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住院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7225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其中71例术后住院死亡,病死率0.98%,主要死因为肺部并发症和吻合口瘘.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积极处理伴随疾病,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术中操作仔细谨慎,减少手术时间,术后加强监护治疗,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对
【机 构】
:
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住院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7225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其中71例术后住院死亡,病死率0.98%,主要死因为肺部并发症和吻合口瘘.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积极处理伴随疾病,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术中操作仔细谨慎,减少手术时间,术后加强监护治疗,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对降低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住院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围手术期肺保护指主动地对各种原因和危险因素引起的、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肺部损伤进行的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各种肺部并发症,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1].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我们对56例肺癌开胸行肺叶切除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剂量及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并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目的 肺癌外科治疗需要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手术治疗的效果和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但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7年112例肺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美国外科学院肿瘤研究组(ACOSOG,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Oncology Gr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治疗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期效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EVAR治疗30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CRI组),选取同一时间段连续EVAR治疗的30例非CRI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对照(非CRI组).所有患者均为发病在14天以内的非马方综合征患者,通过主动脉CTA确诊.57例患者局部麻醉下完成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亚甲蓝与Hookwire联合定位在胸腔镜下孤立性肺小结节(SPN)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患者的60枚SPN术前行CT引导下亚甲蓝与Hookwire联合定位后行胸腔镜(VATS)肺楔形切除术.全组患者男19例,女37例;年龄35~81岁,平均(61.1±8.9)岁.结果 56例60枚SPN直径为(6.80±4.12) mm,距壁层胸膜(15.38±4.63) mm
目的 构建微创大动物瓣膜置入模型,评价其效果。方法应用枝化状聚乙二醇交联猪去细胞主动脉瓣构建新型组织工程化瓣膜替代物,参照Corevalve经导管瓣膜置入系统,自制微创瓣膜释放系统。成年雄性山羊18只,分为原位超声引导组(A组)、原位X线造影引导组(B组)和异位直接释放组(C组),每组6只,全麻下借助心脏超声和X线造影引导,于主动脉瓣原位或胸降主动脉异位行微创瓣膜置入。术后4周时行心脏CT和超声以
目的 总结年龄大于6个月的伴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诊断性治疗一根治性手术策略的应用经验及术后效果,探讨手术指征。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手术治疗17例伴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男13例,女4例。中位年龄1.2岁,其中0.5岁~〈1.0岁6例,≥1.0岁~〈3.0岁3例,≥3.0岁8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5例,二尖瓣关闭不
患者 女,44岁.反复咳嗽、咳痰1年余.查体:右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明显湿罗音.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侧支气管管腔内大量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生长.胸部增强CT示右肺动脉缺如,纵隔明显右移,内见侧支血管;右肺呈蜂窝状改变,容积减小,左肺代偿性增大(图1)。
患者男,24岁.心脏外露20余年.活动后胸闷、气促.入院查体示口唇稍发绀,轻度杵状指;胸骨下段呈分叉状,胸骨下缘有一约6 cm×10 cm包块突出,呈节律性搏动;胸骨左缘可以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余未见明显异常.入院相关检查结果见图1.X线胸片示双肺充血,右位心,右心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内脏正位,胸外心(胸腹联合型);房间隔缺损,3.2 cm,功能性单心房;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下型),右心室双出口
右心室功能不全是心脏外科和心脏移植领域重要的预后预测因子,涉及右心室解剖、病理生理、评估手段、右心室衰竭的治疗等循证医学内容.急性右心衰是引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右心室功能评估有助于预防并及早处理右心衰.我们从心脏外科角度探讨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右心室功能最新研究进展。
主动脉瓣成形术的历史悠久,早在1913年Tuffier就描述了主动脉瓣分离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1].1956年Lewis和Harken发现主动脉瓣切开术后的短期和中期结果较差。