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890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路遥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就是有关苦难意识的。笔者就《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所表现的,有关中苦难意识的来源、所存在的现象以及含义展开分析阐述。通过对苦难的反复咀嚼和追根溯源,找出苦难的根源和意义,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让读者多方面地去理解路遥赋予书中众多人物的“苦难”。 路遥《平凡的世界》种,并没有过多的直接描述苦难,而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角色对生活中困苦的态度与表现,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诉说着“苦难”,这是人生中最经常遇见的事情,当我们在困顿潦倒之时,让路遥在我们心中埋下种子,这是希望,更是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路遥;苦难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2
  引言:
  《平凡的世界》,路遥老师著,该书的主要背景为七八十年代在黄土地上的某个村落,以主人公孙少平的一生展开故事,叙述了一个平凡人物的人生之旅。
  一、主人公孙少平的“苦难”
  那是1975-1985年间,路遥描写的那个世界,文革即将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即将吹到每个人的心中,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心理方面,从刚开始生存环境的恶劣到后来物质条件的飞速充盈,从刚开始的参加“革命”到后来恢复高考后对人们内心世界的冲击,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历史和岁月的烙印。这样的烙印承载着伤痛,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一辈子的期望和绝望。
  一生历尽波折,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在体会“困难”所带给他的“痛苦”那时的他家境贫寒,入不敷出,甚至还要挨饿受冻,别的同学有温热的饭菜可以享用的时候,他只能在旁边啃硬邦邦的馒头,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满腔的热情渴望新生活的到來,然而他只能回到家乡,庆幸的是可以成为一名老师,还可以读书看报,可最后,仍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成为一名只能靠劳力吃饭的农民。怀揣梦想的他无法对自己的理想置之不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远走城市去实现抱负,历经坎坷,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在城市立足,并一步步继续朝着梦想奋斗,孙少平是我眼中的“向日葵”,无论怎样的狂风暴雨,依旧向着太阳,野蛮生长。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他本以为,他的脊背经过几个月的考验,不再怕重压,而没有想到又一次溃烂了,旧伤仍然结痂,但不是痊愈,因此经不住重创,再一次被弄得皮破肉绽,少平尽管脊背的皮肉已经稀皮烂,但他忍受着疼痛,拼命支撑这超强度的劳动。”[1]
  二、《平凡的世界》中苦难意识的根源
  (一)命运观念
  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任何人的一生,都逃不开命运,这种命运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人为的选择,我们的出身,长相,背景都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困难时候的态度,路遥赋予的主人公孙少平如此之多的苦难,并不是想证明命运的“无情”,而是想告诉我们人定胜天的决心,而苦难,既可以是成功的垫脚石,也可能是失败者的墓志铭。
  孙少平也选择过妥协和逃避,当田晓霞问他今后的打算时,孙少平回答是:“我准备一辈子在这里干下去—除此之外,还能怎样?”[2] 然而,勇者的妥协是一时的,是一种弯腰准备起跑的姿态,当一切准备妥当,必将力挽狂澜。
  (二)正义观念
  马基雅维里将命运理解成为一种可变的形态,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努力付出必将收获成功。他说:“我认为,正确的是命运是我们半个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自己支配。”[3] 因此,我理解到的理论是:命运的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给了我们大致的方向,在逆境或考验中,我们坚持了真理并至死不渝后,命运会给我们丰硕的回报,这时候不用再怀疑命运的捉弄,这是我们应得到的“财富”。《平凡的世界》也不例外,正如孙玉厚家的儿女,他们无法选择出生在贫瘠荒凉的陕西农村,但是他们没有选择在成长中继续安于这样贫穷的生活。孙少安几起几落,这其中并不乏求生——绝望——求生——绝望——重生这样的奋斗过程,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而是全力利用有限的资源环境,最终也成就了自己;还比如孙少平,他求学的愿望一直被命运无情的打击着,苦难的生活也没有让他失去对理想的追求,最终他也得到了心灵的升华。
  三、《平凡的世界》中苦难意识的意义
  关于这部书中的“苦难”的意义,正如少平给兰香的一封信中所说的那样:“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我深爱的妹妹,我真心的期盼你能有一个完整快乐的一生,但是,生活中必定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你一定要能隐忍、能坚持、能克服。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4]我一直在求索的苦难,路遥自己给了我们最真实也是最令人信服的回答,在面对苦难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并永远坚强的接受,带着希望,带着爱,正如冰心赠葛洛的一段话一样: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这是塞内加一句名言。塞内加还说过一句更加深刻的名言:“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5]书中有一句话最能说明主人公少平也是作者对于苦难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儿受尽折磨,但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的生活价值。与此相反,他不在意自己受了多少苦,相信人生有了这么多苦难的经历,才更能体会生活的幸福,才算得上完整的人生,他甚至还把这种苦难命名为‘苦难的学说’”。 [6]
  注释:
  [1][2][4][6]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65,451,712,712,327,631.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弗兰西斯.培根著.人生论.何新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22-24.
  参考文献:
  [1]路遥.路遥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问题——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讲演[N].吉林:文艺争鸣2008.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弗兰西斯.人生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2003.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石菖蒲抗焦虑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石菖蒲的抗焦虑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地西泮(DZP)组、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水提液高、中、低剂量组,共8
娉婷的牡丹缄默地愈发美丽的盛开着,虽然没有蒲公英那般惬意的舞步,却总可以让天地万物感受到它那尊贵的姿容;迤逦的溪水载着金黄,在牡丹身旁细水长流,即使没能孕育出一方膏腴沃土,却时常滋润着它,只为让它肆意些绽放;飘摇的柳絮葳蕤生长在远处的山坡上,柳条像是合卺的新人,缠绵在一起衬托着爱意。旖旎的晨光挥洒而下,默默地为大地披上一层黼黻袈裟。流岚在山涧广布,虹霓在天边微醺,雾霭在四周沉浸。溽暑如约而至。  
倾泻斜雨,阻不住前行人的步伐,阻不住这路条的风景,阻不住这场时光的邂逅。  这一年,曾定下十年之约的胡歌几乎包揽了整个荧屏。曾一脸清秀的他如今眼角伤痕犹在。正如他自己所写:一睜一闭眼,相隔已八年,回不去的容颜,求不来的蜕变。从年少轻狂到隐忍智慧,角色的变化恰如他人生的经历一样。经历生死一瞬间却为他的艺术生命增添了砝码,也许注定有这场磨难他才可以更成熟。更加无畏风雨,阔步向前。  一场与死神的交汇让
苍术属(Atractylodes)是De Candolle于1838年创建的菊科的一个属,我国有5种,1变种和1亚种,分别为为茅苍术A.Lancea、白术A.Macrocephala、鄂西苍术A.Carlinoides、关苍术A.Japon
作者简介:李泽军,男,瑶族,1977年9月生,广西荔浦县人,1996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学员、广西诗词学会理事、桂林诗词楹联学会理事、荔浦县文学协会主席、荔浦县诗词协会会长、《荔浦诗词》主编、《荔浦文艺》编委、荔浦县蒲芦瑶族乡下龙海军希望小学教师。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句很文艺的话,当时印象很深,还特别跟你两个人每人半
记得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大哲学家罗尔带着孙女快乐地在草地上放风筝。有人上前求教罗尔:“你的快乐是如何获得的?”罗尔看了看他说:“做你喜欢做的事!”  这个故事道理浅显易懂,做喜欢做的事就会快乐。那是不是说,对于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就会感到痛苦?  相对应的,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是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每天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喜欢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