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充满笑容,内心才会欢喜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6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奶茶”“文青天后”的刘若英,自从几年前低调结婚后就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更多时候,她在个人微博上抒发做饭、听音乐、带孩子等平凡日常带给她的满足与快乐。尽管刚过完了47岁生日,但岁月并未在这个女人脸上刻下多少痕迹,她也一如既往地爱读书、爱旅行、爱一切美好简单的事物,一如当初般总是洋溢着自信和文艺气息。
  人前人后,脸上总有着春风拂面的温暖笑意,这或许是刘若英之所以被称为“奶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接受采访时,刘若英说:“很多人说‘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但我奶奶对我说的是‘脸上充满笑容,内心才无比欢喜’,受我奶奶的影响,我喜欢笑,也一直过着内心欢喜丰盈的生活!”
  刘若英两岁时,父母离婚,刚开始她被寄养在亲戚家,但亲戚待她刻薄,有时候还打骂她。后来爷爷奶奶就把她接回了家。刘若英的爷爷叫刘咏尧,曾官至国民党陆军中将,也曾著书立说,在台湾大名鼎鼎、德高望重。对于从小就像男孩子一样调皮捣蛋的孙女,刘咏尧却极其溺爱,有时候任她“为所欲为”。次数多了,刘若英的奶奶钟光仪就不干了,她说,不能因为刘若英的父母没有陪在身边,就一味放任和宠溺她,相反,更要培养她成为真正优雅得体的女人。从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到知书达理、通琴棋书画,钟光仪要求刘若英从里到外都要成为一个“体面、优雅”的人。
  当然,奶奶不是光说不练,她对刘若英的教育,更多来自言传身教。“她在家做饭、收拾屋子,都会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若有客人来访,奶奶一定会穿着丝袜。”在刘若英的记忆里,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睡觉,奶奶都是穿着得体、笑容满面。这个别人眼中的“全职太太”,更多时候却像要去学校授课的教授。
  劉若英上小学时,老师问她的理想是什么,她大声作答:“当刘太太!”“刘太太”就是她的奶奶,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风范,做的饭菜色香味俱全,读的书、画的画也少有人能及。更重要的是,“刘太太”有一种让所有人都如沐春风般的优雅和亲切。
  刘若英曾问奶奶:“难道您就没有不高兴的事情吗?不然为什么总在笑啊?”奶奶说:“因为总是在笑,所以内心充满欢喜。内心用来装满欢喜,没有地方盛放悲伤难过。”年纪渐长后,刘若英明白了奶奶这句话的意思。一个每天从衣着、举止和待人接物等各方面都得体、优雅的女人,当然会被人喜欢和尊敬,因为被人接纳和肯定,当然也就会笑脸盈盈、心情愉悦。
  很多人以为将军夫人大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刘若英说,奶奶这辈子穿衣吃饭的确无忧,但她从来不像有些官太太那样坐享其成,对人颐指气使。奶奶每天都忙忙碌碌,也许干的不是体力活儿,但一定是在努力做到“得体”二字。因为得体而心安,因为心安而欢喜,内心欢喜了,笑容自然会随时浮现在脸上。
  奶奶对刘若英的影响很大,1995年,她凭借电影《少女小渔》一举成名。台前的刘若英衣着得体、谈吐优雅,落落大方。电视台记者不甘心,想捕捉刘若英幕后的窘态。某天,几个电视台记者赶了个大早,装作送奶工去敲刘若英的家门。没想到刘若英打开房门,丝袜、长裙、高跟鞋,笑脸盈盈地向他们道“早安”。“只要是开门迎接客人,就一定要穿正装、不慌不忙、笑容满面,这是我四五岁就懂的道理。”所以从踏入娱乐圈第一天起,刘若英从里到外,都恰如甜美可口、养心养胃的奶茶一般惹人喜欢。
  如今,90多岁的奶奶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她忘记了很多人和事,但依然是大家心中的“女神典范”,因为她走路时挺直腰杆,卧室之外必定穿戴整齐,逢人就展现春风般的笑脸。
  笔者问刘若英,害怕岁月流逝、容颜不再吗?她笑着说:“怎么会呢?看到奶奶现在的样子,我倒是常常期待暮年到来。因为当我老得快走不动时,一定还会像今天这样,笑容满面地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也一定会像18岁的少女一样,内心总被满满的幸福和激动充满!”
