日,已受理本科以上人才落户申请19741人。
  在长三角城市人才吸引力方面,郭凡礼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扬长避短才能让自己发展的更好。人才引进策略也要与城市发展战略相联系,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城市凭借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其本身就对流动人口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2017年“最多跑一次”的政府办事效率,让每个来浙商事登记的人们感慨如今政务创新模式的“升级”。金华市为入驻企业“减负”,金华实现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市场主体总量突破80万家,企业总量增长24%,增速居浙江省第一。
  所谓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是指企业登记申请、受理、核准、发照、公示等各环节,均通过网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实现登记。申请人无须再到登记场所提交纸质材料,全程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申请人与受理审核人员“零见面”,真正做到“零跑动”。
  人才来了,城市变得更具年轻活力,这些变化让金华市一跃成为全国年轻指数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双创”人才的福地。
  “‘双创’要升级,首先政府要转型升级,土壤的‘肥力’必须跟上。”尹学群介绍,当下的“双创”是在发展步入新常态、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下的“双创”,主体由能人精英为主向大众草根扩散,动机由生存型为主向发展型为主转变,方式由粗放模仿型为主逐步转向集约创新型为主,领域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演进。
  最近,浙江省外侨办亚非处的工作人员徐庆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来自日本、泰国、越南的研修生,在杭州学习一段时间回国后,选择辞去本国工作,来杭州就业、生活。


  2018年2月,人才流入率、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城市第一的杭州市,再次加快了国际化步伐,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聚焦更具竞争力的国际人才引育、留用机制,重点围绕外国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创新提出“全球聚才十条”“开放育才六条”等政策。
  杭州对于海外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这也预示着杭州正在迈向国际化,打造自己的人才生态环境。杭州市委人才办副主任陈宇介绍,近年来,杭州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9万人、外籍人才1.5万人,共有外国人注册(担任法人)的企业4980余家。现在,杭州每天平均有9.5场创业创新活动,人才、资本、项目、技术已经在相对固定的地方融合集聚。
  记者发现,在启德教育与前程无忧、应届生求职网联合发布的《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中,杭州、苏州、南京、武汉等正在崛起的城市成为了海归的新选择。杭州人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回忆说,记得曾经与一位即将回国的海归人才沟通,因为国内外的时差,为了不打扰他在国外的正常作息,杭州的工作人员会在国内夜晚的时候给他打电话,这个细心的举动,让那位海归十分感动。
  为了吸引人才来本地工作,苏州市更是拿出一系列实惠诱人的人才奖励政策。2018年年初,苏州市出台了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國际化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引育“七大工程”,既对人才自身奖励200万元,又鼓励引才单位自主申报引进人才,奖励单位、团队100万至500万元。
  为了让人才来苏州平稳地安家落户,苏州市还为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公积金贷款方面予以一定程度放松,对于高层次人才购买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贷款额度最高可放宽至限额4倍。
  南京、杭州、苏州、金华,各地都希望通过相关政策的规划,在长三角区域中打出自己的“金字招牌”。对此,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品牌培育专家组组长周宏宁表示,地处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用丰厚的待遇、广阔的平台、科学的考评体系,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金凤凰”飞到长三角城市“筑巢安家”。
  扩大城市品牌“朋友圈”
  由于历史积淀和发展进程不同,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具特色:上海科技教育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江苏实体经济基础好、制造业发达,浙江市场活力强、商业模式创新走在前列,安徽新技术方面则有蓄势待发之势。
  “内聚外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合作方向在哪里?在国务院发展改革委最新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同城化发展”成为长三角区域的未来核心词。但记者发现,一家企业入驻长三角区域城市,政策和优惠方面有所差异,即便是同样的审批项目,在每个地区的办理流程、办理效率也有先后快慢的差异。
  周宏宁告诉记者:“一家企业选择到长三角地区发展,第一个选择落户的城市,肯定是相对营商环境较好、运营成本较低而发展空间较大的地区,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城市群的营商环境,孕育出中国工商业的萌芽,也是我国品牌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长三角品牌报告2016-2017》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5602件驰名商标,其中长三角地区为1028件,占全国的比重为18.35%。全国共有3328家上市公司,长三角地区合计1105家,占全国的比重为33.2%。
  面对长三角地区沉淀出的优秀品牌基础,长三角区域的26个城市进入合作的“深水区”。
  2018年1月12日,在苏州召开的长三角品博会上,由沪、苏、浙、皖四地主要领导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共同推进平台建设、组织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推进城市合作协议》,计划将有梯度地展示城市品牌、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具有长三角区域特点的品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政府层面已形成共识,到了形成合力发展的最佳阶段。“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增强城市的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加强城市的黏连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打造城市品牌,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上海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卫红表示,如果品牌建设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如同“空中楼阁”,其落脚点是空的。城市品牌建设应当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既保障百姓的生活质量,又满足百姓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绍兴喝碗会稽山黄酒,然后到杭州西湖边逛一逛,品一杯西湖龙井,趁着夜色回到嘉兴的家里……住在嘉兴的市民可以用两地市民卡实现互通互用,坐杭州地铁,刷卡逛公园。长三角的居民不再受限于本地的产品品牌,美好生活有了更多选择。
  长三角城市群的聚合发展,已催生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这些都市圈正在改变着长三角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的基础性建设也将配套改善。
  为了加快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合作脚步,真正将长三角经济协调发展向着高水平发展阶段迈进,2018年2月,由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联合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开始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聚焦交通、能源、环保、科创等专题领域。
