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的创业心路:我不是为了钱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ji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福耀玻璃發布半年报,不少数据均表现亮眼。这家上市企业的成绩背后,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海外发展之路是怎样的呢?

福耀玻璃半年报表现靓丽,净利润和海外收入增速最为抢眼


  8月20日,福耀玻璃披露2018年半年报。
  上半年,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0.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69亿元,同比增长34.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8.3亿元,同比增长35.74%;实现每股收益0.74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加34.55%。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在今年的形势下能够做到这样的业绩出来,我自己感到很满意。因为今年很多企业很难受,我们主要是靠新技术还有我们用户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今年中报比去年好,主要受益于海外投资,今年产生利润,去年是亏损。
  市值风云研究组负责人付彦龙:简单来说,这家公司上半年的表现,成长性是出于很多人的预期的,尤其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增速达到50%这一点,很多人对于这种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是没有这么高预期的。应该是可以匹敌一些好的科技类的公司了。
  福耀玻璃的半年报还显示,指标提升最快的是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提升34.8%;今年上半年存货的周转天数为96天,同比下降14天,营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为68天,比去年同期下降3天。此外,公司中期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股息4元,属于中报的首次分红。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陈向明:我们归功于三个方面,第一,我们公司一直以来有高效的预算管理的机制。第二,我们现在近两年来推动的丰田的精益运营的模式。第三,我们内部现在也在做着自动化跟信息化建设,这样跟我们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协同。
  报告期间公司市场份额得到进一步提升,公司汽车玻璃中国境内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7.15%,高于汽车行业产量4.15%的增速;公司汽车玻璃海外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2.31%,大幅超过中国境内汽车玻璃收入的增长。

曹德旺的创业心路:四十多年专注做一块玻璃


  从福耀玻璃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的业绩来看,无论是它的成长性、盈利性、还是经营效益和负债率,业内人士均认为此份财报亮点颇多。交出漂亮成绩单的背后是什么驱动力?而作为企业的董事长,“玻璃大王”曹德旺又有着怎样的创业心路呢?
  现年72岁的曹德旺自16岁起在街头卖过烟丝、贩过水果、还修过自行车,尝遍了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
  八十年代初期,在国内的汽车维修市场,从日本进口一块汽车玻璃就要一两千元人民币。40岁的曹德旺看到其中的商机,开始转战汽车维修玻璃,此后不久在汽车维修市场上,曹德旺用自己生产出来的汽车玻璃替代了日本的进口汽车玻璃。
  1987年,他用第一桶金建立了耀华汽车玻璃公司,即福耀玻璃的前身。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那个时候公司很小,我1987年组建的,那时候做维修市场,维修市场做完以后中国市场不够就拿到国外去卖它,最简单的就是做生意。那个时候我们只做维修市场,维修市场的量很少,那个时候做了20年的玻璃加起来还不能等于现在我一年的产量。

  1993年,福耀集团股票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中国同行业首家上市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福耀玻璃在主导国内汽车玻璃配套、配件市场的同时,还成功挺进国际汽车玻璃配套、配件市场,并在俄罗斯、美国建立了汽车玻璃生产基地,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制造商,同时公司还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链,避免原材料价格波动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我是从开矿做起来,把沙开出来,回来做玻璃,平板玻璃做完了再拿来做汽车玻璃,汽车玻璃做完还要装附件,我们现在开始做附件,就是跟玻璃相关件开始自己做,这样来提升我们的竞争力。
  在福耀玻璃半年报中,记者发现,福耀玻璃连续六年的毛利率都在40%左右。
  曹德旺告诉记者,这么高的利润率水平,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更得益于企业内部精细化的管理体系。
  如今年逾古稀的曹德旺,依旧保持着每天早上4点起床的习惯,他说,起来阅读,看资料,这样一天的时间就会被拉长。
  从1987年建立福耀集团至今,曹德旺一直在专注地做玻璃,始终没有动摇过,当记者问他为何能做到如此专注,而不去做金融和地产,不走多元化经营时,他的回答是坚决不考虑。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我认为那不是我的事情,他们说我很土,没有关系。他们说,互联网做P2P、做资金投融资平台,相信我可能会赚大钱。我说我不是为了钱,名声搞坏掉了,不要,坚决不做。

