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小组讨论作为一种平等的同学互相交流的方式,凭借其愉快的氛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喜爱。而在课堂中何时开展小组讨论,把握讨论时机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在明晰概念形成、探究归纳定理公式时,还是归纳解题方法策略这方面,甚至是复习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时都需要利用这种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讨论;时机
小组讨论,就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把课堂上一些问题交由学生自己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活泼好学的时候,需要以这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需要学生们灵活思考,勇于探索,因此,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得以利用。如何更好地利用该方法,把握好讨论时机,使课堂事半功倍呢?本人将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简述。
一、明晰形成过程,理解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往往概括着事物的本质属性,然而这种相对抽象化的知识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在明晰概念形成过程时,要从其背景出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他们真正理解概念本质,而不是依靠死记硬背机械性地记住概念。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明确百分数的概念,我们结合所学过的分数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百分数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到:“将单位1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表示为百分之几,用%表示。”这时,我纠正学生们的一个错误:“单位1一定要平均分配。”这样,学生们对百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概念作为一切数学能力提高的基础,需要学生牢牢把握。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课堂由老师全权把控,学生们不能完全理解概念时就依靠死记硬背套用概念,这使得课堂效率降低。因此,我们将小组讨论贯彻在概念教授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讨论化抽象为具象,化繁为简,便于其理解。
二、探究定理公式,学会类比归纳
定理公式作为前人归纳总结的成果,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们就能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理解整个思维过程,再通过类比归纳出最后结论。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定理公式的理解把握程度,有利于今后的使用。
例如,在探讨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时,我发现学生们参与度比较低,提不起兴趣。因此,我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利用火柴棒摆数讨论“3的倍数”的问题。学生们发现,三个火柴棒可以摆出3、12、21、102、201、120,四根可以摆成4、13、31、22、202、301……以此类推。这与之前学习过的2和5的倍数不同,是否为3的倍数与个位数是几没有关系。还有同学发现,用3根、6根、9根小棒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小棒的根数是这些数各个位置上的和。经多次验证,学生们得出: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数学中定理公式的归纳过程是一个知识梳理、升华的过程。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寻求其中的共通之处,在前辈科学家的知识基础上体会归纳的过程,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维整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将方法教给学生,授人以渔,学生们就能培养长久的能力。
三、展示解题策略,渗透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以及课后习题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最基本的解题能力。在这方面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彼此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解题策略和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精准地把握学生在哪个方面存在问题,针对性地给予加强训练,培养渗透学生的解题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整数四则运算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数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按部就班,先计算括号里,再计算括号外,也有的学生将分数除法转换为乘法按分子分母约分计算,还有的同学对分数进行简化运算。小组交流得出最简便、最容易操作正确率高的方法加以班级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渗透了解题的策略。
解题方法不是唯一的,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寻求最简单、最便于理解把握的方法。这是一个学生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他们通过交流,得到别人的肯定,汲取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的解题措施,对类型题有了解题的流程,扩展自己的思维,更加便于今后生活中的使用。
四、开放复习空间,完善认知结构
复习是知识的再认知过程,因此,在复习阶段利用小组讨论的策略,便于开放学生复习的空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相互纠正改错,共同进步。这时教师可以跳出课本,给予学生一些有难度、有提高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索,培养他们的个人思维能力。
例如,在复习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尽可能地让每个人都有发言巩固的机会。同学们在交流时能轻松以对,敢于暴露自己的短板,将图形分为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个角度探究。对于规则图形,只要熟练运用公式即可;对于不规则图形,需要交流分割法和填补法哪一个更为简便。学生们通过交流复习和巩固,将计算图形面积系统化,完善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做好复习才能巩固知识,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但是复习本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很好了,对于复习掉以轻心,导致知识不够夯实。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将复习的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们趣味性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加以提升。
总而言之,把握好小组讨论的时机,在需要讨论的时候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纠正,就能让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好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时机把握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依靠教师的素养以及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加以调整,才能让这种教学模式时刻注入新的活力,適应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伟.浅谈小组讨论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 (09) :224-225.
