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激活的七大引擎与留人的奥秘(上)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员工遭遇职业天花板


  我和中大岭院的EMBA同学聚会时,有位同学把他对公司人才管理的一些想法跟我做了交流,其中有一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
  A公司是一家小型私营企业,主要从事手机零配件的销售和贸易业务。原公司业务总监小刘能力强、情商高、客户资源广,不仅个人业绩连续几年是冠军,也助推了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总裁对小刘非常器重,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对他大加赞赏。很快,小刘由普通业务员升任部门总监,又因为受到总裁的器重而在各平级部门中颇有地位。
  但是由于公司高层职位有限,小刘晋升的空间已到尽头,于是小刘向总裁提出辞职。他在辞职信上说,很感激公司的栽培,但他更希望追求自己事业的发展,所以决定离开公司。再三挽留之下,小刘还是离开了公司。小刘的离去让总裁无比恼怒,但既然公司已经不能为其提供更大的事业发展空间,对他的离去能过分苛求吗?更为严重的是,过了几个月,有知情人告诉总裁,小刘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并利用自己在A公司工作时建立的客户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经营着与A公司类似的业务。由于小刘在A公司曾经独当一面,许多客户和重要信息都由他一手掌握,他离开后,A公司其他人既不熟悉这些重要信息,又暂时无法担当起业务总监的职责,不少客户纷纷转向,与小刘的新公司进行合作。这使本来近期就业务不佳的公司面临更大的冲击。如何解决小刘离开后与原公司“对着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小刘这类骨干员工,除了晋升与加薪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激励办法呢?
  显然,A公司所遇到的管理者离职创办业务相近公司的问题,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小刘在A公司工作多年,但高层职位有限,为寻求个人职业的发展而辞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职场行为。同时,由于小刘具有极强的工作能力,又掌握着公司关键客户信息及一些社会关系网,独自创业具有先发优势——既可以迁移工作能力,又可以有效使用过去的客户资源及社会网络,避免“零基础创业”。因此,不少遭遇职场天花板的优秀人才,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从当前来说,A公司应该如何应对小刘与其“对着干”的问题?我认为,公司之间秉持“竞合”的原则,可以有以下两个方向:
  A.合作类:和小刘洽谈,毕竟过去同事一场,由A公司向小刘的公司注资,成为股东,双方在产品链、业务区域上优势互补,共同创业;或参考万科的“小草计划”,为符合条件、有意愿创业的员工提供数额不等的资金,同时提供合作方、专家等资源支持,帮助员工创业,以此扩大商业生态圈。“小草计划”是一种孵化创业的形式,依靠万科自身的资源,为创业团队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同时一系列规定也保证了该计划的可操作性:员工创业需有益于万科生态系统;创业员工需离职,但两年内可选择回归万科。
  B.竞争类:利用A公司自身规模优势,通过价格战、产品创新的方式,打垮小刘的公司,毕竟小刘才刚刚创业,公司规模较小;或与老客户洽谈,开出更为优厚的合作条件,重塑合作网络;再或者,直接通过媒体传播小刘背离商业诚信原则、利用原公司渠道恶性竞争的“白眼狼”行径, “撕破脸皮”,实施舆论宣传层面的进攻——不过,这样双方都难免“吃相难看”。
  从长远来说,一定要想办法杜绝类似事情的发生。公司
  一方面要培养及激励人才,另一方面又不能被人才所绑架。从这个角度来说,“激励”与“保留”是一套相辅相成的策略:不能激励过了,人也走了;也不能费很大力气留人,结果留下的却是庸人。根据上述案例,我提出六点参考建议(见表1)。
  下面,讓我们从组织激活的“七个引擎”角度,聊聊关于组织里的人才激励与保留问题。

引擎1:总报酬模型——员工激励的多样性设计


  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的公司有一个员工设计出一种新的工艺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有两个方法奖励他:一是给他3000元奖金;二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操作方法。你会选哪种?员工会欢迎哪种激励方法?
  答案显然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是收入比较低的基层员工,大概率会选择第一种;如果是收入偏高的中高层员工,他可能更倾向于第二种。这就涉及一个观点:激励要有多样性的设计。
  过去,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吸引或保留员工的大多是物质性的激励(工资),或者发展性的激励(升职),但现实不一定是这样。
  广东某家电制造企业的一个部长曾跟我说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他的部门里有三名员工,已经工作了五年多,打也打不走,骂也骂不走。我问他:“是不是每年都有加薪或升职?”他说:“没有,包括他们这些年的绩效考核也是在中等偏上,很少有专门的奖励。”我很好奇,“那你问没问过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走呢?”他说,“前一段绩效考核结束,我跟他们面谈的时候特意开玩笑地跟他们说,你们几个在这里也做了很久了,有机会可以出去看看。结果他们说,我们是不会走的,除非公司搬家了。”——试想,如果你像他们三个一样,家就在公司旁边,上班只需要步行五分钟,你会怎么看待这份工作呢?

