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场”的几个可能性商榷

来源 :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类艺术展览的蓬勃生长与应接不暇,使“展示内容”本身变得不再神秘与唯其中心论。展览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延伸触角,诸如空间、对话、展场设计、策展方式、教育推广、公众认知乃至知识生产等,常常构成更多维度、更广阔意义上的“展览现场”。其中,各方力量不断博弈、相互制衡,并由此催生了不局限于作品本身的视觉场域。伴随其间的,正是围绕“展场”的诸多有价值的话题讨论。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在物理学概念“应力场”的隐喻下,借助艺术家作品相互作用与对话的展场效应,营造出关乎立场与态度、判断与应对的视觉转化现场。此外,面对“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正在发生的展示现场,作品与展场之间形成了有价值的协商及互动。

一 日常景观与展场神话


  葛宇路将自己的名字移植进了日常的生活场景,无名道路上悄然竖起了“葛宇路”的道路指示牌。其后的一段时间里,路牌被默认、接受、纠错,并最终摘除,但无论如何,葛宇路与以他名字三分之二命名的路牌走进了艺术展场。
  杨心广以第四届美术文献展主题“应力场”为题创作了他的作品,实则是通过各类实体材料将“应力场”这一物理学概念物化了。那么理所当然,展场为作品提供空间,即已成为了塑力、合力、变力、隐力等各种关系作用下的综合反应区。
  虚拟假想与展场现实是一对看似矛盾的共同体,但正是这个无限包容的共同体为展场带来了太多的可能性协商,协商的目的并不在于妥协,而是在于其间相互作用与转换的博弈过程。

三 记忆与当下


  俄罗斯创作小组AES F的视频装置作品《经典寓言》来自对乌菲奇美术馆馆藏乔凡尼·贝利尼画作的记忆移植,整部作品充满着古典的油画气质,并将人们对经典画作中关于“天堂或炼狱”的神秘猜想带到了当下人来人往的机场。时间的穿越与空间的交织下,我们不禁追问,今天的寓言又隐喻着明天的什么?
  杨茂源的陶制雕塑《得》由变形的古典雕塑与陶罐对接产生。古典雕塑为观者提供的关于经典原型的记忆链接,于作品本身而言,或许恰恰是需要舍去的部分。那么,面对原型的记忆,我们又该如何做出当下的取舍与判断,置身“应力场”的展场中,关于“记忆与当下”对接的思考似乎也显得十分切合与必须。
  尹秀珍一直尝试将“记忆”与“经验”融合起来。她利用实体、有力度的材料保存记忆。如其极具中国传统视觉意味的雕塑作品《浪》,柔美的浪花与坚硬的生铁,犹如心中若软的记忆与不可回避的当下。
  “回忆”是人类太常见的情感习惯,展场在此为公众提供了有效的“当下”认知,但其间透过作品传达的有关记忆的叙述、探讨与共鸣则是对既有的空间、时间概念的多维度提升,这使得展场成为了有温度的现场。
  美術馆作为展览发生场,其间收录了各类“艺术现象”背后所涉及的“意识”“能量”和“态度”等等。它们以展场的方式发声,作品展示仅作为起点,相继产生的诸多可能性商榷,为美术馆带来了多维度的镜鉴及参考,诚如“第四届美术文献展”所呈现的“视觉应力场”。
  责任编辑 吴佳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