[2]唐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学周刊,2016(20) :119-120.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讨论;时机
小组讨论,就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把课堂上一些问题交由学生自己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活泼好学的时候,需要以这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需要学生们灵活思考,勇于探索,因此,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得以利用。如何更好地利用该方法,把握好讨论时机,使课堂事半功倍呢?本人将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简述。
一、明晰形成过程,理解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往往概括着事物的本质属性,然而这种相对抽象化的知识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在明晰概念形成过程时,要从其背景出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他们真正理解概念本质,而不是依靠死记硬背机械性地记住概念。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明确百分数的概念,我们结合所学过的分数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百分数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到:“将单位1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表示为百分之几,用%表示。”这时,我纠正学生们的一个错误:“单位1一定要平均分配。”这样,学生们对百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概念作为一切数学能力提高的基础,需要学生牢牢把握。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课堂由老师全权把控,学生们不能完全理解概念时就依靠死记硬背套用概念,这使得课堂效率降低。因此,我们将小组讨论贯彻在概念教授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讨论化抽象为具象,化繁为简,便于其理解。
二、探究定理公式,学会类比归纳
定理公式作为前人归纳总结的成果,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们就能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理解整个思维过程,再通过类比归纳出最后结论。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定理公式的理解把握程度,有利于今后的使用。
例如,在探讨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时,我发现学生们参与度比较低,提不起兴趣。因此,我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利用火柴棒摆数讨论“3的倍数”的问题。学生们发现,三个火柴棒可以摆出3、12、21、102、201、120,四根可以摆成4、13、31、22、202、301……以此类推。这与之前学习过的2和5的倍数不同,是否为3的倍数与个位数是几没有关系。还有同学发现,用3根、6根、9根小棒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小棒的根数是这些数各个位置上的和。经多次验证,学生们得出: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数学中定理公式的归纳过程是一个知识梳理、升华的过程。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寻求其中的共通之处,在前辈科学家的知识基础上体会归纳的过程,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维整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将方法教给学生,授人以渔,学生们就能培养长久的能力。
三、展示解题策略,渗透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以及课后习题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最基本的解题能力。在这方面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彼此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解题策略和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精准地把握学生在哪个方面存在问题,针对性地给予加强训练,培养渗透学生的解题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整数四则运算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数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按部就班,先计算括号里,再计算括号外,也有的学生将分数除法转换为乘法按分子分母约分计算,还有的同学对分数进行简化运算。小组交流得出最简便、最容易操作正确率高的方法加以班级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渗透了解题的策略。
解题方法不是唯一的,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寻求最简单、最便于理解把握的方法。这是一个学生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他们通过交流,得到别人的肯定,汲取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的解题措施,对类型题有了解题的流程,扩展自己的思维,更加便于今后生活中的使用。
四、开放复习空间,完善认知结构
复习是知识的再认知过程,因此,在复习阶段利用小组讨论的策略,便于开放学生复习的空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相互纠正改错,共同进步。这时教师可以跳出课本,给予学生一些有难度、有提高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索,培养他们的个人思维能力。
例如,在复习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尽可能地让每个人都有发言巩固的机会。同学们在交流时能轻松以对,敢于暴露自己的短板,将图形分为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个角度探究。对于规则图形,只要熟练运用公式即可;对于不规则图形,需要交流分割法和填补法哪一个更为简便。学生们通过交流复习和巩固,将计算图形面积系统化,完善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做好复习才能巩固知识,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但是复习本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很好了,对于复习掉以轻心,导致知识不够夯实。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将复习的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们趣味性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加以提升。
总而言之,把握好小组讨论的时机,在需要讨论的时候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纠正,就能让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好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时机把握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依靠教师的素养以及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加以调整,才能让这种教学模式时刻注入新的活力,適应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伟.浅谈小组讨论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 (09) :224-225.
[2]唐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学周刊,2016(20) :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