表1 面向未来的组织激励策略(建议)


  这个答案很有意思。我们可以说,这三个员工就是冲着家庭与工作平衡,或者稳定来到公司的。但如果他们从事的恰好就是一些维稳型的工作,如行政、服务,且对事业没有更高的追求,那么追求稳定又有什么错呢?只要他们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工作,他们就是“人岗匹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吸引或保留员工的,除了工资优厚或个人发展,至少还有稳定或其他要素。   达尔文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个生物圈存在的最大的稳定性,就是来自于多样性。在组织当中,员工的类型不同,追求也不同。即便是以“狼性”管理著称的任正非,也将员工分为普通劳动者、一般的奋斗者、有成效的奋斗者三类。
  经营人,远比经营事要复杂,它不能只靠一种方法,而需要靠一个系统。
  如果我们把员工看重的要素加以整合,就能得出一个基于多样性激励的模型:总报酬模型(见表2)。
  ●工资
  这里所说的工资,是指劳动合同里明确的“岗位工资”,不涉及福利、年终奖、股权等变动性激励收入。工资是很多管理者普遍意义上认为的员工激励的主流方式,但恰恰它的地位比较尴尬。通俗地说,一个管理工具,如果你觉得重要,我也觉得重要,但我们两人都说了不算,那么它就不应该成为主流的管理工具。举个例子,一个母亲对孩子说:“孩子,如果你数学考到98分,妈妈就带你去游乐场。”孩子问:“可以去东京迪斯尼吗?” 如果这个家庭很有钱,金钱这个“工具”是这位母亲可以控制的还好,但如果这个家庭每个月的工资总额不足万元,她能答应孩子的要求吗?显然不能。因为对她来说,金钱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支配的工具。
  企业内的管理者,都做不到想给谁加薪就给谁加薪,因为他们都说了不算。即便老板说了算,但他更清楚“节流”意味着什么。以工资作为主要激励手段,不仅影响利润,还会影响财务报表中的“股东权益”,必须审慎对待。就像行政工作是经营活动的一种保障一样,以工资为代表的物质激励,也是激励中的一种保障要素。如果要以它作为主流激励手段的话,那么自然是“越多越好”。
  ●福利
  福利是一种“比较出来的幸福”,在于管理者的创意和用心。它可能花钱,也可能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比如,某公司给孕妈妈们安排了每个月一次的“准妈妈课堂”,这是福利。如果A、B两家公司都有食堂,如果A公司的菜品比B公司好,那么大家就会说“A公司的福利更好”。
  我在跟一家地产开发公司的项目总团队交流时,提到团队福利建设,一位项目总滔滔不绝地倒苦水,说他的项目地点偏僻,从市中心开车上班都要近2个小时;中午想点餐,周围快餐店却少得可怜;再加上项目在建设初期,办公环境恶劣,大家都在板房里面办公,门口就是一片工地。他的结论是,这种条件,根本不可能搞什么福利建设,员工能不离职就不错了。
  我承认,这种情况的确比较“恶劣”,但福利建设永远在于管理者的创意。我是这样给这位项目总支招的:
  首先,在交通方面。可以想办法找上级区域公司申请班车;如果班车申请不到,可以盘点一下团队内哪些人开车,让开车的同事上班时捎带那些没车的同事,坐车的同事每月给开车的同事凑点油费;同时,开车的同事早上相互接人的话,可能会影响上班时间,那么作为项目总经理,可以找上级领导或人事系统申请,上班时间相对弹性一点,比如公司要求早9晚5,那么你可以申请早9点半晚5点半,这样在总时长上也不会有问题。
  其次,在吃的方面。如果点餐不方便,那就鼓励大家带餐,项目总拿出一点项目经费,买个微波炉和电冰箱,给大家带餐提供便利;如果大家不愿意带餐,完全可以从项目经费里抽出一点钱,从所在地的村镇上请一个阿姨帮大家做饭,解决吃饭问题。

