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冻”的孩子跑得快

来源 :第二课堂(校外活动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13519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德奖学金”设立于1902年,被称为“本科生的诺贝尔奖”,这是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获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哈佛教授迈克·桑德尔都曾是“罗德学者”。2015年,罗德奖学金首次走进中国,经过激烈的竞争,上海复旦大学男生巩辰卓最终获得了该项奖学金,成为中国首批“罗德学者”。消息传来,巩辰卓一夜之间在复旦传为“神话”。可了解巩辰卓的人都知道,从小到大,他从来都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跟父母的“野化教育”分不开,也跟他自己的“找冻”训练分不开。
  1993年,巩辰卓出生于北京,父亲巩博宇和母亲陈景芳都是农村出生的,从小就跟泥土打交道,性格朴实耿直,后来虽然上了大学,在城市安家落户,但儿时的生活习惯和受到的教育方式,却在他们脑海里深深地扎下根来。孩子出生后,夫妻俩任由其自由发展,只要不在品行上发生偏差,学习成绩上他们并无多少要求。
  在父母的纵容下,巩辰卓学习成绩不算拔尖儿,但却是小伙伴中玩得最开心的,别的孩子看书写字的时间,他全都用来玩了。每次见儿子玩得那么“野”,把学习全部抛到了脑后,考试时成绩又是排名倒数,母亲陈景芳有时也会着急上火:“我们虽然不要求你成绩一定得多么优秀,可你自己还是得尽心、努力,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早出晚归的辛苦。”每次妈妈这么说,巩辰卓总是像小鸡啄米一样直点头,说多了他就撒娇地缠着妈妈给他做好吃的,把这个话题搪塞过去。巩博宇能理解儿子耍小滑头,他总是劝妻子:“咱们小时候哪有这么多学习任务?还不是放了学就玩!那时候我们可比他们这代人野多了,不也生活得挺好?再说一个孩子,你就得让他接受风吹日晒,自然条件下结的瓜果跟大棚里长出来的就是不一样,你今天给他套个箍,明天又给他上个绳,那最后长成的样子还是他自己吗?”
  四年级时,巩辰卓参加北京八中举办的少年班考试,四个科目的智商题,他最高的成绩只得了B,连一个A都没有。出了校门,见不少家长都在询问自己孩子的成绩,巩辰卓问父亲:“老爸,你怎么不问我呀?”父亲拍了拍他:“过来考试主要就是让你锻炼锻炼,这段时间你很努力,对我们来说这就够了。我总觉得一个人的一辈子很长,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如果在你很小的时候,就让你负重前行,即使一开始跑得很快,后面也会慢下来,不如让你匀速地慢慢去跑。”父亲的一番话让巩辰卓很感动,他觉得自己有了“知音”。
  此后,他在学习上用心很多,正如母亲要求的那样,该玩时就尽情地玩,该学时就用心地学。不过周末的时候,他依然像个野小子,经常往郊外跑,玩泥巴,钓河鱼,身上总是沾满了泥土。有时候,父亲还会跟他一起玩,父子俩玩得不亦乐乎。洗着脏兮兮的衣服,陈景芳会唠叨丈夫几句:“你看你这么大了,还像个孩子,别人家爸爸都是带着孩子去科技馆,你倒好,尽带着孩子疯玩。”巩博宇总有自己的解释:“你看电视中动物世界里的那些小动物,野化的绝对比家养的生命力强,我不想把孩子圈在一个小地方,对他们这个年龄段来说,多大的天地都不算大,咱们的孩子是一头小狮子,即使我们给不了他一片原始森林,怎么着你也要让他去野外撒撒欢。”
  虽然父母在生活、学习上对自己采取“野化”的教育方式,可在做人礼仪上,他们却很严格,见到长辈必须先打招呼,吃饭时长辈不上桌,小孩子绝对不能动筷子,别人说话一定要仔细听……父母有的放矢的教育方式,让巩辰卓成为一个懂礼貌守规矩的好孩子,这让他平时特别注重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让他自律性超强,学习成绩逐渐稳步上升。小学毕业后,巩辰卓参加了北京八中第一届住宿班的全市统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这所市重点学校。上初中后,因为是住宿班,父母之前的教育方法逐渐有了成效,别的同学面对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总是手忙脚乱,巩辰卓却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父母也放心地不再管他的学习和生活。
  2011年9月,巩辰卓顺利通过高考,考入复旦大学哲学专业。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监督,身边的一些同学一下子从高考的高压下解放出来,或是沉迷游戏和聚会,开始疯狂玩乐;或是失去了目标,整日无所事事。而大学里相对自由的生活却没有让巩辰卓感到丝毫的不适应,反而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他很快调整好状态,为自己制订了全新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入学后不久,巩辰卓就做出了一个让家人比较吃惊的决定——他要把专业从哲学转为国际政治。相对于哲学,他更关注社会问题、时事新闻之类的现实问题,他认为国际政治专业更适合自己。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只要你不后悔,我们就全力支持。”
  父母对自己的全身心信任,让巩辰卓发展的空间更大了。2012年1月,巩辰卓主动争取了去海南省博学村一所小学支教两周的机会。他对父母说这是“放逐”,既帮助了别人,又锻炼了自己。他曾经在乡下吃过一种“冻柿子”,就是柿子成熟后,不把柿子摘下来,而是让它继续挂在树上,经过霜冻和雨雪后再摘下来吃。这种冻柿子吃起来香甜可口,一直能甜到心里去。巩辰卓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冻柿子”,如果没有雨雪霜冻,他就要给自己“找冻”。
