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21世纪的教师教育将加速展现新的风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培训只盯着“教什么”与“怎么教”这六个字做文章,这种培训方式称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其很快会把教师引向“失望的高原”,因此资深教师和新教师都不欢迎。在国外,这种师训取向早已被“实验——反思”取向与“生态”取向所代替。同时,教师教育的职前预备模式也要为终身模式所代替,以适应飞速变化的世界。
“汝要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当代教师可以把对陆游的这句诗的认同度来评价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如果今天的教师,学术视野与思想方法都仅限于本学科,试问谁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础学科知识及能力进行整合呢?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能力整合,创新又从何谈起呢?
从另一方面说,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德、才、识、学诸多方面。其中师德是核心,这不是陈词滥调。我们和孔夫子从事着同一职业,“达则兼济天下”。这个德要从“修身”做起,否则,就不会有持续的动力,也不能坚持“以天下为己任”。
新课改对当代教师的才、识、学都有更高的要求。这个“才”,应当是通才;这个“识”,应当是远见卓识;这个“学”,应当是博学。
正因为如此,当代教师教育就需要补一项重大的缺门——通识教育。
何谓通识教育?用香港中文大学甘阳教授在复旦大学所作报告的话来解读:“通识教育的根本是追问在任何时代、任何变迁下,最基本、最不会变的东西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训练出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包括对伦理问题、人生问题的看法等。”今天的国内普教界,在这些方面显然还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应对的方案。
甘阳教授所说的“最基本、最不会变的东西”大量积淀于人文经典中,其中就包括“最基本的思考能力”。这种思考能力,按笔者陋见,是一种由系统思想引领的现代思想方法论。令人惊异的是,这种思想方法论恰恰植根于古代优秀文化经典之中。所以《大学》、《中庸》、《论语》等都被列入通识课程中,其原因有二:一是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事理思想;二是其中提出的人际关系准则,其大量精华正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
可以预见,当代教师对通识教育存在巨大需求,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还有待开发,需要全国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归去来兮,通识教育!
“汝要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当代教师可以把对陆游的这句诗的认同度来评价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如果今天的教师,学术视野与思想方法都仅限于本学科,试问谁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础学科知识及能力进行整合呢?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能力整合,创新又从何谈起呢?
从另一方面说,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德、才、识、学诸多方面。其中师德是核心,这不是陈词滥调。我们和孔夫子从事着同一职业,“达则兼济天下”。这个德要从“修身”做起,否则,就不会有持续的动力,也不能坚持“以天下为己任”。
新课改对当代教师的才、识、学都有更高的要求。这个“才”,应当是通才;这个“识”,应当是远见卓识;这个“学”,应当是博学。
正因为如此,当代教师教育就需要补一项重大的缺门——通识教育。
何谓通识教育?用香港中文大学甘阳教授在复旦大学所作报告的话来解读:“通识教育的根本是追问在任何时代、任何变迁下,最基本、最不会变的东西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训练出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包括对伦理问题、人生问题的看法等。”今天的国内普教界,在这些方面显然还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应对的方案。
甘阳教授所说的“最基本、最不会变的东西”大量积淀于人文经典中,其中就包括“最基本的思考能力”。这种思考能力,按笔者陋见,是一种由系统思想引领的现代思想方法论。令人惊异的是,这种思想方法论恰恰植根于古代优秀文化经典之中。所以《大学》、《中庸》、《论语》等都被列入通识课程中,其原因有二:一是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事理思想;二是其中提出的人际关系准则,其大量精华正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
可以预见,当代教师对通识教育存在巨大需求,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还有待开发,需要全国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归去来兮,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