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kao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微视频为主要学习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其精髓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法有助于解决对话教学的简单化、浅表化等问题。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在当今信息时代,微课程教学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提供了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的权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一、微课程教学法的内涵
  微课程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内容。“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微视频为主要学习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1],其中的微视频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等)、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具有短小精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等特点。
  微课程教学法的精髓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意义。它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二、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李海林认为:“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全面进入高原期,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停留在理念层次上,还没有一个操作性的方案,新的实践体系和结构尚未成形。”[2]就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而言,虽然注重了对话,但对话存在简单化、浅表化等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启迪心智、陶冶性灵的“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为考试服务的快餐式的、浅层次的“扫读教学课”,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通过教师的明示或暗示,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准确地捕捉文中的相关信息,课堂上充斥的常是一些浅层次的“技术性”强的问题,学生缺乏真正的阅读体验;二是脱离文本,把需要细细品味的阅读课变成了泛泛而谈的“话题课”,课文成了跳板,课堂基本上是围绕“外在的言说对象”展开;三是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忽略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使“对话”流于表面,出现了关注“温度”、忽视“深度”的现象。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停留在浅层学习的状态,徒有表面的热闹而缺少内在的深度。及时地解决这一问题,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将有效地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真正培养具有时代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学生。微课程教学法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其独到之处。
  三、微课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老舍《想北平》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尝试运用了微课程教学法。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想北平》,通篇写的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念,处处闪耀着爱,时时流淌出真情。笔者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课前引领学生结合微视频《老舍的文学地图》进行预习,熟悉文本内容,并检查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课堂上带领学生充分品读,按文本的行文顺序进行鉴赏。
  根据学情,笔者设计以歌曲《念故乡》导入教学,导入语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人们对故乡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每当听到这首凄美、幽远的《念故乡》时,总让人想起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故乡是生命的脐带,更是精神的归宿,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故乡,陪着老舍先生想北平吧。
  导入后,依次抛出如下问题:
  【问题1】你认为作家心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探究两相对比的结果,主动投入散文鉴赏的发现过程,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问题2】老舍真爱北平,却为什么连续四次说“没办法,说不出呢”?这个爱真的说不出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合理地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剖析;同时,突出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眷念,也为下文过渡到“落泪”描写埋下伏笔。
  【问题3】假设你的故乡也是北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哪些景象?若你也客居他乡,会落泪吗?
  设计意图:提出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拓展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品读,然后,进行讨论探究。
  【问题4】“真想念北平啊”有什么深意?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品读文本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语文学习需要的鉴赏方法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总结环节,首先设计如下总结语: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乡思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假设若干年后,大家身在大洋那头万里之外的异国,或者处在秋雨笼罩的寓所之中的他乡,请想一想故乡,那时她会变得更加美丽。
  接着,让学生齐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送给学生一句话:“故土之思,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最后,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借助微信、博客、QQ空间等信息化平台进行互动交流。
  这一教学设计,以“爱”贯穿始终,而课前微视频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语文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进行教学后,学生反映:“喜欢微视频将文字直观化的方式,喜欢自己上网寻资料的方式,喜欢老师以此介绍更多优秀书籍、影视作品的方式,喜欢课堂外还能聊QQ、聊微信的方式,觉得学习热情有了,学习劲头足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微课程是方法更是资源,教师须合理有效地整合微课程和学生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并始终围绕文本,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组织教学。总之,微课程教学法为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是教师结合改革实践进行理性思考、提高专业素养并不断发挥创造性的空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6-51.
  [2] 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 语文建设,2006(3):7.
