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894784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病变立体定向穿刺活检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在MRI结构影像基础上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C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等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规划穿刺靶点和路径,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的患者,共34例。其中有框架穿刺14例,无框架导航穿刺20例,记录诊断的阳性率、并发症等。

结果

34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其中32例为幕上病变,2例为幕下病变。术后病理诊断胶质瘤14例,淋巴瘤12例,脑转移瘤6例,炎性脱髓鞘2例,诊断阳性率为100%。术后影像学证实靶点均按术前计划精确定位。1例(2.9%,1/34)出现穿刺靶点小血肿(<5 ml),未行手术处理,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刺道出血,未发生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结论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提供颅内病变的解剖、代谢及功能信息,提高穿刺活检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术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神经外科行STN-DBS手术的228例PD患者。分析术后24个月内的统一帕金森评估量表(UPDRSⅡ、Ⅲ)、贝克焦虑评分(BAI)、贝克抑郁评分(BDI)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变化,并根据药物关期Schwab &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6月至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术前5例患者行CT血管造影及MRI检查,将原始影像学数据导入医用手术设计软件Mimics 17.0中进行重建,利用3D打印机建立3D打印模型,利用该模型制定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以指导手术治疗。结果重建的二维图像和3D
目的探讨B超实时引导在低级别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2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行B超实时引导下肿瘤切除术(观察组),36例行常规术前定位下肿瘤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肿瘤定位准确率、手术全切除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以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术前及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指标对小脑脑桥角(CPA)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CPA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瞬目反射及面神经F波检测,对瞬目反射的R1波潜伏期及F波的平均潜伏期结果进行分级。术中均采用面肌运动诱发电位(FMEP)保护面神经功能,记录FMEP波幅的比值。依据House-B
目的探索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特点,并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范围。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例额叶高级别胶质瘤(WHO Ⅲ~Ⅳ)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及DTI检查,于MRI T1加权增强扫描图像上,分别在肿瘤强化实体、距离强化实体边缘1 cm和2 cm的部位各选取1个感兴趣区;之后应用DT
目的探讨分子模拟疫苗对C6/SD大鼠胶质瘤模型治疗的效果与机制。方法混合同种异基因型的9L胶质瘤细胞及其裂解物与同基因型的C6胶质瘤细胞裂解物配制分子模拟疫苗。以C6胶质瘤细胞植入SD大鼠颅内建立动物模型。39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0万治疗组、20万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3只)。造模后8 d皮下接种疫苗,观察生存时间。造模后7、14、21、28、35、70 d行MRI检查并计算肿瘤体积。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