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视角来探讨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通过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监督等方面着手,归纳出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作者简介:崔红云,黄山市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行政财务科副科长、会计核算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管理工作贯穿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监督,是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与看法。编制提供真实依据,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提供准确数据。
三是要合理选择和运用预算编制方法。在预算编制的方法上,应打破“基数加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结合部门职能任务以及现有公共资源的配置情况,将各预算单位进行分类分档,分别确定支出定额,在此基础上逐项重新确定支出需求,按照有保有压、确保重点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统筹安排。
四是要细化预算收入与支出的范围。部门预算要提高精细化水平,要细化到基层预算单位,预算科目要细化到类、款、项、目,其中基本支出预算应严格按照定额管理要求编制,项目支出要细化到具体事项和具体的经济分类,同时要做好项目前期的评估和可行性论证,确保列入年度预算的项目切实可行,对跨年度项目要根据项目进度分年安排,推动项目的滚动管理。按此编制的部门预算能够全面反映人员支出、公用支出、项目支出的详细情况,清晰地归集各部门所有收支项目,提高了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度,也便于对部门预算的执行、监督与审查。
五是要加强预算的审核工作。各部门收支预算编制完毕后,由财务部门编制年度收入支出预算汇总表,并提请专门的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对预算的科学合理性进行审核。预算管理领导小组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及年度工作重点,审查支出项目的合理必要性,按轻重缓急,有保有压,提出预算审核调整意见。
(三)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切实提高预算执行力
预算执行工作是实现预算收支任务的关键步骤,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把预算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是要建立预算执行动态控制工作机制。年度预算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后,要及时下达至预算基层单位。预算单位则要制定预算执行进度工作目标,层层细化和分解责任,按月分析本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认真剖析影响预算支出执行的主要原因。财务部门要严格按规定的编制和批复的预算指标计划控制各项支出,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并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定期通报部门预算执行进度与质量,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的督导,督导预算单位采取改进措施促进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衔接,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水平。
二是要完善支出审批程序。严格审批程序,相关费用必须由经办人、业务或项目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和单位领导层层把关审批后方可予以报账列支。对外支付合同价款必须严格按合同约定的标准在业务或项目实施进度范围内予以列支。财务部门要按照资金来源渠道分别进行财务核算,实行专款专用,不得列支预算明细中没有的相关支出,杜绝预算资金相互挤占挪用的情况发生。同时要赋予预算执行单位一定的预算调整权限,对于一定范围内的预算调整经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备后予以执行。
三是要强化预算执行的长效机制,将年度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挂钩,把部门执行进度作为部门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执行进度慢、结余结转规模大的项目,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数额。
(四)加强预算监督与绩效管理,逐步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分析
对于预算执行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单靠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要让监察、内审、外审和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
一是要完善有关预算日常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提高预算执行力。为保证预算顺利执行,首先要建立一系列的程序和制度,明确预算单位及相关管理人员对等的责、权、利,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行政目标考核相挂钩,奖优罚劣,发挥管理激励导向作用。建立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实行阳光财务制度,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在一定的范围内予以公开。
二是要明确将单位重点工作或重点项目列入预算监督的主要内容,并制定出台相关规定。加强对单位基本建设预算支出的追踪监督,全面推行重点项目储备制、项目法人制、项目建设招标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把好投资审查关,对于概算不足和高估冒算多列概算的项目,通过审查提出修正意见,保证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加强对大宗物品采购的监督管理,制定集中采购目录以及相关制度等。
三是经审部门要将部门预算执行绩效考核列入日常工作范畴,促进各单位严格按预算办事,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应覆盖到预算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重点综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评价:(1)部门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科学性;(2)收入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3)支出预算执行的合法性、效率性和效益性;(4)职责的履行、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重点制度执行力度等。
四是要尝试把绩效管理融入单位资金管理的全过程。要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行绩效目标审核与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相结合,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与行政问责相结合,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管,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总之,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将得以提高,预算编制与执行才能落到实处,通过“预算控制”改变“内部人控”的不良局面,使得预算成为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使得单位财务管理走上有序轨道,从而推动单位各项事业蓬勃健康有序地发展。参考文献:
[1]蘭小平.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探索.中国总会计师.2006(5).
[2]孙芳,曹林琳.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代商业.2009(15).
[3]财政部预算司.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执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11号.