  [3]何克抗.微课程是教学模式的创新[J]. 电化教育研究,2014(3):3-9.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编者按:如果根据高中语文课程四项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拟由“语文积累、梳理与建构”“当代文化参与和探究”“整本书阅读研讨”“跨媒介学习与交流”“社会生活情境中的阅读与交流”“文学鉴赏与创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7个任务群构成。语文课程将按照学习任务和相关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并开展学习活动。为此,我刊特开
期刊
【摘 要】中考作文命题中的文体称呼存在着如下问题:以教学文体代替具体文体;记叙文概念窄化。中考作文命题文体考查存在偏向:极力推崇叙事抒情散文;其他写作形式及应用文考查失落;文学性写作的缺失。所以,中考作文命题在文体选择上的建议还是很有必要的,它让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得到“基本”落实,因为这个“基本”里包含着基础和本分,只有全面的、面向学生生活的语文写作
期刊
在花团锦簇的万象背后,却袭来无尽的苍凉——这是我阅读《繁花》后最为强烈的感受。金宇澄凭借此作,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繁花》故事发生在上海石库门背后的弄堂里,作者以工人子弟小毛、资本家后代阿宝、军队干部儿子沪生从少年至中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唤醒读者对20世纪60年代洋溢着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90年代声色犬马的流年旧梦。十里洋场的市井画卷缓缓铺开,繁花落尽,死神来临,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工人
期刊
有个叫乔班尼的男孩,每天重复着孤独而困苦的生活。一个仲夏的夜晚,乔班尼沉睡在山间的草丛中,登上了银河铁道列车。同乔班尼一起上车的是他的挚友柯贝内拉。于是就有了《银河铁道之夜》。这部小说充满了对星空绚烂的想象,所以我更愿称它为童话。《银河铁道之夜》的感动,对于孩童而言,或许在于那些瑰丽奇妙的想象,而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希望与执着。  有传言说乔班尼的原型就是作者宫泽贤治。宫泽贤治虽然是作
期刊
摘 要:根据诗歌“持也”和“陌生化”的语言特点,现代诗教学应从字词所表达的意义和它的词典意义的差别,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或张力。现代诗教学内容确定的途径是:究其“诗家语”,定目标;解密“反常语”,悟其情;在吟诵中还原,以声悟情。  关键词:现代诗;教学内容;意象  一、现代诗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一)诗者,持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诗者,持也。”[1]持,就是控制、节制的意思,
期刊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六年的语文教师,我从阅读钱锺书先生的著作中深刻地体会到:阅读是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它能让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积累知识,并始终保持那份积极探索与实践的教学激情。  记得还是在大学时代,我偶然读到钱先生的小说《围城》,于是一发不可收,每次去书店时,总是要在一排排的书架前细心地浏览,寻找钱先生的其他著作。工作之后,因为生活的困境而四处奔波,我耽误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时光。不过,那期间我还是陆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须有“生长”意识,立足学情诊断,建构一个富有“生长”性的语文课堂。“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建构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分析学生的“前阅读”,找到生长点;关注“学”的状态,激发生长力;评析学习结果,看精神生命是否增量。  关键词:学情诊断;“生长式”语文课堂;前阅读  美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教育即生长”:“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
期刊
摘 要:“深文”具有更丰富的探究资源,如果引领学生在“深文”中停留充裕的时间,可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在“深文”教学中,为学生探究能力奠基的策略有:以造境激发探究的热情;以体悟优化探究的方式;以碰撞固化探究的成果。  关键词:深文;探究;造境;体悟;碰撞  对于《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有一定难度且不在学业水平考试篇目之列的“深文”,不少教师往往不加思考地进行“浅化”处
期刊
摘 要:依照传统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教什么”和“怎样教”,而经常忽略“为什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基于评价先导的语文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整合目标、评价、教学活动于一体,解决教学无序的状态,而且有利于通过实时的评价来动态观照目标指向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落差,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来抹平两者之间的落差,更好地实现与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设计;评价先导;学习目标
期刊
摘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命制须突出语文性,贴近学生生活。从2015年的试题中,我们可以窥见2016年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一些特点:积累与实践并重;思维与表达并重;传承与创新并重;理解与审美并重。  关键词:中考试题;综合性学习;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中考的重要考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