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国风》中有些诗用想象的时空结构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特别的美感——含蓄。比如固定的想象空间、转换的想象空间、虚拟未来等。它们运用虚和实来体现含蓄美,对后世诗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国风;想象;时空结构;虚和实;含蓄美
含蓄美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司空图《诗品》之十一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来描述含蓄美。《白石说诗》说:“语贵含蓄。含蓄就是作者要表达主题而不直接说出,用某种方式烘托出来,使之蓄而不露,意在言外。《诗经》以比兴垂范后世,但是除用比兴手法营造含蓄美外,想象的时间空间转换也能让诗含不尽之意,使读者受其引发产生想象联想,尽得文字之外的风流,起到“语不涉己,不堪风流”的审美效果。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诗经》确立了最早的想象时空模式,对后世诗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时空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论述的更加清晰,本文试图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出发把想象空间分成固定的想象空间和转移的想象空间,想象时间主要介绍虚拟未来。
1.想象空间
第一,固定的想象空间。这种方式主要是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空间,以我想他人。《诗经·周南·卷耳》写怀人之思。卷耳易采为什么总采不满一筐呢,第三句点明是因为在远方的那个人,这一句看似直白实含“象外之象”它统领了后三章。这位妇人把筐放在路上开始了她的凝神想象。她似乎看到丈夫登山的疲惫,因思念她借酒消愁的情态,仆人和马的困顿。朱守亮《诗经评释》云;“思愁苦,情恍惚,意含蓄,缠绵无尽也。”此诗因为这种想象的运用一直被称为“古今闺思之祖”[1](P44)。《魏风·陟岵》也是采用此手法,是诗每章首两句写自己登高怀远想家人,末四句皆想象家人在想自己。不过与《卷耳》相比它的想象对象是不断转移的。若从正面着手写自己思家之深,纵千言万语岂能道尽?在父曰、母曰、兄曰得话语中回响着多少嘱托,多少慈爱,多少关怀,多少担忧,千百年来让人读之涕泪长垂。此处空间的转换达到了“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1](P921)的效果。这种被有些学者称为“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对后世诗词影响很大。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本是自己思念兄弟却想象兄弟在插茱萸时发现他不在而思念他。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州。”也是从对方入手写自己的思念,在荡漾的想象空间中对方思己越深,己思对方就越浓烈。诗人们虽然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思念,客思念已在言外,在读者的感受中。
第二,转换的想象空间,也即想象中的想象。和固定的时间、空间相比它更灵动,能容纳更多的感情。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唐人少年行云:‘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杨。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猎入建章。’想见少妇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于取影者也。”又举《小雅·出车》认为其是“影中取影,曲尽人情之极致也”[2](P4)其实《豳风·东山》在“影中取影”方面比《小雅·出车》更胜一筹。《东山》四章,每章前两句为叠句,二、三、四章第五至第十句都是想象。第三章实是影中取影的典范。诗从第二章思念家园到第三章思念屋里的人,他想妻子也在盼望他的归来,就打扫房子,堵住老鼠洞。战争胜利了,征人要归家了,可“我”的丈夫能安全的回来吗?这种入情入理的想象没表夫妻之情深,社会现状之艰恶,而夫妻情深和现实的战乱已入读者眼中心中。实是达到了“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效果。杜甫《月夜》学此,李商隐《巴山夜雨》也源于此。
2.想象时间的转移——虚拟未来
