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体的贝叶经元数据元素集设计研究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3g3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贝叶经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数据库、VR、GIS等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已得到了普遍应用,为贝叶经的数字化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通过元数据能够形成对数字贝叶经生成、捕获、处置、保管的全流程监管,元数据元素集设计是贝叶经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文章基于本体理论和方法,以本體概念模型为框架,提炼贝叶经的核心元素以及各子元素,分析元素关联,构建起贝叶经元数据核心元素集,目的在于为贝叶经的描述提供统一标准,为不同机构贝叶经的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贝叶经;元数据;本体
  分类号:G273
  Research on Metadata Design of Palm-Leaf Scripture based on Ontology
  Guo Yanl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Palm-leaf scripture is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 At present, digital technologies such as databases, VR, GIS, etc., are widely applied i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dig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alm-leaf scripture has certain prerequisite. The whole-process supervision including creation, capture, disposal, and storage of digital palm-leaf can be formed. Metadata standard is the key and foundation of the palm-leaf scripture digit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ontology and related methods, this paper extracts the core elements and their sub-elements, analyzes the element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constructs the palm-leaf scripture conceptual model, and designs its metadata specification based on the model.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 unified description standard for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during their dig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Keywords: Palm-leaf Scripture; Metadata; Ontology
  贝叶经是一种以贝叶(棕榈科植物的叶片)为载体,以刻写为主要记录方式,以梵文、藏文、巴利文、傣文等语言拼写,以佛教典籍为主要内容的文献遗产。大部分贝叶经形成于公元8世纪至14世纪,其独特价值受到宗教、图书情报档案、民族、语言、美术等多学科领域关注。2021年3月,以CNKI为平台,以“贝叶经”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结果为111条,经过人工分析,去除重复性、主题相关性较弱的非学术性记录34条后,对77条检索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学者们对贝叶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贝叶经的多元价值,焦云宏、王明姣研究了贝叶经的宗教、文化、生态、教育和经济价值在傣族社会中的具体体现[1];王明娇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傣族地区民众对贝叶经价值的认知状况,详细阐释了贝叶经的多种价值形态,并对价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第二,贝叶经实体保护与修复,如黄晓霞、张美芳针对贝叶经手工修复较为粗放的现状,提出对修复行为开展风险评估,避免破坏性修复[3];唐龙以西安大雁塔慈恩寺贝叶经的保存为例,研究真空技术在有机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4]。第三,贝叶经制作技艺传承,解梦伟、侯小锋实地调查了西双版纳勐罕镇傣族贝叶经的制作技艺,详细介绍包括取材、煮洗、晾晒贝叶、修整贝叶、压平、弹线、刻写、上色与保存在内的整个制作流程,并提出制作技艺传承人培养、档案化管理、数字化保存等建议[5];黄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研究了贝叶经制作技艺的建档工作[6]。第四,贝叶经信息编目及图像处理,钟卿等针对贝叶经图像背景不均匀及字符与背景颜色对比度较低的问题,提出图像增强与Sauvola算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得到清晰的二值化结果[7];罗平尝试利用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ccess资源描述与检索)标准对傣文贝叶经编目[8]。
