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地理高考对于气候的考查仍然是重点,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的构成要素、气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对气候的影响等,都是高考试题常见的切入角度。系统把握气候,首先要关注它的两大核心要素——气温和降水,从细节处把握它的主干知识,然后学会判断气候类型,以及分析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从而整体构建气候的主干内容。
一、全球气温的分布
1.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存在差异;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20°N—30°N的沙漠地区,最冷的地方在南极大陆(7月),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西伯利亚(1月)。
(1)全球等温线分布规律及原因
全球来看,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分布规律是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北半球,等温线分布较曲折。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而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纬度上气温分布的规律是,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造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南半球,等温线分布较平直,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特点(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
同纬度地带,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经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气温高。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高低)和洋流(寒流或暖流)。
(2)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我国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差异大(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正好相反)和冬季风影响强弱(大气环流,北方冬季风影响大,南方冬季风影响相对小)。
我国夏季等温线稀疏,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差异不大(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3)世界最热地区分布及原因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20°N—30°N的沙漠地区,原因是北半球陆地最热月为7月,这个月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附近地区,这些地区的地面充分吸收了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天气炎热。同时,这些地区又在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因而干旱、天气晴朗且气温较高。这些地区沙漠遍布,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增温迅速,而沙漠向深层导热的能力较差,所以当沙漠表层的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沙漠表层的热量就会不断地向大气中输送,使大气强烈增温。另外,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亚、欧、非三大洲紧邻且陆地面积大,而非洲半岛和海湾较少),广大内陆得不到海洋湿润空气的调节,这也加剧了这些地区的炎热。
2.气温的时间变化及原因
(1)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大小主要受地面增温和冷却的影响,气温主要是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地面辐射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地表吸收并储存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太阳辐射从日出到日落产生了日变化,气温也相应出现了日变化。由于热量传递有一个过程,不同的物质比热容有差异,所以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储存和传递给大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不是正午,而是14时前后。最低温也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弱的日落时,而出现在黎明前后。
气温日较差反映气温的日变化程度,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地形、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有关。总体来看,气温日较差由副热带地区向两极减小。气温日较差夏季大于冬季,陆地大于海洋,盆地(谷地)大于平原,沙漠大于湿润地区,晴天大于阴天。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原理一样。以北半球为例,一年中,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陆地气温最高值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的夏至日,而是推迟到了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由于比热容的差异,海洋吸热和放热都慢于陆地,因此海洋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
气温年较差,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植被、天气等因素有关。赤道上气温年较差小,中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在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陆地大于海洋。
二、全球降水的特点
1.降水的形成条件
(1)水汽遇冷凝结(上升气流或水平气流由低纬向高纬运动)。
(2)来自海洋的气流,水汽足够多。
(3)凝结核较多,促使水汽凝结。
2.降水的类型
(1)锋面雨:当冷、暖气团相遇,暖湿的空气被抬升,冷却凝结形成降雨。锋面雨的降水时间长,雨区范围广,主要出现在中纬度地区,也是我国降水的主要形式之一。
(2)对流雨:湿热空气强烈受热上升,冷却凝结形成降雨。对流雨强度大,降雨范围小,历时短,常伴有风暴、雷电。其分布在赤道地区附近和夏季的中纬度大陆地区。
(3)地形雨:暖湿的气流在遇到高山等地形阻挡,被迫沿山坡抬升,上升时水汽因冷却而凝结成云,并导致降水。通常在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甚少,形成雨影区。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而增加,因此往往山腰降水最多,其后因水汽减少,降水量也减少。我国西南山地和东南丘陵的地形雨最为显著。世界雨水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其主要是受西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地形暴雨造成的。
(4)台风雨:暖湿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空气因上升冷却而成云致雨。台风雨的强度很大,多暴雨,伴有狂风、雷电,破坏力较强。台风雨多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夏秋季节。台风雨可解除或缓和江南地区的伏旱,给农业带来一定好处。
3.降水的时空分布
(1)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从纬度分布看,全球可分为赤道多雨带、温带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和极地少雨带。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①季节变化:降水量在一年内的变化或分配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世界上有的地方在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不大,分配比较均匀,例如赤道地区、西欧等地;有的地方降水量在一年内分配不均,例如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地中海地区则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多雨。
②年际变化:降水量在各年间的变化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海洋性气候地区的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而季风气性候地区的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内陆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最大。
三、世界气候类型
1.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2.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归纳
3.气候判断的一般方法
(1)根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确定南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峰形,则该地点位于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1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谷形,则该地点位于南半球。