表2 总报酬模型及操作思路


  最后,办公环境问题。办公环境是硬条件,无法改变,但完全可以做到“板房外面什么都没有,板房里面什么都有”,安排项目行政人员把板房内部好好布置一下,环境温馨一点,让大家有“回家”的感觉。同时,让行政人员买一些零食、简单的健身器材,让大家饿了累了可以调节一下。我有一个感受:办公区环境每温馨一分,员工下班时无意识加班的概率就提高一分。如果办公环境很恶劣,而管理者又无所作为,那么员工一定每天巴望着早点下班回家。
  福利建设讲究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因人而异,讲究管理者“有心”,就看你关不关心员工的需求,敢不敢想,会不会想。
  ●员工认可
  这是一个很强大的精神激励与行为引导工具。首先是“正负向”问题,管理者既要善于鼓励人(正向激励),也要善于批评人(负向激励)。有些人盲目照搬一些管理理论,说“表扬要公开、批评要私下”,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如果一件事情对团队而言,既重要且有重复犯错的概率,那么公开批评就是为了教育大家,这样会提高管理效率,也可避免发生遗漏后某些人重复犯错;而一件事情如果不那么重要,或没有重复犯错的概率,私下批评当然可以保全下属的脸面。但如果某个下属的脸皮薄到你公开提他名字他都受不了的地步,那么你还要不要无限制地迁就他而拉低你的管理效率呢?我的建议是,就事论事,选择你认为管理效率最高的打法——管理没有绝对公平,也没有绝对完美,什么都想要是最贪婪的,也最有可能是效果最差的。
  另外,员工认可还需及时。这是一个时间效率的问题。如果要认可员工,那么越早效果越好,越晚效果越差,甚至会被忽视。如果现场来不及,那就发个微信、打个电话、发封邮件,这些都可以在你想认可员工那一刻及时进行。这种意识很重要。
  人类社会当中的所有人,包括孩子,对于激励的及时性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敏感度。激励的时间效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
  ●工作生活的平衡
  坦白来说,这一点在现代企业中很难做到,很多年前就有员工说企业 “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 2019年,很多企业又被“996”推到了风口浪尖。即便是几乎不加班的企业,要想完全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公司不养闲人”。

表3 組织执行力弱的原因(含建议)


  既然绝对的平衡很难做到,那么通过“补偿效应”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最近团队成员压力很大,于是管理者带大家出去团建,吃饭喝酒唱歌宣泄一下;或者管理者出差回来给下属带些小礼物,如当地的特产、孩子的小礼品等。当下属正在埋头工作的时候,领导在他办公桌上放上一件小礼物,相信每个下属都会感受到鼓舞。适度、合理的“补偿”,是为了给团队成员有效地疏解压力。至于采取哪些手段,大家可以灵活应变。
  ●个人发展与职业机会
  这一点和工资一样,受制于组织资源的有限性。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形,故而所有员工越往上走,必然机会越少——职业发展机会就是一种“稀缺资源”。用林肯的话来做个类比:管理者只能在有的时间里,给所有人带来机会(阳光普照的小激励);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给有的人带来机会(特定的人群激励);但管理者没有办法在所有的时间里,给所有人带来机会(资源的有限性制约)。
  虽然机会有限,但希望却是无限的。“希望系统”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面对稀缺资源时“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问题。