  在博学村,孩子们都很喜欢巩辰卓,亲切地叫他“阿呆”,他到哪里,哪里就跟着一群孩子。每次去家访,孩子的父母们都会捧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拼命往他怀里塞,把他当贵宾一样对待。而巩辰卓也能跟孩子们打成一片,不少村民都问他:“你家是农村的吗?怎么啥都知道。”“保密。”每次巩辰卓都会卖个关子。两周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临行前,孩子们抱着巩辰卓,眼泪汪汪地问他什么时候再回来。后来的两个假期里,他又選择回到博学村支教,每次孩子们都会欢呼雀跃地奔走相告,激动地告诉其他小朋友“阿呆”回来了。
  从海南回来后,巩辰卓又把自己放逐到了美国华盛顿。这次,他是作为全球20位青年学者之一,参加了“华盛顿中心保德信全球公民项目”,并获得了大约13000美元的资助。但是这个项目很复杂,巩辰卓必须完成三个部分的任务:一是在CCTV北美中心进行四个月的助理制片人全职实习,每周四天,主要工作内容是写英文稿件,以国际新闻为主,或者帮主播编译稿件,做一些简单的视频编辑;二是学习一门全英文课程;三是参加华盛顿中心的一个职业培训。   那段时间,巩辰卓每天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身边有些同伴因为压力大,常常整夜整夜睡不着觉。跟父亲说起这件事时,父亲问他:“那你能睡得着吗?”“能啊,不睡觉第二天哪有精神!正如你之前跟我说的,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我可不想一下子把力气用完了。”儿子乐观的心态,让巩博宇很放心,他对妻子说:“你看,之前咱们的‘野化教育’起作用了吧,儿子的抗壓能力就是比一般孩子强。”项目结束后,巩辰卓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回到了国内。之后,通过学校的内部申请,巩辰卓参加了很多海外交换项目,巴西、英国、美国、芬兰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13年暑假,巩辰卓决定把自己放逐到一个更远的地方——非洲坦桑尼亚的第二大城市姆万扎,他要去那里做支教老师,给自己“找冻”。孩子一个人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母亲的心总是放不下,怕他有什么不适应。巩辰卓跟母亲开玩笑说:“就算你把我放到沙漠里,给我点水,我也能开花。”去非洲,一直是他的一个心愿,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有最原始的环境,有无数生活在野外的动物,那里能找到最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临行之前,巩辰卓搜集了一些资料,对那里做了大致的了解,然而真正踏上姆万扎的土地时,那里的贫穷落后还是让他颇为惊讶。巩辰卓所要支教的是一所公立小学,一个班就是一个年级,残旧的教室里没有电子设备,学校里的80个孩子只有10本教材。
  坦桑尼亚人十分热爱足球,为了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巩辰卓还特意带了一个足球过去。到了学校他才发现,学校里没有操场,孩子们就在荒地上赤脚踢一个用报纸糊起来的球。巩辰卓把自己带来的足球拿出来,孩子们十分兴奋,几十个孩子嬉笑着全都追着那只足球跑。他们脸上的笑容打动了巩辰卓,自己绵薄的一点力量,却能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多的快乐,巩辰卓觉得,这里是真正需要他的地方。
  巩辰卓的工作是教六年级的孩子学习英语。在这里,有钱人家的小孩可以就读资源好却昂贵的私立学校,穷人的孩子只能上资源差的公立学校。巩辰卓再一次感受到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他只能用自己的一点力量,为这些孩子多做点事,多给他们带去一点快乐。不上课的时候,他就跟着一群孩子去野外玩。到了野外,他们撒了欢地跑步,虽然那些孩子个子很小,可跑起来却像是一头鹿,比什么都快。即使身上哪里碰伤了,他们随便扯点植物叶子用来止血后,照样玩。
  玩累了,大家就躺在地上,也不管脏不脏,咧着嘴看着天空笑。偶尔,会有几只鸟飞过。巩辰卓躺在那儿,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话,心里感到很充实。虽然这里的孩子生活很艰苦,可是他们依然很快乐,如果能多给他们一点机会,那么相比于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的发展空间也许更大。
  2014年8月,巩辰卓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网站上看到了选拔并资助实习生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的通知,他马上想起了在坦桑尼亚支教的日子,想回去的念头更加强烈了。巩辰卓果断地报了名,在参加面试时,他就明确提出自己想要去非洲,去坦桑尼亚。最终,巩辰卓如愿以偿地通过了考试,成为首批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实习生。很快,巩辰卓又回到了坦桑尼亚,这一次,他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洲坦桑尼亚的办事处实习10个月。他忙着协助社区电台宣传HIV教育、性别平等,进行鼓励民众和平行使选民权利的公民教育。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放逐中,巩辰卓逐渐品尝到了人生“挨冻”后的甜味。