智能自动化改造,福耀玻璃实现转型升级


  正是因为长时间的专注和坚持,福耀玻璃才能一次次穿越经济周期,保持高成长,也给广大投资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如今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身处传统行业的福耀玻璃又如何做到与时俱进,今天的福耀和过去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其他文献
任正非这个70多岁的商业思想家率领着17万华为人打造的科技帝国似乎有陷入“中年危机”漩涡的危险,当然,大公司遭遇中年危机是必然的,克服中年危机也是可能的,关键是有没有智慧和勇气去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封邮件签发之前不久,华为刚刚出现一系列重大人事变动:新一届董事会成员诞生,孙亚芳辞任公司董事长,由梁华接替: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担任董事和公司CEO,不再担任副董事长一职,由原华为CFO、常务
你是个好人,可惜.......  通常情况下,这种句式的前半句都是在铺垫,后半句才是重点。  日前,网上传出杨柘已从魅族离职。黄章在魅族社区回应,“老杨是个有文化内涵有智慧的人,可惜有时意气用事造成四五月的负面风波。所以老杨现在担任CSO,李楠担任CMO。”  黄章发出这张好人卡,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他回归以来的第N次人事动荡,魅友的心也再次被他揪起,“魅族,你还好吗?”回到原点  提起魅族,人们能够
成立于1984年的联想作为中国企业的标杆与活化石,30余年一路过坎走来,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有颇多值得一说之处,而自1989年加入联想,至今依然统帅联想的杨元庆,一直已来临承受舆论压力颇大,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联想最失败的“掌门人”。在联想的坎坷征程中,杨元庆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1964年,杨元庆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培养了他严谨、坚韧的性格以及勤俭节约的习惯。学生时代的杨元庆非常勤奋
在沈阳铁西新区的劳动公园里,耸立着五尊劳动模范的青铜雕像,其中唯一来自科研院所的劳模,是中国机器人科研事业的开拓者——蒋新松院士。他是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被人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他在多种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创建了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中科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为我国机器人学研究及机器人技术工程化建立了基地。新松,在民族危亡关头诞生  193
从临时工到山东首富  邵仲毅的商界之路颇具传奇色彩。1992年,24岁的邵仲毅还是莒县外贸公司的临时工。两年后,自言不甘寂寞的他接手了一家只有十几人的乡镇小企业,开始艰难创业。富有商业头脑的邵仲毅用六年时间,把一家作坊式的吹塑企业,办成了一家生产5大系列、60余个品种的大型塑料加工厂,并被农业部等国家五部委确认为农膜定点加工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2003年,莒县国有企业改革,邵仲毅完成创业
第一炮  在联想投资(君联资本前身)做了近12年投资后,2015年,刘二海、戴汨和李潇一起创办了愉悦资本。跟大多数人对VC的认知不同,刘二海认为“VC是个小行业,苦行业”。  首先,新基金募资并不容易。2015年,刘二海和戴汨去美国募资,前一天晚上LP临时通知他们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在另一座城市见面。他们驱车两小时赶到后,最终对方却告诉他们不符合标准,没有商量余地就结束了。  不过也有给出支持票的L
不得不叹服的是温州人的吃苦耐劳以及经商头脑。  今天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温州往事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以温州人陈光为线索,以1920年那个时代为大背景,叙述了陈家三代人家族兴衰史的时代悲歌。  像陈家三代一样的,还有成千上万的温州商人:发迹于商品匮乏下的制造业,弄潮于城镇化催生的房地产、缺席了科技浪潮的互联网,迷失在荒诞的P圈和B圈。  2015年,温州模式三十周年再次引起了舆论的广泛讨论。纵观改革开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热映,让很多人开始关注白血病患者群体。  很多人不知道,在河北燕郊有个“小白村”,号称中国最大的“白血病”村。  “小白村”依附旁边的陆道培医院形成。每天都有大量的白血病患者和家属,从全国各地带着希望涌来,在这里等待奇迹出现。  高价、寻药、治疗,这些并不是疾病带来的全部。  能救人的,还有人心。  我采访了几个白血病家庭,在一个白血病的病友群里待了两个周,听到的最多的话是“拼
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  “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  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美誉,  中国前总理朱镕基称赞他是“做大事的人”  他,就是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金怡濂!  他推动并实现中国巨型计算机向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向发展,使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十亿次跨越到每秒三千亿次以上。  2003年他成为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唯一获奖者,2010年5月国际永久编号"100
热剧《延禧攻略》刚创下超150亿次的惊人网播量,独播平台爱奇艺却宣布要退出“流量大赛”:正式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一家流量巨头“向流量开炮”,在舆论场掀起了不小波澜,有人赞其魄力,也有人追问,为什么?  时下,“流量”俨然是互联网圈的高频词,代表着点击量的它,时时被用来佐证某作品或某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看,如何将受众注意力量化,并为行业交易、评判、管理等提供数字化依据,一直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