  除了有金华火腿、影视基地等区域品牌外,被列为“沪杭金发展带”成员的金华市,则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任务。有着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的金华市,每天有216趟高铁经停,到上海仅需1小时40分钟,到杭州只需40分钟,“义新欧”铁路货运专列直达欧洲和中亚,运送量已经超过2.5万标箱。金华在长三角的交通区位上有着“大交通”的优势。
  金華市市长尹学群介绍,在配合长三角区域发展中,金华的交通综合服务将有利于扩大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与合作水平,而正在崛起的区域特色产业更为突出。金华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现代五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出14个超100亿元产业集群,这些将是金华在区域协调发展合作的延展项目。
  区域中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数量,标志着长三角未来经济新动能的大小,这方面杭州市则是走在前列的城市之一。杭州目前全面形成以上市公司为龙头的现代产业集群,预计到2020年,杭州将培育40家市值200亿元以上、15家市值500亿元以上、3至4家市值1000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梯队发展队伍。
  未来,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还需“大规划”和“大布局”,内部聚合“同城化”的生活圈,外部塑造城市和区域品牌形象。可见,这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将承载着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科教、文化发展的多重任务,延续着中国的开放往来。
  南京、杭州、苏州、金华的发展成为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优秀范例,南京的人才福地、杭州的金融商业、苏州的创新生态、金华的“双创”热土……一个个城市的新标签相继亮相,也许,下一刻它们就又刷新了您的想象。
其他文献
2018年5月9日,《中国民族品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在上海发布。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新华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刘正荣和中国优秀民族品牌企业负责人等出席发布会。此次发布是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之一。报告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基于中国民族品牌100强社会责任公开数据,通过系统的行业访谈、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选取20家企
期刊
每一次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都源于科技的发展。而总览全体行业,大到航天、小到一颗螺丝钉,都蕴含着科技的力量,事关民生之本的食品行业也不例外。  粮油米面开始实现标准化生产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食品工业闯出了一条好路。机械化的介入使米、面、油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逐步实现了标准化。  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粮食加工行业为例,在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后,人们的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过渡。如小型砻谷机,碾米机和2
期刊
《中国名牌》: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气质,比如广州被称为设计之都,成都是休闲之都,北京是文化之都,杭州为电商之都。那么,相比其他城市,金华具有哪些特征?又将如何利用这些特征来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品牌?  尹学群:诚如所言,打造城市品牌,在于这座城市其特征的彰显、个性的塑造、气质的涵养。相比其他城市,金华具有5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第一,金华的地域特征是内陆城市,完全有能力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节点城市
期刊
《中国名牌》:早在中国提出品牌强国的战略之前,上海已经高频进行品牌建设方面的调研和理论建设。近年来更是将品牌作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进行重点打造,那么上海在品牌战略的理论基础源于何处?  陈跃华:上海在新时期、新阶段整个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加快推进国际经济、经济、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建设
期刊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的王国。在中国,不论南北,不论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满足口腹之欲。在许多场合,酒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  酒文化在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一种渗透。  酒是故乡醇  中国是酒的故乡,有着一张独特的“酒地图”。在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各类酒多是当地特产,离不开当
期刊
25年前,新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初出茅庐、起步常州,在时代波澜和市场洗礼中站稳脚跟。近年来,新城控股按照“1+3”的战略布局(即以上海为中枢、长三角为核心,向珠三角、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全面扩张),持续推进转型发展,实现了从一家区域性房企成长为综合性集团的跨越。对新城控股来说,201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年,新城控股实现了从百亿级到千亿级的跨越式发展。  2018年5月27日,新城控股集团入选新
期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26年浦东新区不辱使命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渗透的最重要一环,就是1992年浦东新区的设立。26年里,浦东新区实现了带动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经济枢纽、服务功能、金融中心、科技高地和要素配置中心等五大效应,极大地提升了上海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龙头地位,推动长江三角洲成为全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
期刊
“中国美妆百佳品牌的发布,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它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美妆行业必须走品牌战略之路,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发展。”原国内贸易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丁俊发的这番话引起了在场嘉宾的共鸣。  2018年5月,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美妆百佳品牌榜在京发布。据悉,该榜单由中国名牌杂志社联合全国美妆行业品牌研究评价机构——北京驻颜美容科学研究院美业品牌研究中心发起的“中国美妆百佳品牌推选委员
期刊
新时代的民族品牌如何崛起?传统品牌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2018年5月9日,一场围绕品牌发展的“好声音盛会”正式亮相上海。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民族品牌发展论坛在上海隆重开幕,现场嘉宾云集,众多业内知名企业及品牌战略专家论道品牌战略规划,共商品牌发展大计,发出了品牌人自己的“好声音”。  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姜明,中国广告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名牌杂志社社长税立,
期刊
“高铁大脑”“空中造楼机”……在5月落下帷幕的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上,中建集团、中国中车等13家企业展现了最新的品牌建设成果,其中多项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尤为吸引眼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将品牌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实现“三个转变”的重要抓手,努力培育“中国品牌”,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正在逐步形成。目前,企业品牌创建路径已经逐渐清晰,品牌对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