  可以看出,学界对贝叶经的研究是持续且稳定的,但互联网时代涌现出来的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思维尚未“造福”贝叶经,贝叶经在宗教研究、历史研究、生态保护、教育、文化传承、和谐社会维护、对外交流、旅游发展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尚未充分彰显。从实践上看,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馆藏机构将贝叶经视为“镇馆之宝”,出于实体保护的需要,藏而不用现象普遍存在。数字环境下,开放、协同、多样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为数字贝叶经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即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揭开贝叶经“神秘的面纱”,使其走出特藏室,走进数据化新时代。元数据设计是贝叶经走进“新时代”最为紧迫和基础的任务,文章基于本体的理念和方法,尝试设计贝叶经元数据元素集,为贝叶经数字化及数字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1 贝叶经元数据元素集设计的必要性


  1.1 元数据是贝叶经数据库建设的关键
  元数据即“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对数据进行组织和处理的基础,由于其包含关于数据结构、内容、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被作为数据生成、捕获、处置、保管等全程监管的重要工具。数据库具有强大的存储、管理、查询功能,也是未来贝叶经信息存储与管理的最佳选择。目前学界对贝叶经的研究大多基于实体,有关数字化建设的研究较为有限(仅限于拍照及扫描)。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将贝叶经以拍照、扫描等方式进行数字化采集,通过图像处理、OCR等技术对贝叶经数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转换成计算机可读、可存取、可利用的信息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这些贝叶经数字信息将成为数据库建设的原材料。数据库不是将某一馆藏机构贝叶经信息简单地组织和罗列,而是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个有序的、统一管理的集合体。贝叶经内容丰富、语言多样、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形成以及流传地域广泛,存储、管理纷繁复杂的贝叶经信息,需透过复杂表象,厘清其基本概念和相关属性,提炼核心元素集,为贝叶经著录、存储、处理制定统一规范,这是数据库建设和贝叶经信息利用的关键。
  1.2 元数据元素集是贝叶经信息整合的基础
  我国珍藏的贝叶经数量较多但较为分散,云南省博物馆及图书馆、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等地的档案馆、西藏布达拉宫、西藏文化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国佛教协会等机构以及收藏家手中均有一定数量的收藏 [9]。各机构都非常重视对所藏贝叶经的管理和保护,甚至将其视为本机构的“镇馆之宝”,由于所处地域及气候特点、机构性质不同,馆藏贝叶经数量及状况、对贝叶经的管理及采取的保护措施各不相同。因此,在贝叶经数字化尚未完全展开的情况下,设计元数据元素集保障各主体按照统一的框架对贝叶经进行描述和管理,可为不同主体资源整合提供基础,避免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提高数字资源建设的质量。在统一元数据元素集的支持下,各主体既是贝叶经信息的建设者,也能无障碍识读、解析、利用其他机构的贝叶经信息,进而不同来源、不同语言、不同形态的贝叶经可突破机构和地域限制,在跨平台、跨数据库的情况下形成集成数字资源体系,实现对贝叶经信息的整合。
  1.3 元数据元素集规范是贝叶经信息开发利用的保障
  贝叶经虽最早产于印度,但由于当地气候及保存不当等原因,大部分已经破损或丢失。西藏是我国贝叶经流入的重点区域,西藏常年低温、干燥的有利气候条件加之馆藏机构的重视,至今保存有千余函(种)、近6万页的贝叶经。贝叶经传入傣族地区后,加入了“此土著述”部分和一些世俗文书,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佛教的独特个案[10],傣族人民受贝叶经启发,还用贝叶来记载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11]。贝叶经是一种跨国、跨地区、跨民族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贝叶经的开发利用,能够拉近我国与邻国的距离,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贝叶经元数据元素集设计,为各主体提供统一的数字化建设规范,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贝叶经信息以数字化形态公布于众,保护实体不受伤害的同时充分发掘其在传统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突破空间、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界限,拓展开发利用的范围和深度。