  就在学习、生活都一帆风顺时,巩辰卓却遇到了一场人生“大冻”。当初他是从哲学专业转到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课基础本就差了一截,再加上频繁的海外交流,巩辰卓有两个学期都没有在校内上课,因此学分被别的同学拉下了一大截,可能要延期毕业。当巩辰卓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他们非常担忧,虽然儿子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延期毕业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巩辰卓也在想办法弥补,他多次找辅导员老师询问,商量怎么选课才能以最大效率补上落下的功课。大四一年,巩辰卓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最终平均成绩排在全院第二名。毕业时,巩辰卓被复旦大学授予荣誉毕业生称号,这一称号只授予每年十个最优秀的毕业生。就这样,凭借自己的努力,巩辰卓顺利度过了这次“寒潮”。
  毕业后,巩辰卓无意中听说了一个消息,“罗德奖学金”将首次走进中国。得知这个消息,无数学生为之疯狂。“罗德奖学金”被称为“本科生的诺贝尔奖”,可谓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它是1902年依照英国矿产业大亨西塞尔·罗德的遗嘱而设立的,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首个大规模的国际性奖学金项目,得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罗德学者不仅可以获得每学年约50000英镑(约合487450元人民币)的奖学金,还将前往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被视为全球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年,罗德奖学金的申请者都超过1.2万名,只从中选取80多名全球刚毕业的本科生,最终录取率不到0.7%。
  在提交网上申请之前,巩辰卓对自己并没有把握。罗德奖学金对于申请者有着非常严格的筛选标准,除了要求有非常好的学术背景外,还需要有学业以外的特长,并且需要有服务社会的经历和心志。由于这是罗德奖学金第一次进入中国,国内没有相关的评选经验,巩辰卓只能参考美国罗德学者申请的一些资料。接连通过了两次网络面试之后,巩辰卓和另外15人进入到了在瑞金洲际酒店举办的晚宴和终审面试。
  晚宴主要是为了促进评委和面试者之间的交流。在晚宴上,巩辰卓见到了自己的偶像,盖茨基金会首席代表李一诺,姚明也是评委之一。和其他优秀的候选者在一起,巩辰卓的内心很平静,他知道,就算自己被淘汰也没有什么可惜,因为能闯入这一关的都是最优秀的选手。第二天最终面试,巩辰卓也保持了很好的心态,而他多次“放逐”自己的经历,成为他人生最大的亮点。
  2015年12月7日,我国首批罗德学者名单揭晓。最终入选4人,巩辰卓正是其中之一。得知这一结果,复旦大学的学弟学妹都为巩辰卓感到高兴,不少人都在打探他的消息,嚷着要“抱大腿”。
  在参加完评选之后,巩辰卓第二天就飞回了坦桑尼亚,继续他未完成的工作。2016年10月,巩辰卓即将到牛津就读,他打算继续自己的公益理想,在中国农村创建自己的NGO(非政府组织),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而继续努力。而此时,他也收到了妈妈寄来的信:“儿子:这段时间,看了太多网上关于罗德奖学金的新闻与网友的评论,褒贬不一,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有一个声音始终萦绕在妈妈心头,常言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不知道你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去面对夸赞,去承受质疑,是否依然能像你说的那样:勿忘初心,笃志前行。获奖使你能站在更高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名利这些东西真的会使人迷失而丧失自我。所以,妈妈认为这次获奖也是对你内心一次大的考验,如何保持谦卑,如何应对媒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都是你要去学习的……儿子:相信你不会为名所累,从今天开始,忘掉自己的罗德学者身份,重新开始,从心出发。”
  (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转载、上网)
  (编辑 文 墨)
其他文献
上和神秘人你来我往聊了起来。”  “男孩子开始观察校园里的同学,猜想哪一个女生是和他互动的那个神秘人。”  “還登陆社交账号,想要找到蛛丝马迹。”  “没想到在放假前,填写留言册时,一名可爱的女生认出了他的笔迹,原来她就是那个神秘人。一段美好的邂逅要开始了!”  台下众人纷纷发言,讲诉了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情景。是的,这看起来确实是一段美好的校园恋情故事呀!面对众人的疑问,加西亚教授没有说话,而是示
科普期刊的定价策略关系到科普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问题。科普期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The pricing stra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