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其他内容的教学有不同的地方,其挑战性在于如何跟高中学生“谈”哲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哲学是有思维基础的,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处于抽象思维的阶段,对于一些哲学问题也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考,因此学习哲学的动机是存在的;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将生活与哲学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学生的哲学学习有一个生活基础,同时也是告诉学生哲学并非是抽象生硬的哲学命题,而是来源于生活的实例的高度概括与逻辑思考。因此,本门课程教学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为学生奠定一个哲学学习的基础。分析教材可以发现,“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一知识点出现在本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哲学知识作为铺垫,可以跟学生基于生活去探讨关于哲学的相对系统的问题,是学生哲学世界奠基的重要阶段。因此,笔者对此课教学进行了更深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收获。
时代,哲学奠基的作用发挥
对于哲学奠基而言,时代应当是学生的时代——这意味着在哲学学习中,时代不仅仅是作为社会形态存在的时代,更应当是属于学生哲学世界构建的时代;这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的时代之例,必须是学生体验过的、感知过的,能够为学生的哲学学习起奠基作用的实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境,以作引子。教师告诉学生:哲学从来就不是抽象的概念的堆砌,无论是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们的思考,还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于人与社会的判断,都是基于活生生的生活。然后举出相应的例子,譬如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时的思想流派。此时应当向学生介绍几个重点流派的主张,笔者在介绍儒家学派的同时,还重点介绍了法家学派的相关观点。可以给学生提供古代法家的哲学认知,呼应了当下法治中国可能汲取的古代哲学智慧。
其次,跟学生深入探讨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当跟学生一起探究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时,生硬的说教是没有用的,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对哲学观点的诞生所起的支撑作用,则是教学的关键。笔者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角度思考哲学观点诞生的土壤,学生自然就意识到了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人的地位的改变,不同经济阶段的人所需要的政治权利,以及基于不同文化土壤所诞生出的不同政治主张,正是百家争鸣时期不同观点得以喷涌而出的主要原因。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对于哲学学习而言,需要通过总结发现生活对哲学所起的支撑作用。
精神,哲学奠基的思维引领
从时代背景中,提取出来的支撑哲学形成的因素需要经过思想文化的提纯才能真正成为哲学观点或认识。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哲学作为思想文化范畴中的顶尖内容,其实质上反映的是时代的精神,而这里所说的“时代的精神”往往又是年代跨度极长的,其与常规意义上的时代概念有一定的区别:日常语境中有可能一个时代只有几十年,而哲学范围中的时代往往是从哲学意义出发的,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永恒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时代的精神就是奠基哲学认识的重要基础,需要从思维角度来进行审视。哲学视野下关于人与事的抽象与概括,根本上是思维的产物,而思维又是受文化引领的,当反映着经济与政治的文化成为人思维的重要载体时,时代的精神所起到的哲学奠基的作用就鲜明了起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当下所处的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转型期,其需要的是经济上的中高速发展,需要的是政治上的稳定性与先进性,需要的是军事上的强大与威慑,需要的是文化上先进与引领作用发挥。当以哲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些需要时,事实上就是描述的当下这个时代的精神。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论述此时对于学生的哲学学习而言,已经具有了承上启下的指导意义,当然要让这种认识继续升华,还必须引导学生去认识精神上的升华这一关键。
哲学是精神的精华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哲学,但只有当普适性的哲学观点提取之后,才会成为常规意义上的哲学家,这也是真正的哲学家极为稀少的原因。从一个时代哺育哲学的成长,从思维引领下哲学拥有丰厚的基础,再到将精神中的精华提取并指引哲学时,哲学奠基的终极作用才鲜明起来。
