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转型时期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然性教学方法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研究了国外学者在交际能力本质特点——突然性方面的认识和研究发展过程,并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能够真实提高学生实时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外语“听说无能”的现象,培养出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外语教育转型 突然性教学方法 应用型人才
  1.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在我国快速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适应“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外语能力是全球治理人才的一项关键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存在“聋哑英语”现象,学生整体感觉“英语好学口难开”。课题组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这可能与人们对交际能力的本质特征——突然性缺乏明确认识有关。突然性(suddenness)指的是交际能力的本质特性,是语言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在无准备情况下实时应答或交流信息情感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特点及决定这种能力存在的标志性根本特征。在应用语言学理论中,突然性与即席性、瞬时性、不可预料性等是近义词。
  2.“突然性”研究现状
  关于交际方法的本质特点性质或属性的方向问题,比较早回答此问题的是Paulston,Bruder(1976)等学者。他们在解释语法教学方法时,先向学习者阐释了什么是交际性练習,即一种练习是否为交际性练习就自然涉及它是否具备交际性质或交际特性,如果有,则此方法为交际性或交际式练习。此二人的评价标准是“1.为交际目的所说到的正常话语,或所学的语言在适当环境的自由转换;2.对回答没有控制;3.给出现实世界的真实信息(听者以前不知道的);4.还要具备谈话伙伴间自如交流时具体情景的交互活动(1976:9-10)。
  无独有偶,Stern(1992:183)等人在论述交际活动的分类时说:“课堂不可能再造自然环境下的生活的全部影响,但是它却可以提供生活的某些特点——而这恰恰是人们设计交际大纲的目的。我们可以用由大到小的顺序对这些活动加以排列,其范围从最接近目标语环境下的交际实际的活动一直到那些离此交际实际最远但仍然保留真实交际某些特点的活动。”我们可以把上述Stern看法理解为:研究了真实交际特点就必须研究交际能力特点,也就是说,交际能力也有本质特点。
  更早些的学者,如乔姆斯基等,虽然没有谈过交际能力特点,但Hymes提出交际能力理论以来,一些学者和教师在研究交际能力理论的过程中,常常会论述到交际能力特点之一——突然性问题,或间接地论述这一问题。比如Stern及其学生在论及课堂交际活动时,常常讲到真实交际行为及其特点和标准:“一门语言课程中的交际活动不一定都是课堂内的活动……有意安排的实地经历活动也能满足真实交际的三大标准:和本族人交往、和周围环境的接触、具有自然地运用语言的机会。人们也可以运用特意设计安排的实地经历……这些活动也非常近似自然交际……但他们仍然带有真实交际的某些特点,如话语的不可预见性和信息差距等”(1992:183-184)。
  这种能力性质命题的提出符合语言交际的实际,能够科学地揭示语言交际和交际能力的内在规律,是语言交际能力理论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发展。我们在进行外语交际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时发现,忽视交际能力理论中能力的本质特征——突然性(不可预料性、非预演性或即席性)的理论及其研究或许正是高校外语教育培养即席口语表达能力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课题组探索出了一系列可以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如交际问当先法、认同化入,随进随出法、“突杀回马枪”、类同传练习等技巧,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3.突然性教学方法
  (1)“交际问当先”法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外语实时交际时,交流双方中提问题一方更难。因为在交流时,交流双方要依靠问答使交流持续,对于问答双方,显然对于提问题的一方难度更大,因为提问大多要用疑问句,而疑问句在句式上、语法上更加复杂,要求更高。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英语口语差些的学生,往往提问题的能力也差。根据近几年的调查,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中,口语略差的学生在即席陈述所学材料时,无错误率达50%(即一半的句子基本无错)或以上,但在即席提问时,无错误率仅为30%。大四类似学生群体中,讲与问的无错误的比例也大致是这样。大二学生的类似情况调查更加令人深思:连一些平时口语很好的学生,被要求即席就某些图画或某些篇章连续提出五到十个问题时,毛病甚少或基本无错的人占不到30%。因此,我们发现了一个多年人们常常忽略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瓶颈”——提问能力较差,这直接影响了交际活动的开展,直接影响了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高。课题组成员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交际问当先,一问去千愁”的方法十分有效。
  我们提出“交际问当先”的做法,指的是学生要提高交际能力,先要会用英语提问题,在教学中经常会锻炼学生就一个陈述性句子、图画或者一篇小短文提出相关问题,这纠正了以往学生学习时常常使用的“内省式”、“单向式”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以我为主的学习策略。
  (2)“认同化入,随进随出法”