[4]财政部预算司.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
一、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的组织保障力度不够,各预算单位的认识不足,造成部门预算的执行不严格,支出管理随意性增大
预算管理涉及到单位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有限,无法有效地在整个单位内部实施预算管理,单位预算管理组织保障力量的不够,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与严谨性大打折扣。其次,各职能部门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未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就预算编制做深入细致地讨论分析工作,造成预算执行中实际支出的随意性增大。
(二)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定额费用标准与业务部门的职能任务变动关系不够紧密
由于基层财务部门疲于日常收支核算业务的开展与运行,在财务管理与监督方面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因在编制汇总年度综合预算时面临着时间紧、人手不足的实际困难,习惯于按统一模式或既定标准制定相关费用标准,而未充分考虑业务部门实际承担的业务工作量,造成各部门“多干事多花钱,少干事节余钱”的现状。
(三)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基本支出与经常性专项业务项目支出界定不够清晰
一方面由于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不够准确,基本支出经费保障力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经常性专项业务项目支出的内容不够精细与明晰,造成了各预算单位为了弥补部门公用经费的资金缺口,挤占专项业务项目预算的支出,如:将一些应列入基本支出的车辆交通费、差旅费、招待费及水电费等列入了专项业务支出,致使公用经费定额管理与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均受到影响。
(四)预算执行缺乏有效沟通,预算变更审批流程有待规范,预算执行效力有待加强
一方面,专项业务项目支出经费由业务部门或项目单位使用,而预算执行进度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抓,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业务部门不能及时掌握项目资金执行进度,财务部门又不能全面掌握项目完成情况,难以对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做出及时、有效地调整;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之间对项目安排的沟通、统筹力度不足,造成项目内容有重叠、交叉现象,导致项目资金投入重复、分散,预算变更概率上升,执行效力不高。
(五)部门预算管理效果的分析评价体系不够健全,预决算的数据分析工作有待加强
对预算进行审核监督的相关部门并未对预决算之间的对比分析提出具体要求。一方面,部门决算由财务部门根据日常收支核算分析填列,对决算收支是否背离预算,在年底决算报表中缺少年度预决算对比分析表。另一方面,项目支出预算尚未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同时在日常业务专项支出中仅按项目类别反映总支出,未按照支出的经济分类标准反映每个项目的明细支出,造成对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难以进行标准的考核和规范化的管理,给预决算的分析增加难度。
二、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一)建立预算管理的组织保障,合理划分责任中心
要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应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组织预算的编制、项目的评审、预算的审核调整以及分析考核等工作。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是预算管理的必要前提,在预算管理中每个部门、每个项目单位就是一个责任中心,要明确各部门、各项目单位应履行的職责,承担的专项任务,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要对职责任务的履行以及为之所消耗的可控资源负责。
(二)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性工作,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一是要制定相关制度,确定相关费用标准。国家有明确规定标准的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国家没有规定的,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和费用标准。
二是要对部门现有资源、收支状况、所属单位情况和人员编制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为编制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作者简介:崔红云,黄山市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行政财务科副科长、会计核算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管理工作贯穿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监督,是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与看法。编制提供真实依据,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提供准确数据。
三是要合理选择和运用预算编制方法。在预算编制的方法上,应打破“基数加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结合部门职能任务以及现有公共资源的配置情况,将各预算单位进行分类分档,分别确定支出定额,在此基础上逐项重新确定支出需求,按照有保有压、确保重点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统筹安排。
四是要细化预算收入与支出的范围。部门预算要提高精细化水平,要细化到基层预算单位,预算科目要细化到类、款、项、目,其中基本支出预算应严格按照定额管理要求编制,项目支出要细化到具体事项和具体的经济分类,同时要做好项目前期的评估和可行性论证,确保列入年度预算的项目切实可行,对跨年度项目要根据项目进度分年安排,推动项目的滚动管理。按此编制的部门预算能够全面反映人员支出、公用支出、项目支出的详细情况,清晰地归集各部门所有收支项目,提高了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度,也便于对部门预算的执行、监督与审查。
五是要加强预算的审核工作。各部门收支预算编制完毕后,由财务部门编制年度收入支出预算汇总表,并提请专门的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对预算的科学合理性进行审核。预算管理领导小组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及年度工作重点,审查支出项目的合理必要性,按轻重缓急,有保有压,提出预算审核调整意见。
(三)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切实提高预算执行力
预算执行工作是实现预算收支任务的关键步骤,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把预算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是要建立预算执行动态控制工作机制。年度预算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后,要及时下达至预算基层单位。预算单位则要制定预算执行进度工作目标,层层细化和分解责任,按月分析本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认真剖析影响预算支出执行的主要原因。财务部门要严格按规定的编制和批复的预算指标计划控制各项支出,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并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定期通报部门预算执行进度与质量,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的督导,督导预算单位采取改进措施促进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衔接,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水平。
二是要完善支出审批程序。严格审批程序,相关费用必须由经办人、业务或项目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和单位领导层层把关审批后方可予以报账列支。对外支付合同价款必须严格按合同约定的标准在业务或项目实施进度范围内予以列支。财务部门要按照资金来源渠道分别进行财务核算,实行专款专用,不得列支预算明细中没有的相关支出,杜绝预算资金相互挤占挪用的情况发生。同时要赋予预算执行单位一定的预算调整权限,对于一定范围内的预算调整经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备后予以执行。