无论是固定的想象空间,还是转移的想象空间,都是悬想彼岸。还有一种想象是诗人对未来的虚拟,风诗中,抒写男女悲欢的作品运用这种方式造成抒情曲折含蓄是屡见不鲜的。《唐风·葛生》中“归于其居”“归于妻室”空间意象的大城市以“百岁之后”为前提的,全诗没有露一“思”字,然而却句句情挚,深长缠绵,使人和他一起感受他在世间独自熬过漫长岁月的孤苦。《周南·关雎》诗人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的怅惘中虚拟了“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欢乐场景,也是用幻想境界生动的描述他的相思之苦。这种想象把急于和爱恋女子一起生活的愿望描写的极为贴切,想象大胆而又合于情思合于礼仪。真是“含不尽之情,宛转悠扬,方得温柔敦厚之遗旨耳”[3](P21)《郑风·丰》、《齐风·甫田》也是描写虚拟未来比较优秀的作品。《丰》写一位女子深悔因为矜持而失去意中人的机会。后两章悔极而生遐想,想象自己盛妆等待心上人的迎娶,这个与现实相对的场景是否能实现,诗中没有交代,但女子浓烈的感情在读者的心领神会中余味悠长。《甫田》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第三章传神之笔,想象丈夫某天突然归来,看见离家还扎着两角的稚子,已长成可以加冠的青年——“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一自我对未来的虚拟把对思夫盼夫的心推倒了极致,被有些学者称为“奇文妙义”。在对未来的虚拟中,所追求的事物似乎越来越远了“诗贵远不贵近”。虚拟未来也能在飘渺的情思中给人以悠远的回味。
想象的时空转换是如何造成这种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美呢,因为不论是时间的转换还是空间的转换,都能给诗带来实境和虚境结合的氛围。诗论家大都强调诗歌创作的虚实结合,如谢榛就提出过写诗“妙在虚实”[4](P1151)的主张。“风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虽然没有后代优秀诗人那样出神入化,但这些无名诗人凭借着自身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虚实结合(虚实转化)的方法,创作出了诗意浓郁的杰作。”[5](P73)虚实结合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去感受诗人没有直接透露的感情。
想象空间时间的转换在宋词中发展到了极致。柳永开其端,周邦彦扬其波。周邦彦的词在时空结构上体现的是一种跳跃性的回环往复结构。过去,现在,未来,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正是这样千折百回的想象转换铸就了他“词中老杜”的美名。诗贵含蓄,词也如此。想象时间空间的转换是比兴之外,中国诗词的大功臣。
【参考文献】
[1]张树波编著.国风集说[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2][清]王夫之等纂.清诗话[C]姜斋诗话[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唐]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C].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潘啸龙,蒋立甫.诗骚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程俊英、蒋见元著译.诗经[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0.
【关键词】国风;想象;时空结构;虚和实;含蓄美
含蓄美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司空图《诗品》之十一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来描述含蓄美。《白石说诗》说:“语贵含蓄。含蓄就是作者要表达主题而不直接说出,用某种方式烘托出来,使之蓄而不露,意在言外。《诗经》以比兴垂范后世,但是除用比兴手法营造含蓄美外,想象的时间空间转换也能让诗含不尽之意,使读者受其引发产生想象联想,尽得文字之外的风流,起到“语不涉己,不堪风流”的审美效果。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诗经》确立了最早的想象时空模式,对后世诗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时空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论述的更加清晰,本文试图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出发把想象空间分成固定的想象空间和转移的想象空间,想象时间主要介绍虚拟未来。
1.想象空间
第一,固定的想象空间。这种方式主要是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空间,以我想他人。《诗经·周南·卷耳》写怀人之思。卷耳易采为什么总采不满一筐呢,第三句点明是因为在远方的那个人,这一句看似直白实含“象外之象”它统领了后三章。这位妇人把筐放在路上开始了她的凝神想象。她似乎看到丈夫登山的疲惫,因思念她借酒消愁的情态,仆人和马的困顿。朱守亮《诗经评释》云;“思愁苦,情恍惚,意含蓄,缠绵无尽也。”此诗因为这种想象的运用一直被称为“古今闺思之祖”[1](P44)。《魏风·陟岵》也是采用此手法,是诗每章首两句写自己登高怀远想家人,末四句皆想象家人在想自己。不过与《卷耳》相比它的想象对象是不断转移的。若从正面着手写自己思家之深,纵千言万语岂能道尽?在父曰、母曰、兄曰得话语中回响着多少嘱托,多少慈爱,多少关怀,多少担忧,千百年来让人读之涕泪长垂。此处空间的转换达到了“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1](P921)的效果。这种被有些学者称为“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对后世诗词影响很大。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本是自己思念兄弟却想象兄弟在插茱萸时发现他不在而思念他。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州。”也是从对方入手写自己的思念,在荡漾的想象空间中对方思己越深,己思对方就越浓烈。诗人们虽然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思念,客思念已在言外,在读者的感受中。