这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精神的精华?对于学生而言,精神原本就有些抽象,精神的精华相对就更难理解。因此解决这种工具性质的问题很有必要,具体的教学策略可以是结合具体实例,去分析精神以及精神是如何升华的。譬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义”的哲学认知,譬如今天对于“改革”的认知。一般来说,只要举例恰当且分析到位,这一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其后,基于精神的升华去帮学生的哲学学习奠基,就成为基于上述分析而期待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以思辨的方式来教学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哲学是包容的,凡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都应当是真正的哲学;哲学是排他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这样的辨析需要的是学生的具体例析,而不只是空洞的理论阐述。真正的精神的精华,一定是来源于实例的,只有从实例提炼出来的精神的精华,才能成为学生哲学奠基的重要元素。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时代,哲学奠基的作用发挥
对于哲学奠基而言,时代应当是学生的时代——这意味着在哲学学习中,时代不仅仅是作为社会形态存在的时代,更应当是属于学生哲学世界构建的时代;这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的时代之例,必须是学生体验过的、感知过的,能够为学生的哲学学习起奠基作用的实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境,以作引子。教师告诉学生:哲学从来就不是抽象的概念的堆砌,无论是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们的思考,还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于人与社会的判断,都是基于活生生的生活。然后举出相应的例子,譬如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时的思想流派。此时应当向学生介绍几个重点流派的主张,笔者在介绍儒家学派的同时,还重点介绍了法家学派的相关观点。可以给学生提供古代法家的哲学认知,呼应了当下法治中国可能汲取的古代哲学智慧。
其次,跟学生深入探讨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当跟学生一起探究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时,生硬的说教是没有用的,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对哲学观点的诞生所起的支撑作用,则是教学的关键。笔者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角度思考哲学观点诞生的土壤,学生自然就意识到了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人的地位的改变,不同经济阶段的人所需要的政治权利,以及基于不同文化土壤所诞生出的不同政治主张,正是百家争鸣时期不同观点得以喷涌而出的主要原因。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对于哲学学习而言,需要通过总结发现生活对哲学所起的支撑作用。
精神,哲学奠基的思维引领
从时代背景中,提取出来的支撑哲学形成的因素需要经过思想文化的提纯才能真正成为哲学观点或认识。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哲学作为思想文化范畴中的顶尖内容,其实质上反映的是时代的精神,而这里所说的“时代的精神”往往又是年代跨度极长的,其与常规意义上的时代概念有一定的区别:日常语境中有可能一个时代只有几十年,而哲学范围中的时代往往是从哲学意义出发的,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永恒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时代的精神就是奠基哲学认识的重要基础,需要从思维角度来进行审视。哲学视野下关于人与事的抽象与概括,根本上是思维的产物,而思维又是受文化引领的,当反映着经济与政治的文化成为人思维的重要载体时,时代的精神所起到的哲学奠基的作用就鲜明了起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当下所处的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转型期,其需要的是经济上的中高速发展,需要的是政治上的稳定性与先进性,需要的是军事上的强大与威慑,需要的是文化上先进与引领作用发挥。当以哲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些需要时,事实上就是描述的当下这个时代的精神。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论述此时对于学生的哲学学习而言,已经具有了承上启下的指导意义,当然要让这种认识继续升华,还必须引导学生去认识精神上的升华这一关键。
哲学是精神的精华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哲学,但只有当普适性的哲学观点提取之后,才会成为常规意义上的哲学家,这也是真正的哲学家极为稀少的原因。从一个时代哺育哲学的成长,从思维引领下哲学拥有丰厚的基础,再到将精神中的精华提取并指引哲学时,哲学奠基的终极作用才鲜明起来。
这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精神的精华?对于学生而言,精神原本就有些抽象,精神的精华相对就更难理解。因此解决这种工具性质的问题很有必要,具体的教学策略可以是结合具体实例,去分析精神以及精神是如何升华的。譬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义”的哲学认知,譬如今天对于“改革”的认知。一般来说,只要举例恰当且分析到位,这一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其后,基于精神的升华去帮学生的哲学学习奠基,就成为基于上述分析而期待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以思辨的方式来教学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哲学是包容的,凡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都应当是真正的哲学;哲学是排他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这样的辨析需要的是学生的具体例析,而不只是空洞的理论阐述。真正的精神的精华,一定是来源于实例的,只有从实例提炼出来的精神的精华,才能成为学生哲学奠基的重要元素。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