  “认同化入,随进随出法”是指在课文的口语教学中,注重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使学生时刻融入与教师的问答环节之中,达到“头脑风暴”的效果,讨论内容虽然与课文相关,但又可以发散很远。在适当时候教师及时暂停“头脑风暴”似的讨论,把学生拉回到课堂讨论内容之内,让学生时刻跟住教师的思路。这就是“认同化入,随进随出”。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就有关词语、有关内容引出课文外的材料进行深入理解,同时对课文讲授的内容也有深刻掌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用英语学英语、用英语进行思维同时迅速反应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真实生活中能够即席运用英语的能力。
  (3)“突杀回马枪”技巧
  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做到不断地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时候温习旧知识,并且在温故中出新。在教学中,我们常用“突杀回马枪式”的方法实现,达到培养学生即席运用英语能力的效果。上课时,教师会经常对一个新词突然提问旧词,对一个新句子突然提问旧句子、对一个新思想突然提问以前学到的旧思想等,这些问题都是课上教师即席提出、学生当场即席回答,强调的是学生应付突然提出的问题和快速应答的能力。这样做首先在于不给学生过多的思考时间,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即席应用程度,锻炼他们在真实交际情况下的能力。因为在运用已知信息表达新的信息、探索新知、创造性地运用,有利于培养真实情景中的交际能力。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泼,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能溜号。比如,高级英语二册第一课《斗飓风》中有很多重要词语与描写可以让学生介绍1997年吉林桦甸人民抗击洪水的业绩和赞扬1998年人民解放军令人难忘的战洪图。如果教师了解语言学的有关知识,讲同册第三课时,自然会让学生联想到词典编撰的描写主义与规定主义之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相关知识有效融合。
  4.结语
  希望本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外语教育转型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突破。
  参考文献:
  [1]Paulston, C. B.
其他文献
摘 要: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PDCA管理循环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基于此模式,从高职院校角度出发,优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管理,促进其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PDCA管理循环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现在高职教育实施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在广度和深度上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社会输送了许多生产一线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其在管理上一
摘 要: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四书”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将人文教育与课堂教学、课下活动、环境陶冶、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 人文素质 “四书” 高职大学生 路径与方法  近年来,我们针对部分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缺乏理想信念、宽容仁爱之心、责任担当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等问题”[1],构建“五个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全院开展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变革,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技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需要教师拥有并不断生成教学机智。本文通过探究“互联网 ”时代高校教师教学机智的内涵及特点分析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机智生成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探讨高校教师教学机智生成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 ” 高校教师 教学机智 教学策略  随着“互联网 ”的兴起,教育变得更开放,进
学生高雅气质的培养不仅是学问的深度,更来源于健全的人格和生命潜能的全面发展,它除了与生俱来以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后天不断努力和培养。教师作为陪伴学生人生初期最重要的朋
摘 要: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由于国内外语境、教学理念不同,留学生在中文语境下的学习,对其求学活动造成了双重挑战。本文以矿业安全类海外留学生在中文语境下的培养为研究目标,开展相关教学及教改活动,区分国内外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思路及方法的异同,寻找适合海外留学生同时具有中式教学特色的国际化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帮助留学生顺利接受相关专业教育,促进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应符合新时代的需要,面向行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教学中应将职业及岗位所需的经验及技巧融入到问题描述、问题分析、关键知识点、任
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重要讲话中指出:"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