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古城记载的慷慨悲歌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h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山古城不大,甚至可以说很小,是一座微型城堡。可是,就是这样一座城堡,却在历史上矗立成一道风景,矗立成一座碑。
   而今,时光已经过去600多年。
   600多年里,青苔已经蔓延在城墙的石头上;城头的雉堞,也已经满是沧桑。可是,站在这儿,站在垛口前,望着前面的大海,望着远处风起云飞,人,仍如面对着一段多变的历史,面对着一段跌宕的岁月。
   铜山古城因为烽火修建。
   铜山古城因为抵御外侮名垂史册。
   明初,就有倭寇驾着帆船,斜插倭刀,窜入中国,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等到朝廷派遣将军,带着大军,赶来剿灭的时候,他们又一声呼啸,扯一帆风,驾船而去,逃之夭夭。
   为了阻击倭寇,铜山古城应运而生。
   古城诞生于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
   古城依山,以石垒成,因为旁边有村子,名铜钵和东山,于是各取一字,命名为铜山城。时光,早已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朝也早已走进历史,走成一段风云传奇。今天,城仍矗立在山海之间,守卫着一片江山,一片青瓷世界。人走在城上,手抚垛口,看着远处海面上海鸥飞翔,与白云一起,消失在天尽头,思绪一时也走得很远很远,走向历史的深处。
   此城名铜山,后来的烽火硝烟证明,确实如铜铸铁打的一般。
   古城出现之日,就成为抗倭的堡垒。
   倭寇一次次来犯,一次次铩羽而归。
   尤其嘉靖年间,倭患格外猖獗,烧杀抢掠,每次侵犯,百姓被杀,或“流离迁徙,所在村落为之一空”。一代名将戚继光投袂而起,“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带着健儿,鏖战沙场,铁血来去,曾在铜山古城设置军营。晨曦浸透古城的时候,或夕阳映衬水面的时候,戚家军旌旗猎猎,戚将军大概常常站在这儿遥望远方吧。
   铜山城,成为倭寇的魔咒,成为倭寇心中的畏途。
   此后,陈焯更是在此设置暗鼎阵,大败倭寇,使其匹马不归。明臣路振飞、徐一鸣则依靠铜山海面的特殊地形,指挥船队,大败荷兰殖民者。
   一座小小的城,改写着历史。
   一座小小的城,屹立海疆,让入侵者谈之色变。
   古城不大,总长571丈,设东西南北四门,皆有石门额,上镌城门名为晨曦、思美、答阳和拱极。东门有月城,城上有一楼亭,如一戴盔武士,傲然耸立,日日沐浴着晨露朝阳,如瞭望海疆一般。古城里,则处处绿树耸立,绿色荡漾,有鸟儿的鸣叫一声声传来,珠圆玉润,流洒一地,带着一种清亮,一种清凉。
   人走古城内,如走在线装书中,鼻端流荡的是一种翰墨气息。
   人漫步其间,如走在一首明人的边塞诗里,耳边,总少不了金戈铁马之声,少不了号角胡笳之声。
   此城,几乎在明朝建立时就出现了,到了明朝大厦将倾的时候,再次在历史里凸显了它的风骨,它的铁血。
   明隆武二年,即1646年,郑成功驻军此处,打造船只,操练军队。尤其1661年,当郑成功戴盔披甲,率領大军扬帆出海,收复台湾的时候,铜山百姓更是纷纷放下锄头,从军远征,走向另一处御侮沙场,据《东山县志》记载,“铜山五百多青壮年随往。”
   而今,这些壮士伴着他们的统帅,都已走入历史的深处,只有一座古城,作为见证,矗立在这里,证明着他们的忠国之心和拼死御侮的决心。
   时光如水,人去人来,传奇继续。鸦片战争,这儿的军民用火炮和刀剑,大败英军。抗战时,他们更是凭借坚城,屡败日军。
   江山无恙,民族兴盛。
   那一群群健儿早已走向历史,他们若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而今,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水波荡漾,洁净闪光;船儿来往,笑语声声。这儿的人,有古城的刚硬,有着大海的柔情,他们将铁血柔情,水乳交融地糅合在了一块儿,就如铜山古城和古城外的大海一般。
   这,是铜山古城人的性格。
   这,更是中国人的性格。
其他文献
桃花运  我们都知道有个通常用来形容艳遇的俗语叫“桃花运”,但是如果问起这个俗语的最早出处却未必人人皆知。它讲的是唐朝诗人崔护的故事,根据唐人孟綮《本事诗,崔护求饮》记载,崔护是个姿质甚美而且孤洁寡合的小帅哥,由于在会试中成绩不理想名落孙山,便于清明节那天独自跑到城南去踏青。崔护是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及第的进士,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次出行发生在他考中进士之前。农历三月三是中国传统的踏青节,在此前后未婚的
