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文·入景·入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深厚,极具韵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瑰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古诗启蒙学生心智的做法由来已久,小学教材每一册中一般都会编排二至四首古诗。高质量地教学这些古诗,让学生走进诗歌的天地,领略古人语言的无穷奥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入文——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无论何种篇章,首先得让学生感知其外衣——语言文字,理解、领悟及背诵,都得以此为基础,古诗更是如此。无法想象,寥寥数十字都不能念通的学生如何深入诗境!教学一首新诗时,我们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入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上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把诗读通读畅,自读,指名读、范读、分组读、齐读,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反复训练。遇到难读、难写字及停顿容易失误处、语调把握不准处要给以重点指导。
  如《峨嵋山月歌》,诗题的停顿容易出现分歧,教师先别忙下结论,听听各种读法,再带领学生读读全诗,看看画面,就不难让学生知道,诗中描绘的主要是峨嵋山的月亮,比较之下,“峨嵋山—月‖歌”的读法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指导朗读诗题这一环节中,学生便不知不觉入了文。再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生字,学生易误读成“凝”,可通过“疑”和“凝”的字义辨析,明白作者李白为气势宏大的庐山瀑布心折,竟怀疑瀑布不是人间奇观,而是天上的银河落了下来,学生在学习生字“疑”的同时,也初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另外,古诗对仗工整,讲究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学生在入文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古诗的音律美、节奏美。古人写作诗歌时很注意推敲,语言十分凝练、优美、传神,学生在诵读中也可以学习锤炼文字、优化语言、积淀语感。
  二.入景——于细节处见真章
  纵观小学阶段,古诗多不忘写景,或浓墨重彩,或清淡自然,或细细描摹,或粗略写意,不尽相同。对诗中所写的景进行深入探知,勾勒、还原、想象诗人眼中、心中的景,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入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句内容,体察诗人的心境,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教学杜甫所写的《绝句》时,我带领学生放飞想象,去绘出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两只体态娇小、叫声委婉的黄鹂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在翠绿如碧玉般的柳枝间欢快地跳跃,一行有着芭蕾舞演员那样修长身形的白鹭向着蔚蓝的天空飞去,“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向窗外望去,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白雪在阳光下闪着点点金光,耀人眼目,这样的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微风轻拂,柳条挠起了小河的痒痒,小河情不自禁,虽然身躯承载着从万里之外的东吴来的大船有点沉重,但脸庞上还是漾开了一个个笑涡。这幅画面中,黄、绿、白、青等色相映成趣,积雪、船只的静谧更衬托出黄鹂、白鹭的活泼,整幅画面层次井然,色调明快。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诗中的景象,学生在这些有趣的环节中逐渐入景,体会到了杜甫当时喜悦、愉快的心情。再如《江雪》这首诗,学生入景后,不难从飞鸟绝迹、孤舟独钓的画面想象出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凄凉。
  “景”入心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也更深入、准确,也为下一步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心灵相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入情——心灵的对话与碰撞
  古人写诗并非无病呻吟,而是要借景抒情或言志。西汉学者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以致灵动的诗句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喜,或悲,或浓烈,或绵长。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与诗人的情感共振,从而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时,我带领学生畅想了美丽的春景后,学生也和程颢一样,被美丽的春色陶醉,不知不觉走进了古诗所描述的境界。此时,我对作者程颢的情况作了一番简单的介绍:程颢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是理学的奠基者,与其弟程颐被世人并称为“二程”,作为一个理学家,他不像大多数的文人学者那样,多愁善感,无病也呻吟,他的诗作不少都是申述理学宗旨,透着一股严肃。见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趁机抛出了一个疑问:一向严肃的程颢怎么写出了如此闲适的文字呢?学生经过一番思维的碰撞后一致认定:春景太美了,游兴正浓的程颢太快乐了,他的情感就如沸腾的火山岩浆必须找到喷发口一样,由不得自己,此时宣泄于文字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在这番质疑后,学生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懂得了程颢,懂得了他“偷闲学少年”的痴狂,从而“识得其乐”。
  总之,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精心引领,因景解情,披文入境,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的美好境界。
  陈静,教师,现居江苏靖江。