三是要强化预算执行的长效机制,将年度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挂钩,把部门执行进度作为部门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执行进度慢、结余结转规模大的项目,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数额。
(四)加强预算监督与绩效管理,逐步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分析
对于预算执行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单靠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要让监察、内审、外审和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
一是要完善有关预算日常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提高预算执行力。为保证预算顺利执行,首先要建立一系列的程序和制度,明确预算单位及相关管理人员对等的责、权、利,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行政目标考核相挂钩,奖优罚劣,发挥管理激励导向作用。建立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实行阳光财务制度,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在一定的范围内予以公开。
二是要明确将单位重点工作或重点项目列入预算监督的主要内容,并制定出台相关规定。加强对单位基本建设预算支出的追踪监督,全面推行重点项目储备制、项目法人制、项目建设招标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把好投资审查关,对于概算不足和高估冒算多列概算的项目,通过审查提出修正意见,保证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加强对大宗物品采购的监督管理,制定集中采购目录以及相关制度等。
三是经审部门要将部门预算执行绩效考核列入日常工作范畴,促进各单位严格按预算办事,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应覆盖到预算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重点综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评价:(1)部门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科学性;(2)收入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3)支出预算执行的合法性、效率性和效益性;(4)职责的履行、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重点制度执行力度等。
四是要尝试把绩效管理融入单位资金管理的全过程。要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行绩效目标审核与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相结合,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与行政问责相结合,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管,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总之,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将得以提高,预算编制与执行才能落到实处,通过“预算控制”改变“内部人控”的不良局面,使得预算成为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使得单位财务管理走上有序轨道,从而推动单位各项事业蓬勃健康有序地发展。参考文献:
[1]蘭小平.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探索.中国总会计师.2006(5).
[2]孙芳,曹林琳.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代商业.2009(15).
[3]财政部预算司.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执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11号.
[4]财政部预算司.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
一、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的组织保障力度不够,各预算单位的认识不足,造成部门预算的执行不严格,支出管理随意性增大
预算管理涉及到单位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有限,无法有效地在整个单位内部实施预算管理,单位预算管理组织保障力量的不够,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与严谨性大打折扣。其次,各职能部门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未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就预算编制做深入细致地讨论分析工作,造成预算执行中实际支出的随意性增大。
(二)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定额费用标准与业务部门的职能任务变动关系不够紧密
由于基层财务部门疲于日常收支核算业务的开展与运行,在财务管理与监督方面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因在编制汇总年度综合预算时面临着时间紧、人手不足的实际困难,习惯于按统一模式或既定标准制定相关费用标准,而未充分考虑业务部门实际承担的业务工作量,造成各部门“多干事多花钱,少干事节余钱”的现状。
(三)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基本支出与经常性专项业务项目支出界定不够清晰
一方面由于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不够准确,基本支出经费保障力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经常性专项业务项目支出的内容不够精细与明晰,造成了各预算单位为了弥补部门公用经费的资金缺口,挤占专项业务项目预算的支出,如:将一些应列入基本支出的车辆交通费、差旅费、招待费及水电费等列入了专项业务支出,致使公用经费定额管理与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均受到影响。
(四)预算执行缺乏有效沟通,预算变更审批流程有待规范,预算执行效力有待加强
一方面,专项业务项目支出经费由业务部门或项目单位使用,而预算执行进度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抓,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业务部门不能及时掌握项目资金执行进度,财务部门又不能全面掌握项目完成情况,难以对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做出及时、有效地调整;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之间对项目安排的沟通、统筹力度不足,造成项目内容有重叠、交叉现象,导致项目资金投入重复、分散,预算变更概率上升,执行效力不高。
(五)部门预算管理效果的分析评价体系不够健全,预决算的数据分析工作有待加强
对预算进行审核监督的相关部门并未对预决算之间的对比分析提出具体要求。一方面,部门决算由财务部门根据日常收支核算分析填列,对决算收支是否背离预算,在年底决算报表中缺少年度预决算对比分析表。另一方面,项目支出预算尚未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同时在日常业务专项支出中仅按项目类别反映总支出,未按照支出的经济分类标准反映每个项目的明细支出,造成对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难以进行标准的考核和规范化的管理,给预决算的分析增加难度。
二、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一)建立预算管理的组织保障,合理划分责任中心
要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应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组织预算的编制、项目的评审、预算的审核调整以及分析考核等工作。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是预算管理的必要前提,在预算管理中每个部门、每个项目单位就是一个责任中心,要明确各部门、各项目单位应履行的職责,承担的专项任务,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要对职责任务的履行以及为之所消耗的可控资源负责。
(二)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性工作,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一是要制定相关制度,确定相关费用标准。国家有明确规定标准的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国家没有规定的,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和费用标准。
二是要对部门现有资源、收支状况、所属单位情况和人员编制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为编制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