咫尺天涯  见  便是咫尺  不见  便是天涯  陌路风清  转身  便是迢迢  夏是年轻  眨眼  便是蛩响衰草  等不起的  生命枯萎  浪敲沙滩  风挽长裙  窗帘外  鸟在蝉鸣中午睡  书抱着字  不松开  松开  便成灰烬  漏断人静时  无相见  未必  无怀念  把一程程过往  腌制  生活变淡时  打开,佐餐  梅雨季  夜风润凉  蛩响深草  蛙鼓池塘  抱影,无眠  亮燈向晓 
我和村主任走进沙河村时,看见李娃在晒玉米。   村主任说:“这就是贫困户李娃,是个能人,就是孩子多,加上父母有病,生活比较困难。”   村主任又说:“媳妇嫌李娃在家土里刨食,气不过,独自外出务工了。”   沙河村位于平原腹地,沙河穿村而过,这里独特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种植水晶梨。我是驻沙河村扶贫第一书记,今天来就是想让贫困户种植水晶梨,脱贫致富。   “今年收入怎么样?”我问李娃。   “
30年前,一个8岁女童的“大眼睛”望进了千万人的心里,让“希望工程”被大家熟知。“希望工程”30载,有多少因为贫困而辍学的孩子,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重拾了希望。有多少贫困山区教育为之变化,有多少贫困孩子的命运为之改变,唯一不变的是汇聚的爱心依旧传递。  “丁香绽放”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助龙江学子实现梦想  在改革开放40周年、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30周年、哈尔滨银行成立21周年之际,201
把热爱献给教育,终生无悔   刚开始工作,他被分到了离家二三十里外的长红小学,面对的是陌生而破旧工作环境,通勤往返五十多里乡下泥泞的土路,但他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全新的教育教学中,也开始了漫长的班主任生涯。8年间,在工作中他肯挑重担从无怨言,当班主任教语文、数学,由于农村学校师资不够教师缺编,还兼教过思品、劳动、科学、健康等学科。爱人怀孕期间患严重孕高症、孩子生病、父亲4次住院,他都没有因为一己
天上的云开始多了铅色,又浓又矮,几只喜鹊从枝头俯下,飘到地上,跳几步,尾巴翘翘,又跳几步,尾巴又翘翘,米糠似的雪屑飘起来,落在土上,只湿一丁点。渐渐地,白絮开始纷飞,撒着欢儿、打着旋儿,天地一片动感。  雪落乡村,一切都罩在洁莹里,偶有鸽子腾落,像天上掉下几颗宝石。一只公鸡,很绅士地踏雪踱步,爪子不时前蹬后刨,找散落的粮食。院里有许多玉米还没脱粒,横躺竖卧地“囤”着,密密排列的籽粒挤得生热,雪凉凉
早听说雅鲁藏布流域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它是藏族文化的摇篮。带着儿时的许愿,带着一个瑰丽的梦,我如愿以偿地得以在那里静心徜徉,感受“天河”带来的绵绵细语。  板块缝合带   汽车载着我们往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开去。左边,远远的地平线上,是喜马拉雅山连绵不断的锯齿形山脊,脊顶被冰雪覆盖着,银光闪耀,山腰呈现闪烁不定的天蓝色……我正陶醉在美丽的景色中,身边的同事忽然问我:“你知道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
关上电脑,收拾完办公桌上的杂物,她的眼皮已经沉重地抬不起来了。随着三三两两的人走向电梯,电梯里的人几乎都阖目不语,已近午夜时分,谁能不困呢。到了一楼,陆续走出写字楼,鱼一样游进深深的夜色里。  午夜的街灯迷迷蒙蒙似有几分醉意。她站在公交站牌前,一次次屏住呼吸抵挡住迎面而来热燥的汽车尾气。  Y201路公交车来了。她抬脚上去。刚坐上,车子晃晃悠悠地向前慢行,她就歪在车窗上,瞬间昏昏沉沉了。  车停住
“日饮一斤酒,日吸一包烟,吃喝不忌口,如此几十年”。这是对唐宗生最贴切的描述。44岁的他,可是村里的名人。因为年轻时走南闯北,见识多,自然受到村里人的尊敬。谁家有个大事小事,都爱找“老唐”商量。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求人办事,从不涉及到金钱。只需备上一桌菜,一壶酒,既不显得生分,又能表达感激之情。  唐宗生回村的这几年,佳肴酒局就未曾断过。小到夫妻吵架,大到长子升学。无论什么事,村民们都想让他帮忙
一见钟情,穿越十个村庄的爱恋  1999年9月的一天,家住湖北仙桃市通海口镇永长河村的熊庆华去河边画画,他将随风摇曳的金黄稻田、畅游于碧水之上的鸭子、嬉戏的孩童都收入画中……“你画的真好啊!”熊庆华循声转过头,只见一个长相秀美的姑娘正向自己走来。  女孩名叫付爱娇,1977年出生,比熊庆华小1岁。当天,她和女伴骑车30多里,穿越十个村庄来到永长河村,只为见见熊庆华这个十里八村无人不知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