其他文献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要能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完全摒弃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刻板教学”,主张教师要和学生展开丰富且全面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情感的感召下,促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情感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情感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教师通过自己情感、情绪的过滤性表达,将消极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新领域,它没有现定的模式可以模仿,需要每个语文教师进行探究和实践,笔者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想通过综合性学习课程来构建开放型的主体教学模式。  一.综合性学习的分类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内语文综合性学习,即结合课本这一“例子”,拓展课外,并加以延伸。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进一步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握美的特征,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现状及原因入手,对如何更好地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些方面作些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一.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审美的基础  阅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其审美教育的内涵。成功的泛读
小说名为“亲人”,可是若从亲情的角度来读,会有不少描写令人匪夷所思。亲情,是公认的合法情感,而且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显现模式。从这点来看,其实文学描写中的大量亲情已然是公共化的言说,而非个人化的言说了。而自我救赎,名字虽然高深,其实却是我们在人生路上都需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按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当你遭遇痛苦,靠别人的迁就、开导来帮你摆脱是靠不住的。我们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又该怎么做呢?个人有个人的
自从儿童文学诞生之日起,就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日益关注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化,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过程中也列举了《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诸多儿童文学作品,促使儿童文学发展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洞悉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也是小学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小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因此,深入研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儿童文
中国古典诗词凭借其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形象优美、情感美丽等美学特质而成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与情操,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美好的品格。所以,内涵丰富、形式优美、情感美丽、形象生动的中国古典诗词历来都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道亮丽的、不可替代的风景。既如此,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此探讨如何让中学生乐学古典诗词、会学古典诗词、会品古典诗词等教学策略。 
目前,名著导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或是放羊式无“导”而读,或背读浓缩的“残渣”,或僵硬的板块式灌输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大多是学生厌读、老师怕教,再加上考试指挥棒乱舞所致。经典阅读是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语文老师可从多方面进行名著导读:  1.促其真读,牢记名著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引读学生用心真读。如,指导写读书笔记、手抄报评比、组织名著片段话剧表演、名著影视观摩……浓郁的文学氛围,
“文章,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艺理论家曹丕诠释写作真谛。而今学生习作,生命意识淡薄,自由情感缺失,理性思维空白。鉴于此,笔者通过作文评价教学,使学生写作在评价中得以提升。  一.作文评价现状剖析  以往作文指导存在形式化、空洞化,作文评价限于概念化,形同虚设。教师层面,是批改作文,学生层面就是分数及评语。究其原因:当前江苏高考模式,语文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全面科学实施评价;其次,作文写作跟
清代画家笪重光说:“绘画不能绘其馨,绘水不能绘其声。”但高明的画家往往采用由实生虚的手法,激发读者联想,达到绘馨绘声的艺术效果。例如“踏花归去马蹄香”,有一位画家就画落红满径,几只蝴蝶飞逐于马后。以蝴蝶追逐沾满野花馨香的马蹄,这不是间接绘出花的香味了么?这样的构思的确不同凡响。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只画出山涧流泉中涌现出一些蝌蚪来,这蛙声就自然从纸上流出来了。诗画同理,古典诗歌就借
《春晓》是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醒来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百鸟齐鸣、百花齐放的春光景象,读来让人欣赏、赞美;可是作者在创作时,对于这样的春色是什么感觉呢?  “春眠不觉晓”,早晨睡得不知不觉了,为什么呢?这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白天太累了,二是晚上睡不好。对于隐居山林从事生产劳动的诗人来说,这两个原因都有。局促屋子里一冬了,春天刚来,人还穿得是臃臃肿肿,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