引擎2:希望系统


  在进行组织内部管理的时候,我曾经把员工执行力弱的原因做了一个基本分析(见表3)。在上面的四个维度里,我们重点说一说员工的职业机会问题。
  前文说过,组织结构是个金字塔,员工越往上走,必然机会越少。除非改变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如扁平化、鼓励内部创业等,改变职业发展通道,或外部业务持续扩张带来新的机会(蛋糕做大),否则,在固有的结构之下,此类问题将长期存在。如果企业没有灵活的结构,也没有内部创业机制,该如何给员工,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的老员工带来机会与稳定度呢?
  ●机会有限,但未来可期
  我在北京一家传统企业做管理的时候,有一年,公司通过商学院培养了200个后备干部。结果到了年底,由于公司做轻资产转型,卖掉了很多项目,不仅难以给大家提供应有的职业发展机会,而且原有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在实行内部控制之后,200个人当中有60个人通过了岗位竞聘,获得了发展机会,其他140人只能暂时搁置。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如果因此造成人员大面积离职,那么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负向效应,既伤了这批后备人才的心,又变相传递给其他人一个悲观信息:即便公司培养了你,你还是没有机会。
  在人才项目总结大会上,我受分管总裁的委托,宣布通过竞聘的人员名单。这是一个挑战,因为一旦名单宣布结束,有一大堆人因此离职,那么我自己脸上也不好看,但我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创造出组织机会。总结大会前,我准备了很久,轮到我宣布项目成果时,我走上台,打开一张巨大的名单,跟大家说:
  “首先,恭喜名单里颜色为绿色的60位同事,你们通过了公司岗位竞聘,很快就要走上新的岗位了,这证明企业认可你们的能力。其次,我要更加隆重地恭喜另外140位颜色为紫色的同事。第一,恭喜你们多了位师傅,所有绿色姓名的人员旁边都有2-3位紫色人员,意味着绿色的同事必须成为这2-3位同事的师傅,师傅与徒弟双向评价、互相打分;第二,恭喜你们多了个方向,按照‘干部能上能下’的原则,绿色同事虽然即将发布岗位任命,但在接下来的半年考核期内如业绩不达标,依然可能会下来,由组织选拔紫色人员中的优秀人才接任,因此请紫色的同事继续保持奋斗;第三,恭喜你们多了个未来,你们这140位同事将会是接下来公司第一人才梯队,未来有任何管理岗位需求,第一步会先从你们当中择优提拔,你们进入了公司第一梯队人才库。当然,如果有人说,那我现在还是没机会,我跳槽算了,那我就替你觉得不值——因为你现在去到任何地方,都是个空降兵,需要从零开始,要突破更多的业务和人际障碍,但你留下来,你就是第一梯队,保持奋斗等着上就好了,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利好了。所以,我要隆重地恭喜大家!”

