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安然事件”的发生及《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逐步增大,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越来越多,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流派。
一、国外发展状况
从国外看,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其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公司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而是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成为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具体表现,并与企业组织形式的深化及治理机构的发展相一致。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责不仅包括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已将促进企业贯彻经营方针以及提高经营效率纳入其中。
英国是很早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结合的典范。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英国公司治理研究的高峰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会计造假和公司经营失败的出现,各种专门委员会也纷纷成立,以期规范经济秩序。其中比较有名的报告有: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1992)、拉特曼报告( Rutterman Re2port,1994)、格林伯利报告(Creenbury Report ,1995)和哈姆佩尔报告( Hampel Report ,1998)。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作为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 Turnbull Report ,1999),堪称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牌。
就美国而言,从1994 年的COSO 委员会报告可以看出,已经把内部控制提高到了公司治理的层次了,二者逐步开始结合起来。而后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更是将内部控制融入了公司治理层面, 治理层对内部控制全面负责。200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标志着对于上市公司进行实质性监管。该法案最核心的一个条款是404 条款,强调治理层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全面负责,并在年度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审计报告。
二、国内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综述
从2000 年以后,我国掀起了内部控制的研究热潮。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开始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内部控制,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也开始出现。
(一) 规范研究
刘明辉、张宜霞(2002) 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主张打破传统内部控制的狭隘性,拓宽内部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企业的资源管理控制。张炎兴(2001) 认为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会计控制观。
程新生(2003) 从会计控制的角度认为只有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朱荣恩、应唯、袁敏(2003) 认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负责,必须选择适当的控制标准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获取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最终的评价结果。
(二)实证研究
吴益兵、廖义刚、林波(2009) 重点从股权结构方面定量考察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作者选取了控股股东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机构投资者持股等解释变量,运用Logistic 方法实证了国有控股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更高;企业股权过于集中将弱化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改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在内部控制变量设计方面,李享(2009) 在《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一文中指出,内部控制变量主要设计为二元哑变量和多元离散型变量。如果内部控制变量用作回归模型的因变量,则相应地采用二项logit (或probit) 回归或多项logit (或probit) 回归。这对于我们从实证方面研究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来,我国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硕果丰盛,2000年到2006年主要集中于规范研究,从2006年开始,学者们着力于实证研究,以我国的经验数据证实相关结论。可以说先前的规范研究为后来的实证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其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学者的分析,我们得知:内部控制是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措施,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即经营权的有效控制并使之与股东利益相一致,只有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完善公司治理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而加强内部控制则是公司治理的保证。
作者简介:杨霞(1988-),女,汉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一、国外发展状况
从国外看,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其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公司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而是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成为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具体表现,并与企业组织形式的深化及治理机构的发展相一致。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责不仅包括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已将促进企业贯彻经营方针以及提高经营效率纳入其中。
英国是很早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结合的典范。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英国公司治理研究的高峰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会计造假和公司经营失败的出现,各种专门委员会也纷纷成立,以期规范经济秩序。其中比较有名的报告有: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1992)、拉特曼报告( Rutterman Re2port,1994)、格林伯利报告(Creenbury Report ,1995)和哈姆佩尔报告( Hampel Report ,1998)。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作为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 Turnbull Report ,1999),堪称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牌。
就美国而言,从1994 年的COSO 委员会报告可以看出,已经把内部控制提高到了公司治理的层次了,二者逐步开始结合起来。而后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更是将内部控制融入了公司治理层面, 治理层对内部控制全面负责。200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标志着对于上市公司进行实质性监管。该法案最核心的一个条款是404 条款,强调治理层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全面负责,并在年度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审计报告。
二、国内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综述
从2000 年以后,我国掀起了内部控制的研究热潮。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开始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内部控制,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也开始出现。
(一) 规范研究
刘明辉、张宜霞(2002) 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主张打破传统内部控制的狭隘性,拓宽内部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企业的资源管理控制。张炎兴(2001) 认为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会计控制观。
程新生(2003) 从会计控制的角度认为只有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朱荣恩、应唯、袁敏(2003) 认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负责,必须选择适当的控制标准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获取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最终的评价结果。
(二)实证研究
吴益兵、廖义刚、林波(2009) 重点从股权结构方面定量考察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作者选取了控股股东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机构投资者持股等解释变量,运用Logistic 方法实证了国有控股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更高;企业股权过于集中将弱化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改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在内部控制变量设计方面,李享(2009) 在《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一文中指出,内部控制变量主要设计为二元哑变量和多元离散型变量。如果内部控制变量用作回归模型的因变量,则相应地采用二项logit (或probit) 回归或多项logit (或probit) 回归。这对于我们从实证方面研究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来,我国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硕果丰盛,2000年到2006年主要集中于规范研究,从2006年开始,学者们着力于实证研究,以我国的经验数据证实相关结论。可以说先前的规范研究为后来的实证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其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学者的分析,我们得知:内部控制是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措施,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即经营权的有效控制并使之与股东利益相一致,只有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完善公司治理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而加强内部控制则是公司治理的保证。
作者简介:杨霞(1988-),女,汉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