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日记角度多

来源 :科普童话·学霸日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作文城里新建了“植物日记馆”,想到我很少写植物日记,为了提高我写日记的本领,扩大写日记的角度,我决定今天去看看。
  植物日记展览馆参观说明
  按照顺序看完展览馆的各种日记说明,只要写出一种日记就行。
  隔日观察日记
  “植物日记馆”里展出的日记,没有日记例子,只有文字说明。但花样很多!什么“隔日观察日记”“每周观察日记”“每月观察日记”“四季观察日记”……
  观察某些生长很快的植物,例如:在实验杯里发芽的种子,开放中的各种花朵,刚出土的幼苗等,按隔天观察一次,也能看出变化来,把看到的详细具体地写下来,就成为一则“隔日观察日记”了。
  每周观察日记
  观察长势比较快的植物,例如:早春豆类发芽期、蔬菜移栽恢复期、花草盆景开花期、树木春天长叶期等,每周观察一次,能看出变化和生长情况的,把看到的变化同上次进行比较,写成“每周观察日记”。
  每月观察日记
  隔一个月观察一次,变化很大而且明显,写起来每次的内容截然不同。例如:各种蔬菜、瓜果,有可能第一次写时是幼苗,第二次写时就开花,第三次写时,已经结果了!这样的“每月观察日记”,写起来十分有趣!
  每季观察日记
  生长变化较慢,在短期内,很难看出变化和生长情况的植物,可以写每季观察日记。不管生长变化多慢的植物,时隔一个季节,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树木,春季枝嫩叶绿,夏季葱绿茂盛,秋季转黄叶落,冬季露干秃枝——一年写上四则日記,也是各有特色的。
  看完了“植物日记馆”,想到我家附近的槐树林,我写下了一篇每季观察日记。
  槐树林的四季
  春天,槐树林里的蒲公英开花了,翠绿的草地上铺满了那金灿灿的小花,到了四月中旬,槐树枝头结出了精灵似的小花苞。“五一”前,花就全开了,像一串串风铃挂在枝头。
  夏天,槐树林枝繁叶茂,撑起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人们投下一片片浓荫。晚上,槐树林里静悄悄的,你听!从石子小径上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那是人们在悠闲地散步。
  秋风吹过,槐树悄悄地脱下绿裙子,换上了金灿灿的黄毛衣。树枝轻轻摇摆,叶儿似蝴蝶飞舞般飘落到地上,为大地妈妈盖上了一层黄绿相间的毛毯。我踩在“地毯”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就像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
  冬天,大雪如约而至。“秃头”小树一夜之间长了一头白发,披上一身雪白的羊皮袄,像一位白发老爷爷,拄着拐杖挺立在苍茫的大地上。
  留下一篇日记,我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认真写植物日记。我高兴极了,念着自编顺口溜走出了作文城。
  植物日记角度多,
  四种类型变化着;
  隔日每周每月记,
  一年四季知多少!
其他文献
摘要:黄土高原地区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易发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损毁农田,威胁农业生产安全。以山西省古交市为研究区,采用信息量耦合二元逻辑(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工具,在划定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的基础上,开展古交市基本农田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古交市地质灾害极高、高、中、低易发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9.70%、12.27%、21.
摘要:农业种质资源是支撑农业科技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江苏省种质资源工作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前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时期。经过80多年的努力,江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建成47家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圃),形成了“四位一体”、库圃结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保护体系,显著改善了种质资源保藏条件,收集并安全保存
结合山水、人物表现临泉山居、名士雅集的绘画在五代、北宋间即已开始流行。至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以山水图抒写心绪的文人画巅峰。明清以降,描绘文士生活的图像变得更为多样,在一大批被归为山水画的作品中,携琴访友、策杖寻幽、溪亭清谈、临流品茗……其中点景人物虽然身形微小、面目模糊,却具有鲜明的象征姿态,为山林赋予清逸高迈的人文主题。被视作身心归宿的园林书斋图和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的文士肖像画,成了这一时期
脍,最初并非专指生鱼片,而是指切薄、切细的肉类。有关脍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根据甲骨文和考古资料判断,被加工成脍来食用的肉类,多为羊肉、鱼肉等,其中鱼脍多见于平民的餐桌。到了西周,情况有所改变,脍被当作一种尊贵的食物,用于祭祀、会盟等重要场合,鱼脍的地位也随之大幅上升,开始频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  《诗经·小雅·六月》中,就记录了西周末期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西周时,异族入侵中原,以北方猃
《童思妙笔,耕绘奇境—西方插画师作品展》于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2月28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展出。此次展览是中瑞建交7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由清華大学艺术博物馆、瑞士想象力大师艺术基金会、瑞士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展览汇集了一批具有卓越创造力的、杰出的欧洲和美国插画艺术家的近180件精彩作品。其中不仅包括为故事书配绘的插画,还有经典的童话故事以及作者的原创故事。有一些作品涉及
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正在大规模地下移。孔子没注意到技术、文明平台演进的意义,他的“唯上智下愚不移”看似有理,其实则误。在权力独大之前,知识也曾散布于人类每一个个体,由其自信自觉地发明、发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即言此象;后来,权力绝地天通,民众既不能看天,也无在大地上自由迁徙行走的权利,知识由权威发布,万众只有深入学习的义务了。  关于节气、天文历法等知识也是这样为拥有权力者或其他少数
一  烤制食物是人类由吃生食向吃熟食转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由于植物性食物的短缺,人们被迫从食素转为食肉。先祖们不具有食肉动物那样的消化系统,生肉不易消化,不能被人体充分吸收。而肉烧熟之后,不仅富有脂类的香味,且易于消化和吸收。人们偶然食用了被火烧过的食物,又经过反复的实践,于是,最原始的烹饪技术——烧烤便产生了。  烧烤古时称“炙”。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将“炙”字解释为“
某高中学生宿舍,女生们正叽叽喳喳地聊着天。  “XX 性格好孤僻啊,总是一个人走。”  “肯定是因为没有人喜欢她,才没有人愿意跟她走的。”  “她那么奇怪,谁会喜欢她啊?”  “就是,就是。”  ……  时间从这些叽叽喳喳里悄悄溜走了,女生们的话题不知转换了几茬,曾被当作话题中心的女生风风火火地进来了,随即被另个女生拉到一边说起了悄悄话。  等悄悄话说完,女生回头瞪了其他几个女生一眼,道:“我来了
御咏文渊阁诗墨 最长15cm 厚1.8cm 高4.9cm 清  风流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所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  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镜头里的徽州,千数以上的大村小庄,依山傍水,苍翠入眼,山色连天,翘角的白墙,灰色的屋瓦,沿着青石板小路勾勒出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  墨出徽州,独步天下。提到徽州,便会让人想到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
摘要:从发生典型病理特征的兔流行性腹胀病死亡兔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产气荚膜梭菌,命名为SD14-02。经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比对和毒素型特异性PCR等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和分型,结果显示,分离株SD14-02为革兰氏阳性杆菌,生化鉴定显示其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的生化图谱。经系统发育分析,SD14-02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产气荚膜梭菌位于同一分支。经毒素型特异性PCR方法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