(2)根据最低气温的数值判断热量带。最冷月均温>15℃,属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四种类型之一;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三种类型之一;最冷月均温<0℃,属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最热月均温<10℃,为亚寒带气候或寒带气候。
(3)据降水的季节分配(冬雨型、夏雨型、年雨型、少雨型)以及年降水总量确定气候类型。
四、几处特殊气候类型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1.4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它们纬度较低,热量充足,且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有地形的抬升,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加强了地形雨,从而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应当是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应当分布在雨林气候南北两侧,但东非高原却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五、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气候作为自然要素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而作为一种资源广泛被运用在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商业、旅游和医疗等领域,同时人类活动也影响着气候的变化。
1.气候资源的利用(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例,下为知识导图)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兴修水利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强烈,雨热不同期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气候降水有余、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肉畜牧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2.近代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后果(以全球变暖的影响为例)
①对农业: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大,农业产量增加,热带半干旱地区更加干旱,农作物减产,中纬度地区“谷物带”产量下降,高纬度面积小,世界农业总产量下降。
②对海平面和海岸带: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海水入浸,地下水盐度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和破坏港口设施,影响航运和水产养殖业。
③对生态系统:全球变暖使大多数陆地生物不适应,物种减少或消失,也影响海洋渔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④影响工业:限制产生温室气体的工业发展,鼓励节水节能技术发展。
⑤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导致疾病发病率升高,范围扩大。
六、小试牛刀
下图为南美大陆沿34°S纬线1月均温、7月均温、11—4月降水量、5—10月降水量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气温年较差最小处位于横坐标( )。
A.200km附近
B.300km附近
C.400km附近
D.900km附近
(2)该大陆在图示纬度带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特征及其主要成因是( )。
A.西部自沿岸向内陆气温递减较快时由于大陆性明显增强
B.西岸各月平均气温低于东岸主要是由于洋流的影响
C.5—10月东岸降水少于西岸,是由于东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11—4月西岸降水少于东岸,是由于西岸位于信风背风坡
【参考答案】(1)A 由于该地区位于南美大陆沿34°S纬线,从纬度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大陆西岸应该是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向东200公里左右应该是安第斯山脉,那么山地的气温相对较低。由此可以推出:①是一月均温,③是七月均温,②是11—4月降水量,④是5—10月降水量。再根据气温变化特点,年较差等于一月减七月均温,可以推出气温年较差最小处位于200km附近。
(2)B 西部自沿岸向内陆气温递减较快,是由于受到安第斯山脉影响;西岸各月平均气温低于东岸,主要是由于大陆东岸是巴西暖流,西岸是秘鲁寒流;5—10月东岸降水少于西岸,是由于西岸受到西风影响和山脉阻挡形成地形雨;11—4月西岸降水少于东岸,是由于西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一、全球气温的分布
1.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存在差异;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20°N—30°N的沙漠地区,最冷的地方在南极大陆(7月),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西伯利亚(1月)。
(1)全球等温线分布规律及原因
全球来看,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分布规律是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北半球,等温线分布较曲折。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而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纬度上气温分布的规律是,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造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南半球,等温线分布较平直,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特点(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
同纬度地带,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经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气温高。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高低)和洋流(寒流或暖流)。
(2)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我国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差异大(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正好相反)和冬季风影响强弱(大气环流,北方冬季风影响大,南方冬季风影响相对小)。
我国夏季等温线稀疏,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差异不大(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3)世界最热地区分布及原因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20°N—30°N的沙漠地区,原因是北半球陆地最热月为7月,这个月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附近地区,这些地区的地面充分吸收了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天气炎热。同时,这些地区又在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因而干旱、天气晴朗且气温较高。这些地区沙漠遍布,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增温迅速,而沙漠向深层导热的能力较差,所以当沙漠表层的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沙漠表层的热量就会不断地向大气中输送,使大气强烈增温。另外,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亚、欧、非三大洲紧邻且陆地面积大,而非洲半岛和海湾较少),广大内陆得不到海洋湿润空气的调节,这也加剧了这些地区的炎热。
2.气温的时间变化及原因
(1)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大小主要受地面增温和冷却的影响,气温主要是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地面辐射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地表吸收并储存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太阳辐射从日出到日落产生了日变化,气温也相应出现了日变化。由于热量传递有一个过程,不同的物质比热容有差异,所以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储存和传递给大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不是正午,而是14时前后。最低温也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弱的日落时,而出现在黎明前后。