2 贝叶经元数据元素集设计的要求


  2.1 反映贝叶经的特质
  贝叶经与其他类型文献遗产相比,在其内容、制作过程、载体材料等方面有特殊之处,贝叶经元数据的元素集设计需从贝叶经特质出发,析出关键要素,形成贝叶经元数据独有的核心元素集,将其用于贝叶经信息的著录、存储、处理和交换之中。作为一种依据性、基础性的编码体系,元数据的元素集并非无所不包,也并不过于强调个性化,而是从复杂的表象中抽离出能反映贝叶经自身以及管理特征的要素(包括描述其内容、内在属性及外部特征的描述元数据,描述其加工、结构、技术处理、权限管理等情况的管理元数据),以反映贝叶经特有的内在、外在属性及管理需求,为不同主体提供统一的、可操作性的框架,形成标准化资源库,便于今后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2.2 适当复用已有元数据标准
  目前国内外已经产生并得到实际应用的元数据标准较多,每个元数据标准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如DC(都柏林核心元素集)以简单明了、可扩展、语法独立、语义互操作性较强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同,VRA可视资源核心以描述可视文化作品及其图像资源而见长,FGDC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为数字地理空间数据文件提供通用的术语和定义集。贝叶经作为信息资源体系的一部分,是一类较为特殊的文献遗产,从资源描述、组织、管理的角度而言,与其他资源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元数据设计应理性分析贝叶经特色及管理和利用需求,适当吸收、应用、兼容目前流行的元数据标准,一来尽量提高元数据设计的效率,二来有助于将贝叶经信息纳入整个信息资源体系,融入社会信息资源建设之中,提高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贡献力。
  2.3 与利用者和技术发展协调一致
  作为信息整合的基准、工具和方法,贝叶经元数据包含较多元素,但人们对贝叶经的认识和利用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数据加工、分析的技术也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元数据的元素集设计也不是一劳永逸,而是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与用户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协调一致。贝叶经元数据的利用者包括贝叶经信息的组织与管理者(大多为机构工作人员),他们需要利用元数据对馆藏贝叶经进行存储、管理与保存,也包括基于科研、文化传承、兴趣爱好等各种原因而获取、利用贝叶经信息的主体,他们需要按照友好、简单的检索途径查找贝叶经信息和知识,而这些检索途径离不开元数据的支持。元数据设计既需立足于利用者当前的操作水平,又要考虑到未来利用者操作能力和信息需求的纵深发展。元数据功能的实现是离不开信息组织、内容揭示、數据检索等技术的支持的,而这些技术的发展是迅速且难以准确预计的,元数据规范需具有较强适应性,否则会影响到长期使用效果。   2.4 能够关联相关信息
  从内容上看,贝叶经不仅限于佛教经文,也包括天文地理、民情风俗、医药卫生、社会生活等方面,因此贝叶经具有多重属性,是真实的社会记录(档案学的角度)、珍贵的古籍(图书馆学角度)、难得的史料(历史学的角度)。除一些贝叶经被私人收藏家收藏外,大量贝叶经被保存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而这些机构同时还保管有大量的古籍、文献、档案等资源,以履行其社会职责,贝叶经是这些机构馆藏资源的一部分。从用户需求角度看,一部分用户会将需求限定在某种特定的文献类型,而大量用户会基于内容,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文献类型。因此需要以贝叶经信息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设贝叶经资源库,另一方面运用数据关联技术将贝叶经资源库与本馆的目录数据库、文献数据库、图像数据库关联,以形成集成、立体的知识体系。为此,在设计贝叶经元数据的元素时,需充分利用元数据映射资源与资源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联,优化机构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

3 基于本体的贝叶经元数据核心元素集设计


  本体论(Ontology)最初是研究存在本质的哲学问题[12],自引入到信息组织领域以来,因其对概念的准确表达和对隐含关联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广泛应用,如人工智能、知识工程、数字图书馆等[13]。贝叶经元数据设计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贝叶经实体,更重要的是揭示其知识内容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一个具有关联性的知识体系。因此,贝叶经元数据设计需要利用本体的理论和方法,对贝叶经所涉及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构建贝叶经信息本体概念模型,为知识组织奠定基础。