  (大浪淘沙摘自《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7年第8期)
其他文献
付钱的时候,小贩又重复了一次:  “我卖你这玛瑙,再便宜不过了。”  我笑笑,没说话,他以为我不信,又加上一句:  “真的——不过这么便宜也有个缘故,你猜为什么?”  “我知道,它有斑点。”本来不想提的,被他一逼,只好说了,免得他一直嗦。“哎呀,原来你看出来了,玉石这种东西有斑点就差了,这串项链如果没有瑕疵,哇,那价钱就不得了啦!”  我取了项链,尽快走开。有些话,我只愿意在无人处说给自己听。对于
道尔顿是澳大利亚的一家公司的经理,此人足智多谋,他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营公司,利用商业气象学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早年道尔顿在瓜果经营中,就发现销售额居然与天气变化有极大的关系。于是,他求教于统计学家,一起分析研究西瓜销售与气象的关系符合概率论的哪种分布函数。他还与气象台签订了合同,以便及时了解到长、中、短期天气预报与气象要素情报。有两年,道尔顿在了解了天气预报和气象要素情报后,根据天气的变化
相传,周庙里有个器皿叫“右坐之器”。这个器皿很奇特,水注得太少就倾覆,水注满了也倾覆,水容量恰到好处时才平衡。有一天,孔子带弟子到庙里看这个器皿,他让人取来一瓢水试验,果然如此。孔子慨叹说,这同做人一样,满了就要倾倒。  凡事都有个度,古人以超为“过”,以少为“不及”。强调做事不拘泥,不偏激,寻求适度,以走极端为非,既不要不够,也不能过分,遵循平衡法则,避免两个极端,天地万物就可以各得其所。  平
她从小就是一个倔强的女孩,有老师说她的骨头太硬,不适合练舞蹈,但她偏偏不相信命,十岁那年,她硬是缠着母亲把她送到了舞蹈房。  母亲见她那么热爱舞蹈艺术,为了给她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就从老家内蒙古搬到北京,这个很多人开启梦想的城市。  在北京她练习得非常刻苦,因为她心中充满着对舞蹈艺术的憧憬。1999年,十几岁的她就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中专班,粉碎了老师对她不适合练舞蹈的评价,她内心的执著和热
湖上青山对结庐,  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  犹喜曾无封禅书。  ——林逋《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林逋是北宋的奇人。年轻的时候,他曾放游江淮一带,其后隐居杭州孤山,梅妻鹤子,20年不踏足城市,卒年61岁,一生不娶、不仕。  隐居生活是怎样的呢?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林逋常常泛舟外出,家中养了两只鹤,若是来了客人,他家的童子就先招呼客人坐下,然后开笼放鹤。林逋见到鹤,就调转船头
在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说是年轻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的三位书友徐庶、石韬、孟建,读书方法都奉行四个字——“务于精熟”。不仅读得精,还要读得熟。用现今流行的话来形容,他们都是“精熟哥”。唯独诸葛亮却不然,他奉行的是另外四个大字——“观其大略”,可以叫作“大略哥”。  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是注意观察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
“我是你妈。”手机里忽然出现这样一条四字短信时,我正在出差。看着陌生号码和莫名其妙的文字,我想着是谁发错了呢?谁知十多分钟后,这个号码打来了电话,一接,就听老娘张口即道:“咋不给我回信呢?”我不由一愣,接着就哈哈地笑了:“妈呀,哪有你这样发短信的啊?”  这是我老娘拥有手机后第一次给我发短信。是时,她正在医院进行罹病后的第七次化疗。住院毕竟不是愉快的事儿,看着老娘无聊,我家小弟便给了她一部手机。于
读书,常常读到“大恩不言谢”的话语,骨子里透着一种侠士气。言外之意,大的恩惠单凭一个“谢”字,是不足以表达其感激之情的,要的是一种知恩图报的行为。我想,所谓“大恩”,应当是那些急人之难,救人于危亡的行为吧。这样的恩情,自是不能单凭一个“谢”字所能表达的。  可是,生活中,似乎“大恩”少遇,多的是“小恩小泽”。比如,劝朋友戒除陋习,为问路人指一次路,搀扶一下过马路的老人等行为,都是恩泽所至。不经意间
我的第一个吻,给了一个笑起来露出两颗虎牙的姑娘。  十八岁那年夏天,一个特别普通的周末,我们有了一次独处的机会。我按照约定,满头大汗地摸到她家小区楼下。依据我们两个人的暗语,如果窗帘拉上了,就证明她一个人在家。我心花怒放,一口气上了六楼,在门口平复了呼吸,才敲响了她家的房门。  门开了一道缝,她穿着碎花的裙子,刚刚洗了头发,洗发露的香味飘散出来。她请我进了门,紧张兮兮:“你没被邻居看到吧?”我说:
两把单人春秋椅,一张小茶几,两位老人,两只苍老的手相互握着——这是我的爷爷和奶奶。  从奶奶52岁双目失明那天起,爷爷和奶奶的手就这样紧紧相握,可能比以往几十年中握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  奶奶失明的几十年里,不再干什么活儿,她唯一不曾放弃的是家里所有柜子的钥匙。每一个柜子都上着锁,沉沉的钥匙始终挂在奶奶腰间。需要拿什么东西时,她用手摸索着,一下子就能找到相应的那一把然后用手指捏住,递给爷爷。  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