气温日较差反映气温的日变化程度,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地形、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有关。总体来看,气温日较差由副热带地区向两极减小。气温日较差夏季大于冬季,陆地大于海洋,盆地(谷地)大于平原,沙漠大于湿润地区,晴天大于阴天。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原理一样。以北半球为例,一年中,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陆地气温最高值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的夏至日,而是推迟到了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由于比热容的差异,海洋吸热和放热都慢于陆地,因此海洋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
气温年较差,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植被、天气等因素有关。赤道上气温年较差小,中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在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陆地大于海洋。
二、全球降水的特点
1.降水的形成条件
(1)水汽遇冷凝结(上升气流或水平气流由低纬向高纬运动)。
(2)来自海洋的气流,水汽足够多。
(3)凝结核较多,促使水汽凝结。
2.降水的类型
(1)锋面雨:当冷、暖气团相遇,暖湿的空气被抬升,冷却凝结形成降雨。锋面雨的降水时间长,雨区范围广,主要出现在中纬度地区,也是我国降水的主要形式之一。
(2)对流雨:湿热空气强烈受热上升,冷却凝结形成降雨。对流雨强度大,降雨范围小,历时短,常伴有风暴、雷电。其分布在赤道地区附近和夏季的中纬度大陆地区。
(3)地形雨:暖湿的气流在遇到高山等地形阻挡,被迫沿山坡抬升,上升时水汽因冷却而凝结成云,并导致降水。通常在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甚少,形成雨影区。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而增加,因此往往山腰降水最多,其后因水汽减少,降水量也减少。我国西南山地和东南丘陵的地形雨最为显著。世界雨水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其主要是受西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地形暴雨造成的。
(4)台风雨:暖湿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空气因上升冷却而成云致雨。台风雨的强度很大,多暴雨,伴有狂风、雷电,破坏力较强。台风雨多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夏秋季节。台风雨可解除或缓和江南地区的伏旱,给农业带来一定好处。
3.降水的时空分布
(1)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从纬度分布看,全球可分为赤道多雨带、温带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和极地少雨带。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①季节变化:降水量在一年内的变化或分配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世界上有的地方在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不大,分配比较均匀,例如赤道地区、西欧等地;有的地方降水量在一年内分配不均,例如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地中海地区则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多雨。
②年际变化:降水量在各年间的变化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海洋性气候地区的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而季风气性候地区的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内陆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最大。
三、世界气候类型
1.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2.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归纳
3.气候判断的一般方法
(1)根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确定南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峰形,则该地点位于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1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谷形,则该地点位于南半球。
(2)根据最低气温的数值判断热量带。最冷月均温>15℃,属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四种类型之一;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三种类型之一;最冷月均温<0℃,属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最热月均温<10℃,为亚寒带气候或寒带气候。
(3)据降水的季节分配(冬雨型、夏雨型、年雨型、少雨型)以及年降水总量确定气候类型。
四、几处特殊气候类型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1.4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它们纬度较低,热量充足,且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有地形的抬升,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加强了地形雨,从而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应当是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应当分布在雨林气候南北两侧,但东非高原却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五、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气候作为自然要素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而作为一种资源广泛被运用在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商业、旅游和医疗等领域,同时人类活动也影响着气候的变化。
1.气候资源的利用(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例,下为知识导图)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兴修水利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强烈,雨热不同期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气候降水有余、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肉畜牧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2.近代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后果(以全球变暖的影响为例)
①对农业: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大,农业产量增加,热带半干旱地区更加干旱,农作物减产,中纬度地区“谷物带”产量下降,高纬度面积小,世界农业总产量下降。
②对海平面和海岸带: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海水入浸,地下水盐度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和破坏港口设施,影响航运和水产养殖业。
③对生态系统:全球变暖使大多数陆地生物不适应,物种减少或消失,也影响海洋渔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④影响工业:限制产生温室气体的工业发展,鼓励节水节能技术发展。
⑤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导致疾病发病率升高,范围扩大。
六、小试牛刀
下图为南美大陆沿34°S纬线1月均温、7月均温、11—4月降水量、5—10月降水量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气温年较差最小处位于横坐标( )。
A.200km附近
B.300km附近
C.400km附近
D.900km附近
(2)该大陆在图示纬度带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特征及其主要成因是( )。
A.西部自沿岸向内陆气温递减较快时由于大陆性明显增强
B.西岸各月平均气温低于东岸主要是由于洋流的影响
C.5—10月东岸降水少于西岸,是由于东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11—4月西岸降水少于东岸,是由于西岸位于信风背风坡
【参考答案】(1)A 由于该地区位于南美大陆沿34°S纬线,从纬度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大陆西岸应该是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向东200公里左右应该是安第斯山脉,那么山地的气温相对较低。由此可以推出:①是一月均温,③是七月均温,②是11—4月降水量,④是5—10月降水量。再根据气温变化特点,年较差等于一月减七月均温,可以推出气温年较差最小处位于200km附近。
(2)B 西部自沿岸向内陆气温递减较快,是由于受到安第斯山脉影响;西岸各月平均气温低于东岸,主要是由于大陆东岸是巴西暖流,西岸是秘鲁寒流;5—10月东岸降水少于西岸,是由于西岸受到西风影响和山脉阻挡形成地形雨;11—4月西岸降水少于东岸,是由于西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