  3.1 贝叶经本体的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是元数据元素确定的基础,贝叶经涉及的概念主要包括贝叶经实体、主体、客体和文献。其中主体指与贝叶经信息相关的人物与机构。人物指在贝叶经的生成、管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个人,包括刻写者、捐赠者、收集者、保存者、保护者、数字化加工处理者、利用者、研究者等。机构主要指与贝叶经的生产、管理、研究、保护、利用等相关的责任部门,主要有馆藏机构、管理机构、研究机构等。客体指与贝叶经生成、保护、传承密切相关的固态实物以及在贝叶经生成、保护、传承过程中动态发生的事件。固态实物主要指贝叶经生成、管理、数字化中所需的原材料、工具、装具等。动态事件主要指围绕贝叶经进行的制作、保护、传播、传承、教育、展示、研究等活动,这些事件伴随贝叶经生命周期动态进行,需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加以记录。文献指以贝叶经为对象撰写的各种文献,既包括研究性文献,也包括管理性、科普性、报道性文献,如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报纸、政策、网站、网页、新闻报道等。



  3.2 贝叶经本体概念模型
  贝叶经本体概念模型的构建是以概念分析为基础,以图形的方法表示概念和概念间的主要关系,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示贝叶经的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
  图1中贝叶经本体概念模型对贝叶经、主体、客体、文献四个概念进行细化,体现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各主体产生、管理、研究、利用贝叶经,形成、利用文献,组织、参加、使用相关客体;客体以实物或动态的方式作用于、使用于贝叶经,被主体使用或需要主体参加;文献由各主体形成或利用,记录、反映或作用于贝叶经及客体。这些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成了以贝叶经为核心的知识网络。
  3.3 贝叶经元数据核心元素集的结构设计
  核心元素集是贝叶经元数据的核心,设计核心元素集首先要以贝叶经本体概念模型为基础,梳理出贝叶经涉及的相关要素,这些要素将作为核心元素的备选,包括贝叶经的名称、收藏机构及相关责任者、制作时间和入藏时间、收集方式、加工处理情况、公开展览或影印情况、贝叶测量数据、贝叶装订情况、夹板装帧情况、贝叶残损及修复情况、相关器具等。



  其次,确定元素集的构成。元素集是元素的集合,一个元素名称可能被用于不同的概念,但含义和用法会有所不同,通过释义对语义进行修饰、解释,确保元素的准确性和专指性。DC具有较强的复用性、可扩展性、可选择性、可修饰性,作为目前主流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元数据格式,被广泛应用到电子资源领域。贝叶经元数据核心元素集可在复用DC元素的基础上,结合贝叶经特质对各元素进行必要的删减、注释或扩展,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表1是以贝叶经本体概念模型为基础,针对贝叶经、客体、主体、文献及各自包含的子概念进行分析设计而成,其中客体中的动态事件(包括保护、科研、传承等活动)是需要通过文本、音视频等形式的文献记录下来的,因此将“动态事件”这一概念的元素与文献的元素进行合并,可减少重复。
  贝叶经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千多年前,贝叶经传入中国后不仅用来记载佛教经文,还逐渐发展成傣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记录方式,可谓“一叶饱含千年史”。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成为共识的社会环境和数据库、VR、GIS等普遍应用的技术环境中,貝叶经数字化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基于本体探索其元数据元素集设计,不仅从信息组织、序化的层面解决数字环境下贝叶经信息描述什么、如何描述的问题,揭示贝叶经所包含的知识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关联,从而将零散的、孤岛式保存的贝叶经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有效联结,形成一体化的资源体系、知识体系,在逐渐缩短与用户距离、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彰显魅力,促进文化遗产“走出庙堂,回到民间”。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抢救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9JZD040) 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焦云宏,王明姣.贝叶经典籍在傣族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 (11):62-66.
  [2]王明姣.傣族地区民众对贝叶经典籍的价值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6.
  [3]黄晓霞,张美芳.古籍贝叶经手工修复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4):106-111+126.
  [4]唐龙.真空技术在有机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J].文博,2014(8):72-74.
  [5]解梦伟,侯小锋.西双版纳勐罕镇傣族贝叶经制作工艺调查研究[J].名作欣赏,2019(4):77-78.
  [6]黄琴.贝叶经制作技艺建档现状与对策[J].兰台世界,2017(11):51-54.
  [7]钟卿,余鹏飞等.傣文贝叶经的图像增强与二值化方法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747-752.
  [8]罗平.资源描述与检索(RDA)与傣文贝叶经编目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8):486-488.
