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地域特色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aost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史国情,基本内容已经较为成熟完备。而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对这段历史有了基本认知,其中文科类学生熟悉程度更高。如果在高校《纲要》教学中仍然讲授这些基本内容,虽有强化之效,却容易引起学生认知疲劳。此时,若能将《纲要》教学和地方历史有机结合起来,则可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进而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这对达到教学目的大有裨益。
  一、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必要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纲要》教学若要达到教学目的,仅仅由教师将教材内容讲授给学生是不够的,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国情意识,并对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透彻认知。此时,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非常必要。
  (一)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高校所在地是大学生新生活之所在。入学前,大学生即会对该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产生浓厚兴趣。入学后,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更是大学生参观、游览的选择。许多大学校园本身即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学生能够知之、乐之,使这些资源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这正可转化为《纲要》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身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近现代国史国情进行地域化的阐释,学生会感觉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如此则好似地方历史文化遗迹在“言传身教”,使历史的感染力增加不少。在此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基础上,历史借助许多遗迹渗入学生内心,这真实可信且可以捉摸的历史最具说服力。
  (二)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和认同感
  参与是提高注意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对高校所在地历史文化遗迹的游览参观,在《纲要》教学过程中会促其有参与之效,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由此得以提高。且由于学生对历史文化遗迹已有了解,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很容易被学生吸收、理解。而这些遗迹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话题之一。通过课堂内外的授课和讨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大为增强。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纲要》教学内容的认同感也会提高不少。这正是《纲要》教学的目的之一。
  (三)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联系密切,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是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素材,将特色学科建设与地域文化的特色人文资源紧密结合,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形成。同时,以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能够创造出大量关于地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发展。这为《纲要》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纲要》教学中的地域特色又为增强高校的地域特色助力不少。
  二、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方式方法
  《纲要》教学地域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高校所在地的地域特色,这是主要方面;二是高校所在地之外的学生家乡的地域特色,这是辅助部分。之所以有此主辅之分,主要是基于《纲要》教学地域特色,若能依托于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实物资源则更具感染力,高校所在地的相关资源正可发挥作用。而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异地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可为有益补充。此主辅之分也就决定了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方式方法。
  (一)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高校所在地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纲要》教学可利用的绝佳资源。它们真实地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史国情,组织学生参观、听取讲解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便利可行之法。教师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应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遗迹,指定若干学生准备好讲解词,并在学生参观听讲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使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此外,也可聘请若干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的工作人员走进《纲要》教学课堂,由他们结合当地资源对学生进行讲解。另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促使学生深入了解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考试命题时也可以增加试题的地域特色。
  (二)注意利用学生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异地生源学生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高校所在地资源有时并不能覆盖历史的不同时期。此时,异地生源学生家乡若有对应的资源,正可为有效补充。高校教师很难在短期内遍览其所在省、市历史文化遗产,而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则可迅速将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汇集起来。教师应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好这些学生課堂参与的内容,使其在介绍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如此,则能够为不同历史时期找到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载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纲要》教学效果。
  (三)积极开展地方近现代史研究,注重用地域特色阐释基本教学内容
  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纲要》教学,除了让学生、历史遗迹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之外,还应该从理论入手,积极进行科研工作,展开地方近现代史研究。《纲要》教研室人员应有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结合地域或各自不同,或主攻一处,均应积极研究,以丰富的科研成果为增强《纲要》教学的地域特色奠定基础。这也是“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题中之意。此外,《纲要》教师应与地方文化精英建立长效往来,可以邀请他们加入到《纲要》教学活动中来,使地域特色和《纲要》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注意事项
  增强《纲要》教学的地域特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故而在安排地域特色内容时,应该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注意详略得当。同时着重挖掘史实中蕴含的理论因素,并在讲述史实的过程中有目的地阐发这些内容,提高学生对国史、国情的了解。
  在《纲要》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地方史料在阐明基本国史国情的作用,如鸦片的毒害、太平天国战争、抗日战争等内容,有相关史料的高校即可使用地方史料阐释基本历史脉络。而这也是各高校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切记地方特色喧宾夺主,干扰学生认识基本国史国情。这需要《纲要》教学人员紧扣教材线索安排特色史料。
  此外,若一些高校某段历史资料特别丰富,可以在不影响完成《纲要》教学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开始专题讲座,向学生详加阐释,如广西高校对抗日战争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及湖南高校的《纲要》教学实践等。
  总之,增强《纲要》教学的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纲要》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实现《纲要》教学目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形成。
其他文献
概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相较于理论教学更为学生所青睐的教学内容,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抓住这一点,探索适用于自身的实践教学模式,紧跟时代步伐,
通过对江苏大学不同专业学生的调查了解以及对回收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以下问题:  一、从课程开始到结束,学生并未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中特”)课程中应当掌握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内化程度并未达到教学要求水平  随堂听课总结和任课教师给出的综合考核评价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毛中特”课程的学习滞留于知识点学习阶段,学生能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完成以书面考察为主要
期刊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核心是以“人”为根本,以教育人、引导人、转化人,引领释放正能量为出发点,以关心关爱、激励鼓舞作支撑,运用一切有效激励手段,活化思想政治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史志目录学著作,由于其在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目录学方面,对其文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结合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莱什纳领导力学院成员凯伦·莱维(Karen Levy)记得很早以前她妈妈曾说过:“看一看你的手.手是不是很神奇呢?人类的身体就是很神奇.”如此一来,莱维对生
期刊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十首古诗运用了丰富的植物意象,如“河畔草”、“竹”、“芙蓉”、“菟丝”、“女萝”、“蕙兰花”、“秋草”等花草意象,以及“柳”、“松柏”、“白
当前形势下,企业党委发挥“粘合剂、催化剂、润滑剂、防腐剂”作用,这就需要各级企业党组织发挥党建新优势,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党建,将党建视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为优势资
摘要:在国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必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不仅培养的是大学生的人格,而且奠定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基石。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德不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道中道德教育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
王粲为躲避长安战乱曾逃亡荆州,这时期去国离乡、前途未卜的遭遇与杜甫漂泊的经历十分相似.杜甫到他生命的尽头一直在荆湘之地,此期间共有十二首诗作提到王粲,杜甫在诗作中提
期刊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高频用词。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方向上的指导。而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落实,又必须依赖于具体的学科教学。在核心素养体系下,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教学的具体指导,既是对过去的三维目标的继承,又是超越。高中思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