  这段话是我特意说给这140个人听的。很明显,我作为公司的一个管理干部,没办法生造出机会,但设计“希望”却是我可以做的一件事。事实上,由于我们做了这样的“希望”设计,当年年底,关键岗位后备的流动率依然保持了行业正常的水平。
  “希望系统”的本质含义,是指公司的发展机会总是有限的,而管理最大的难题,就是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去推动团队。让大家意识到未来可期,希望是无限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换句话说,管理者要会“讲故事”、成为“愿景规划师”。
  ●希望系统还意味着为人才创造“职业认可”
  按常规判断,物业管理、零售、保险、销售代理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线员工流失率是很高的,但我的小区保安却很稳定。有一回我跟物业经理聊天时,好奇地问他:“你们的团队这么稳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物业经理先是告诉我,他平时很重视员工关怀、跟大家同吃同住、关心家属等等。我说,很多同行也是这么做的,但依然流动率很高,你们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做法?在我的追问下,他打开办公桌上的电脑,找出一个PPT文档,映入我眼帘的是一行标题《门岗形象及工作须知》。这应该是一个很普通的保安培训材料,但当他翻开第二页时,我却看到了一幅画:在一个风景秀丽、庄园一样的住宅门口,一位女士从车里躬身探头出来,旁边一位西装笔挺、笑容可掬的管家正用手护着这位女士的头顶,而这位女士也面带微笑抬头看着这位管家。我问他,这幅图画是要说明什么?他说,我们在给所有保安员培训的时候,都希望给他们带来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我们明确地告诉他们,你们不是 “看門的”,而是我们楼宇的“管家”,你们看看这幅画,这个就叫管家。   我下意识地问:你们这不就是“画饼”吗?他反问道:“何先生,你在深圳住了这么久,平时一定去过香港或澳门吧?”这一下让我想起,当我在香港逛街迷路找商场保安问路的时候,那些保安的状态确实很像画中的“管家”,不卑不亢,谦和有礼。我想,也许在他们心里,保安和IT公司的技术人员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这位物业经理最后说:“我认为我们作为管理者,应该给每一位员工带来职业的价值感和认同感,不管他是谁、在什么岗位、收入多少。”
  这种“职业认可”,有效地规避了员工受外界影响而贬低自身职业价值的行为。
  ●“希望系统”还意味着为人才创造“比较优势”
  2019年,我跟一个零售企业的店长交流。他说,他们这个行业,基层员工收入低,社会认知度低,而且员工普遍对未来没有太大的期许、动力不足,所以人难招,有的干几年没啥奔头就回老家务农去了。于是,他经常在跟年輕员工吃饭时聊天,讲他刚来大城市的时候,住在五环外工厂旁边的小出租屋里,每天5块钱的伙食费,住木板拼成的小床,穷到用自己的秋衣秋裤盖着当被子。他说:“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虽然他们看到现在的我很光鲜,但当年的我还不如他们,他们只要肯努力,未来一定会比我更强。”
  这种策略属于“希望系统”当中的“比较优势”策略,通过让人看到标杆或榜样与自己同时段的对比,发现希望、建立起“比较优势”。这个策略由于卷入了一个比较对象,所以激发员工面向未来的动力就更有说服力。我给它起了一个心理学名称,叫做“希望疗愈系统”。
  试想,如果一个人毕业超过10年,参加大学同学会的时候,他会最厌烦、最惧怕什么?显然是同学“炫富”,因为这是对方带来的“比较优势”。当有位老同学,言必称自己做到了某五百强企业事业部总经理、年薪拿到了多少多少,肯定会让人极度不适,甚至会因为没有他这样的“机会”而感到人生很绝望。那怎么办?难道推开门去跳楼?当然不会。大多数人会找到自己强于他的地方,建立起“比较优势”,从而重塑信心。比如,他会在同学会之后跟自己说:“那个人有什么了不起,别看他赚钱很多,但天天累得像条狗,身体这么差,忙得没时间陪小孩,万一他小孩长大了不成器、败家,把他的钱都败掉了,那他不也是白干?——我们不比谁钱赚得多,我们比谁家孩子有出息。”回到家,他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摸摸自己小孩的脑袋,说:“孩子,你一定要努力啊,你是我的希望。”
  上面这个过程,我们虚拟推导了一个普通人的“希望疗愈系统”,它总能在人绝望的时候,通过差异化的“比较优势”,帮一个人重新建立起希望,避免本人走向绝望的极端——这就是“比较优势”的作用。
  (未完待续)
  作者 碧桂园集团原营销学院院长
其他文献
当前,东北地区出生人口持续减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导致人口总量衰减,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流入与流出两个视角,从全
最近我遇到了几件事情,都与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有关。我把这几件事串起来谈谈我的看法,也希望能给HR同仁们提个醒,以便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灵活应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合同终止要不要签协议  很多HR平时遇到协商解除劳动关系时,总喜欢签个协议,感觉签了字心里就踏实了。但是合同到期终止是法定事项,依法可以不续签,公司只要补偿金给到位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再去签协议,反而画蛇添足。  上海的相关规定和其他很多地
期刊
一、朝廷及精英阶层对晚清危局之认知rn乾隆后期伊始,清朝由盛转衰,及至嘉道年间,出现内外交困的危局.期间,嘉庆朝的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和道光朝的鸦片战争,集中暴露了清廷在内
期刊
【案例】  众所周知,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只有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司法实践中,用人单位若无法向司法裁判机构提供充分证据,将面临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的风险,但实践中仍有许多用人单位触碰红线。  2020年,应届毕业生小江在入职申通快递两个月后被辞退,理由是试用期工作结果不达标。今年年初,根据当地劳动仲裁委的仲裁结果,申通快递的行为已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向小江支付赔
期刊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马是促进早期中国不同文化圈相互交流融合的重要媒介,是中华文化显著符号之一.借助殷商晚期之前中国境内野马和家马出土简报及线粒体DNA检测结果
内蒙古部分高校蒙汉双语、蒙汉英多语教育同时并存,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提出新挑战的同时,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多语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关注.蒙古语、英语均使用拼音文字系统,
在现行全面两孩政策及其生育堆积效应减退的背景下,青年夫妇的生育意愿与行为已经发生了变化.本研究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选取其中54 719名已婚青年夫妇,以"双独"夫妇和"单独"夫妇为参照,对"双非"夫妇的生育意愿及其行为进行描述统计,利用交叉表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等方法对三类夫妇的生育意愿及其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三类青年夫妇的理想生育数量与打算生育数量在结构上较为相似,"双非"夫妇的多孩生意愿更强;性别偏好均以"无偏好"为主,但"双非"夫妇的"女孩偏好"较弱;近六成"双非"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城乡养老服务难题的“重点抓手”.针对我国居家养老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文章以养老需求为导向,从四个方面就深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展开分析.
北京:企业补缴2020年度社保费可按规定享受减免政策  【政策法规】  为进一步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参保单位办理2020年2月至12月阶段性减免政策执行期间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用补缴业务时,如参保单位符合2020年本市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条件,仍可享受对应的减免政策。对于2020年度纳入欠费管理的参保单位,在2021年3月25日前补缴2020年1月至12月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
期刊
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让人们从低端的、重复性高的手工操作转变为机械化、智能化的批量操作。比如我们日常的网上购物、外卖送餐,都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宅,整日对着电脑手机,甚至足不出户。《2020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在70前、70后、80后、90后这四个年龄段的人群里,有76.7%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其中,90后的健康自评分是最低的。专家指出,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