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以精量播种、培育壮苗、宽行稀植、定量控苗、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综合防治等为核心的杂交粳稻超高产集成技术,从而为更好地指导农户种植杂交粳稻提供依据。
关键词 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多年的实践,连云港市农科院形成了一套以精量播种、培育壮苗、宽行稀植、定量控苗、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综合防治等为核心的杂交粳稻超高产集成技术。通过实施该技术,杂交粳稻连粳优06-1大面积产量超过11.25t/hm2,高产田块产量达12t/hm2以上。
1适时精量播种,培育壮苗
根据杂粳组合生育特性,安排适宜播种期和移栽期,秧龄控制在25~30d。精量播种是发挥大穗型组合的穗粒数潜力、争取低位分蘖生长和成穗的关键。在技术措施上一是提高种子的质量和播种的质量,确保成苗率高和秧苗素质好;二是控制播种量和用种量,播种量一般为105kg/hm2左右,用种量在9~12kg/hm2,确保移栽秧苗带蘖率和带蘖数高。在精量播种的基础上,配合浅水灌溉、早施分蘖肥、化学调控、病虫草防治等措施,达到苗匀、苗壮,秧田在四叶期左右看苗施1次平衡肥,并在移栽前3~4d施起身肥。
2宽行稀植,定量控苗
杂交粳稻组合一般植株较高,生长量大。如果密度过高,行距小,会引起群体通风透光不良,病虫防治困难。超高产栽培密度为22.5~30万穴/hm2,行距在28cm左右。这样有利于控制株高,提高成穗率,减少纹枯病发生几率。一般单本栽插,如单株带蘖少的可插双本,确保每丛5个茎蘖。
3好气灌溉,发根促蘖
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间歇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湿润灌溉为主,使土壤处于富氧状态,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要坚持浅水插秧活棵、薄露发根促蘖,到施分蘖肥时要求田面无水,结合施肥灌浅水,达到以水带肥的目的。当茎蘖数达到240万/hm2时(约每穴12个茎蘖)开始轻搁田,实行多次软搁,最高苗控制在375万/hm2左右,营养生长过旺的适当重搁田。倒二叶龄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以协调根系对水气的需求,直至成熟。
4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精确施肥技术就是根据水稻目标产量及植株不同时期所需的营养元素量及土壤的营养元素供应量,计算所施的肥料类型和数量,进行补充。同时,结合不同生长期植株的生长状况和气候状况进行施肥调节。肥料的施用与灌溉结合,以改善根系生长量和活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4.1基肥
施氮97.5kg/hm2,占总氮肥量的50%,一般施有机肥22.5~30.0t/hm2,尿素150kg/hm2,并施纯氮60kg/hm2,过磷酸钙450kg/hm2,氯化钾150kg/hm2。栽后5~6d,施分蘖肥,分蘖肥施纯氮约67.5kg/hm2,占总氮肥量的35%左右,具体施复合肥300kg/hm2加尿素45~60kg/hm2。穗肥叶龄余数1.0~1.5时施用,一般施纯氮22.5kg/hm2左右,即施复合肥150kg/hm2加尿素60~75kg/hm2。
4.2秧田期施肥
秧田期施肥应以秧蘖不披叶为基准,提高秧蘖叶片的含氮量。中等肥力的秧田,一般基肥施复合肥300kg/hm2(N:P2O5:K2O为15∶15∶15),基肥应在做毛秧板时施入,以防烂种,提高成苗率。在二叶一心期施尿素75kg/hm2,促进分蘖发生和生长。约在四叶期施尿素45~75kg/hm2,促进秧苗平衡生长。在拔秧前4d,施尿素120kg/hm2,作起身肥。
4.3本田期施肥
杂交粳稻组合在本田期生长约120d,要考虑植株在生育进程中对氮、磷、钾的需求动态。由于当前大多数稻田肥料氮、磷、钾元素施用不够合理,总的来说,氮肥用量过高,磷肥的投入与产出基本持平,钾肥投入少,使土壤钾元素呈亏缺状态。随着产量提高,水稻对钾的吸取量增加。因此,必须提高钾肥的用量。高产按目标产量11.25t/hm2计算,约需吸收N165kg/hm2,P2O5 45kg/hm2,K2O172.5kg/hm2。
5综合防治,降低病虫草害发生
在黄淮稻区,水稻生长期间高温高湿,传统水稻栽培如果不适时防治,水稻纹枯病就会发生,有的田块甚至大暴发,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杂交粳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种植行距比较宽,密度比较稀,群体通风透光效果好,一般发病较轻。水稻螟虫对杂交粳稻的危害较重,需要重点防治。
秧田期间重防稻蓟马,在秧田期拔秧前3~5d喷施1次长效农药,秧苗带药下田。大田期要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根据病、虫发生情况,严格掌握防治指标,确定防治田块和防治适期,一般可选用锐劲特、乐斯本、扑虱灵等。杂草的防除用丁苄1.5~1.8kg/hm2等化学除草剂拌肥于分蘖期施肥时撒施,并保持浅水层5d左右防治杂草。
6参考文献
[1] 盛利民,刘金弟,岳有生.杂交晚粳稻强化栽培配套技术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07(4):37-39.