第二,转换的想象空间,也即想象中的想象。和固定的时间、空间相比它更灵动,能容纳更多的感情。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唐人少年行云:‘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杨。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猎入建章。’想见少妇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于取影者也。”又举《小雅·出车》认为其是“影中取影,曲尽人情之极致也”[2](P4)其实《豳风·东山》在“影中取影”方面比《小雅·出车》更胜一筹。《东山》四章,每章前两句为叠句,二、三、四章第五至第十句都是想象。第三章实是影中取影的典范。诗从第二章思念家园到第三章思念屋里的人,他想妻子也在盼望他的归来,就打扫房子,堵住老鼠洞。战争胜利了,征人要归家了,可“我”的丈夫能安全的回来吗?这种入情入理的想象没表夫妻之情深,社会现状之艰恶,而夫妻情深和现实的战乱已入读者眼中心中。实是达到了“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效果。杜甫《月夜》学此,李商隐《巴山夜雨》也源于此。
2.想象时间的转移——虚拟未来
无论是固定的想象空间,还是转移的想象空间,都是悬想彼岸。还有一种想象是诗人对未来的虚拟,风诗中,抒写男女悲欢的作品运用这种方式造成抒情曲折含蓄是屡见不鲜的。《唐风·葛生》中“归于其居”“归于妻室”空间意象的大城市以“百岁之后”为前提的,全诗没有露一“思”字,然而却句句情挚,深长缠绵,使人和他一起感受他在世间独自熬过漫长岁月的孤苦。《周南·关雎》诗人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的怅惘中虚拟了“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欢乐场景,也是用幻想境界生动的描述他的相思之苦。这种想象把急于和爱恋女子一起生活的愿望描写的极为贴切,想象大胆而又合于情思合于礼仪。真是“含不尽之情,宛转悠扬,方得温柔敦厚之遗旨耳”[3](P21)《郑风·丰》、《齐风·甫田》也是描写虚拟未来比较优秀的作品。《丰》写一位女子深悔因为矜持而失去意中人的机会。后两章悔极而生遐想,想象自己盛妆等待心上人的迎娶,这个与现实相对的场景是否能实现,诗中没有交代,但女子浓烈的感情在读者的心领神会中余味悠长。《甫田》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第三章传神之笔,想象丈夫某天突然归来,看见离家还扎着两角的稚子,已长成可以加冠的青年——“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一自我对未来的虚拟把对思夫盼夫的心推倒了极致,被有些学者称为“奇文妙义”。在对未来的虚拟中,所追求的事物似乎越来越远了“诗贵远不贵近”。虚拟未来也能在飘渺的情思中给人以悠远的回味。
想象的时空转换是如何造成这种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美呢,因为不论是时间的转换还是空间的转换,都能给诗带来实境和虚境结合的氛围。诗论家大都强调诗歌创作的虚实结合,如谢榛就提出过写诗“妙在虚实”[4](P1151)的主张。“风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虽然没有后代优秀诗人那样出神入化,但这些无名诗人凭借着自身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虚实结合(虚实转化)的方法,创作出了诗意浓郁的杰作。”[5](P73)虚实结合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去感受诗人没有直接透露的感情。
想象空间时间的转换在宋词中发展到了极致。柳永开其端,周邦彦扬其波。周邦彦的词在时空结构上体现的是一种跳跃性的回环往复结构。过去,现在,未来,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正是这样千折百回的想象转换铸就了他“词中老杜”的美名。诗贵含蓄,词也如此。想象时间空间的转换是比兴之外,中国诗词的大功臣。
【参考文献】
[1]张树波编著.国风集说[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2][清]王夫之等纂.清诗话[C]姜斋诗话[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唐]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C].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潘啸龙,蒋立甫.诗骚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程俊英、蒋见元著译.诗经[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