  [9]陈子丹.傣族贝叶档案略论[J].档案学通讯,2004(2):92-95.
  [10]巫咏红.民族档案之瑰宝——傣族贝叶档案[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395-397.
  [11]陈园园.论傣族贝叶经档案的发掘利用[J].云南档案,2011(5):25-26.
  [12][13]蔡璐,熊拥军等.基于本体和元数据的非遗资源知识组织体系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3):39-43.
其他文献
摘 要:1949年前后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大时代,顾颉刚的内心世界便是时代大潮与个人命运的真实反映。抗战胜利后,顾颉刚一度梦想做书业领袖和建立毕生的学问系统,却都被国事和家事打断了。面对时局,他在要不要“逃难”中纠结,最终留下来,向新社会看齐。1949年前后顾颉刚的个人经历是当时中国知识人的重要代表。  关键词:1949年;顾颉刚;内心世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政权从大陆败退到台湾
包公(包拯)、海公(海瑞)、施公(施世纶),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公正廉明”为民间传诵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官员,其中的“施公”便是清代漕运总督施世纶。施世纶以封荫出仕,先后任泰州知州、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湖南布政使、顺天府尹等职。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被调任漕运总督(又称漕督、总漕),任职期间,尽职尽责,在维护运道、调剂漕事、治旱赈灾等方面取得了卓然政绩。
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适应人才政策发展的流动人员尤其是留学人员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各地人才服务机构的建档工作等档案服务带来许多困扰与不便。文章通过三轮调查,以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例,分析了留学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映出的现行制度缺陷,初步提出了政策协同管理、规范标准建设与管理流程优化等对策。
摘 要:1948年开封战役爆发,处在战火中的国立河南大学因国民党军队的暴行,教学秩序被打乱,校园被摧毁,校内师生分裂,面临着严重的办学危机。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校长姚从吾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率校南迁苏州。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河大遵从行政指令迁校,实属无奈之举。  关键词:国立河南大学;南迁;苏州  1948年6月,开封战役爆发。因国民党军队破坏校园的暴行,国立河南大学(以下简称“河大”)在国
一、教材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作用(一)教材是衡量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有学者认为,教材对职业教育而言并不重要,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就没有特别重视教材,实际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教材是非常多样化的。不需要教材,仅凭借经验进行教学是学徒制时代的教学特点,而现代教学是离不开教材的,这是因为现代技能人才培养是以系统知识作为支撑的,而教材是系统知识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突发事件档案在留证、存史、资政和宣传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但突发事件档案资源的供需不平衡,制约了突发事件档案价值的充分实现。文章从突发事件的档案资源储备和需求特点出发,分析了突发事件档案分散保管与应急需求、零散保管和全面需求、属地保管与异地需求等供需之间的矛盾,提出构建“求全责备”的档案资源体系,选择“主体全宗”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专题化”的突发事件档案利用目标等策略,来应对突发事件档案的供需矛盾。
11月18日,崇阳县检察院邀请省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涉罪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和社会服务中心社工,共同参加3名涉罪未成年人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宣告会.rn2020年1月,夏某某、陈
期刊
人才对于城建档案行业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江苏省城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例,对城建档案行业面临形势、行业人才现状等进行剖析,通过SWOT矩阵分析找出对应策略,尝试建立城建档案人才培养路径模型,为城建档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摘 要:日军侵占南京后大肆燒杀淫掠,给城市公共卫生造成极大破坏。在国民政府及南京市地方政府撤离,日伪统治尚未完全建立的城市管理“空位期”,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及难民收容所在救助难民的同时临时承担起公共卫生管理职能,鼓楼医院作为南京城唯一运转的医院给难民接种疫苗,慈善团体和市民掩埋死难者尸体、清理街道。这些应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京的公共卫生危机。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南京安全区;公共卫生;危机 
物权法定原则作为我国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类型法定和内容法定之要求,确实太过刚性.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以地役权制度的包容性和宽泛性来缓和物权法定原则之刚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