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可见基础教育的成败,对我国下一代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方针和主要任务。如果说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主要途径的话,那基础教育在提升我国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关键词:基础教育;创新能力;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92-01
1. 基础教育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所以,归根结底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根基,担任着民族、国家创新发展的重任,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来说任重而道远。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可以说基础教育本身就蕴含了对于创新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是关键期,好的习惯、兴趣将会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生,并且制约人才的创造能动性。基础教育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优秀的高等教育,也就更谈不上创新。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对我国的人才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各种学科活动相结合,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大教育家都十分注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的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通过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批判性精神,并结合实践加以巩固,使创新精神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2.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
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如果不好好加以引导,会成为影响并制约其发展、创新的“绊脚石”。从里一个角度看,正因为儿童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的发展特点,使儿童不受因过多的制约,表现出比成人更多的创造力。因此,在这一时期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知识的启蒙与起步期,对知识、生活及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兴趣、渴望,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对新事物的创造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这一阶段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如何去绘制就决定了他会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正确的、适度的引导是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教育者把握好度的问题,一方面,过多的干预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接受的状态中,学生学得很苦、很累,最终只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对学生放任自流,让学生自我创新并不现实,因为,学生对于外界环境还处于一个认识不清的状态中,他们需要引导。比如:阶段性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集中注意力做事、扮演演戏较色、自制礼物等等,若在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话,学生在以后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用充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来看待以后的生活和实践。总之,基础教育阶段同样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的教育、引导是发挥创造能力的前提。
3. 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
成为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为什么每一届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很少有中国人的身影?中国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为什么那么少?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缺少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种类型人才的缺少,正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虽然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时间过程中并没有把创新能力当作对学生基本评价标准之一,谈及基础教育更多的对于应试教育的误读,这种误读把对于下一代的培养建立在对其创造力的牺牲之上。[3]首先,静态的应试指标缺乏创新,规范化、标准化的考评标准成了学生和老师们的枷锁。其次,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破坏创新,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从属整个教学流程,缺少启发式的、创造式的思考方式。再次,强制消化、记忆所学的知识抹杀创新,这种学习方式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创新最终只能是水中镜月。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当作主要任务,并贯穿至教学的始终。不能为了考试而学习,也不能把升学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既无法迎合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也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用探究和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这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创新是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担任学习的主要角色,这样他们能从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提问、鼓励基础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基础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源头活水。
4.结论
综上所述,一方面,基础教育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再次,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同样对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方面也有着是重要的作用。因此,继续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虽然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的探索,但是我认为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5.建议
(1)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2) 营造校园、社会、家庭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3)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4) 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5) 改进考试方式。[3]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71
[2]百度百科.基础教育[FB/OL].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68569/10650943.htm
[3]百度百科.创新能力[F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01641.htm
关键词:基础教育;创新能力;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92-01
1. 基础教育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所以,归根结底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根基,担任着民族、国家创新发展的重任,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来说任重而道远。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可以说基础教育本身就蕴含了对于创新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是关键期,好的习惯、兴趣将会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生,并且制约人才的创造能动性。基础教育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优秀的高等教育,也就更谈不上创新。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对我国的人才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各种学科活动相结合,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大教育家都十分注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的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通过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批判性精神,并结合实践加以巩固,使创新精神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2.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
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如果不好好加以引导,会成为影响并制约其发展、创新的“绊脚石”。从里一个角度看,正因为儿童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的发展特点,使儿童不受因过多的制约,表现出比成人更多的创造力。因此,在这一时期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知识的启蒙与起步期,对知识、生活及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兴趣、渴望,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对新事物的创造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这一阶段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如何去绘制就决定了他会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正确的、适度的引导是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教育者把握好度的问题,一方面,过多的干预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接受的状态中,学生学得很苦、很累,最终只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对学生放任自流,让学生自我创新并不现实,因为,学生对于外界环境还处于一个认识不清的状态中,他们需要引导。比如:阶段性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集中注意力做事、扮演演戏较色、自制礼物等等,若在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话,学生在以后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用充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来看待以后的生活和实践。总之,基础教育阶段同样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的教育、引导是发挥创造能力的前提。
3. 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
成为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为什么每一届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很少有中国人的身影?中国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为什么那么少?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缺少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种类型人才的缺少,正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虽然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时间过程中并没有把创新能力当作对学生基本评价标准之一,谈及基础教育更多的对于应试教育的误读,这种误读把对于下一代的培养建立在对其创造力的牺牲之上。[3]首先,静态的应试指标缺乏创新,规范化、标准化的考评标准成了学生和老师们的枷锁。其次,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破坏创新,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从属整个教学流程,缺少启发式的、创造式的思考方式。再次,强制消化、记忆所学的知识抹杀创新,这种学习方式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创新最终只能是水中镜月。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当作主要任务,并贯穿至教学的始终。不能为了考试而学习,也不能把升学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既无法迎合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也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用探究和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这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创新是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担任学习的主要角色,这样他们能从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提问、鼓励基础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基础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源头活水。
4.结论
综上所述,一方面,基础教育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再次,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同样对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方面也有着是重要的作用。因此,继续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虽然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的探索,但是我认为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5.建议
(1)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2) 营造校园、社会、家庭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3)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4) 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5) 改进考试方式。[3]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71
[2]百度百科.基础教育[FB/OL].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68569/10650943.htm
[3]百度百科.创新能力[F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01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