[2]张祥明,郭熙盛.合理施肥对杂交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07(3):55-58.
关键词 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多年的实践,连云港市农科院形成了一套以精量播种、培育壮苗、宽行稀植、定量控苗、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综合防治等为核心的杂交粳稻超高产集成技术。通过实施该技术,杂交粳稻连粳优06-1大面积产量超过11.25t/hm2,高产田块产量达12t/hm2以上。
1适时精量播种,培育壮苗
根据杂粳组合生育特性,安排适宜播种期和移栽期,秧龄控制在25~30d。精量播种是发挥大穗型组合的穗粒数潜力、争取低位分蘖生长和成穗的关键。在技术措施上一是提高种子的质量和播种的质量,确保成苗率高和秧苗素质好;二是控制播种量和用种量,播种量一般为105kg/hm2左右,用种量在9~12kg/hm2,确保移栽秧苗带蘖率和带蘖数高。在精量播种的基础上,配合浅水灌溉、早施分蘖肥、化学调控、病虫草防治等措施,达到苗匀、苗壮,秧田在四叶期左右看苗施1次平衡肥,并在移栽前3~4d施起身肥。
2宽行稀植,定量控苗
杂交粳稻组合一般植株较高,生长量大。如果密度过高,行距小,会引起群体通风透光不良,病虫防治困难。超高产栽培密度为22.5~30万穴/hm2,行距在28cm左右。这样有利于控制株高,提高成穗率,减少纹枯病发生几率。一般单本栽插,如单株带蘖少的可插双本,确保每丛5个茎蘖。
3好气灌溉,发根促蘖
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间歇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湿润灌溉为主,使土壤处于富氧状态,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要坚持浅水插秧活棵、薄露发根促蘖,到施分蘖肥时要求田面无水,结合施肥灌浅水,达到以水带肥的目的。当茎蘖数达到240万/hm2时(约每穴12个茎蘖)开始轻搁田,实行多次软搁,最高苗控制在375万/hm2左右,营养生长过旺的适当重搁田。倒二叶龄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以协调根系对水气的需求,直至成熟。
4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精确施肥技术就是根据水稻目标产量及植株不同时期所需的营养元素量及土壤的营养元素供应量,计算所施的肥料类型和数量,进行补充。同时,结合不同生长期植株的生长状况和气候状况进行施肥调节。肥料的施用与灌溉结合,以改善根系生长量和活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4.1基肥
施氮97.5kg/hm2,占总氮肥量的50%,一般施有机肥22.5~30.0t/hm2,尿素150kg/hm2,并施纯氮60kg/hm2,过磷酸钙450kg/hm2,氯化钾150kg/hm2。栽后5~6d,施分蘖肥,分蘖肥施纯氮约67.5kg/hm2,占总氮肥量的35%左右,具体施复合肥300kg/hm2加尿素45~60kg/hm2。穗肥叶龄余数1.0~1.5时施用,一般施纯氮22.5kg/hm2左右,即施复合肥150kg/hm2加尿素60~75kg/hm2。
4.2秧田期施肥
秧田期施肥应以秧蘖不披叶为基准,提高秧蘖叶片的含氮量。中等肥力的秧田,一般基肥施复合肥300kg/hm2(N:P2O5:K2O为15∶15∶15),基肥应在做毛秧板时施入,以防烂种,提高成苗率。在二叶一心期施尿素75kg/hm2,促进分蘖发生和生长。约在四叶期施尿素45~75kg/hm2,促进秧苗平衡生长。在拔秧前4d,施尿素120kg/hm2,作起身肥。
4.3本田期施肥
杂交粳稻组合在本田期生长约120d,要考虑植株在生育进程中对氮、磷、钾的需求动态。由于当前大多数稻田肥料氮、磷、钾元素施用不够合理,总的来说,氮肥用量过高,磷肥的投入与产出基本持平,钾肥投入少,使土壤钾元素呈亏缺状态。随着产量提高,水稻对钾的吸取量增加。因此,必须提高钾肥的用量。高产按目标产量11.25t/hm2计算,约需吸收N165kg/hm2,P2O5 45kg/hm2,K2O172.5kg/hm2。
5综合防治,降低病虫草害发生
在黄淮稻区,水稻生长期间高温高湿,传统水稻栽培如果不适时防治,水稻纹枯病就会发生,有的田块甚至大暴发,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杂交粳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种植行距比较宽,密度比较稀,群体通风透光效果好,一般发病较轻。水稻螟虫对杂交粳稻的危害较重,需要重点防治。
秧田期间重防稻蓟马,在秧田期拔秧前3~5d喷施1次长效农药,秧苗带药下田。大田期要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根据病、虫发生情况,严格掌握防治指标,确定防治田块和防治适期,一般可选用锐劲特、乐斯本、扑虱灵等。杂草的防除用丁苄1.5~1.8kg/hm2等化学除草剂拌肥于分蘖期施肥时撒施,并保持浅水层5d左右防治杂草。
6参考文献
[1] 盛利民,刘金弟,岳有生.杂交晚粳稻强化栽培配套技术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07(4):37-39.
[2]张祥明,郭熙盛.合理施肥对杂交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07(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